大家按諸葛亮生前囑咐,暫時沒有發布他病逝的消息,薑維和楊儀組織撤軍。費褘到魏延營中秘密告訴他丞相去逝的消息,並讓他準備撤軍,魏延問費褘:“現在由誰代理丞相負責大事。”費褘說:“丞相把大事都托給了楊儀。”魏延一聽很不高興,說:“丞相雖然死了,可還有我在,楊儀怎麼能擔此大任,他隻配送丞相的棺木回州安葬,我要領兵去攻打司馬懿。”費褘說:“丞相有遺命,讓我們暫時撤軍。”魏延說:“丞相又怎麼樣,他當時要聽我的計策,長安早是我們的了。”魏延沒有聽從撤軍的命令,帶著一支隊伍,去了南穀口(今陝西省終南山)。

薑維總督大軍逐步開始撤退,司馬懿得報蜀軍全軍撤退,對眾將說:“一定是諸葛亮死了,我們馬上追擊蜀軍。”司馬懿親自率軍追趕,眼看就要追上了,忽然聽得一聲炮響,喊聲大震,隻見蜀軍回身迎戰,他隱約看到蜀軍中飄揚著“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的大旗。再仔細一看,軍前一四輪車上端坐一人,綸巾羽扇,鶴氅皂絛,正是諸葛亮。司馬懿大驚道:“諸葛亮還沒死,我中計了。”反身要逃,薑維在後麵大喊道:“司馬懿哪裏跑!”嚇得司馬懿魂飛魄散,催馬飛奔,魏軍個個丟盔棄甲,蜂擁而逃。

過了兩天,司馬懿得到消息:蜀軍退到穀中後,哀哭聲四起,軍中揚起了白旗,諸葛亮真的死了,他所看到的隻是一個木人。司馬懿感歎道:“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呀,我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確定了諸葛亮已死,司馬懿率軍再次追趕,可是已經來不及了,蜀軍已經走得很遠。司馬懿說:“諸葛亮已死,我們沒什麼好擔心的了。”於是班師回洛陽了。

薑維、楊儀剛擺脫了司馬懿的追擊,護送著丞相的靈柩,退到了南穀口,卻遇到魏延帶著一支蜀軍前來堵截,揚言要殺掉楊儀。諸葛亮生前已料到他死之後,魏延會起事端,早就以錦囊授計於楊儀,並派馬岱潛到魏延身邊,最後魏延被馬岱殺死。

薑維、楊儀繼續護送著丞相的靈柩回到了成都,後主劉禪為相父掛孝,帶領滿朝文武出城20裏迎接丞相的靈柩。蜀國上下一片哀痛。諸葛亮在遺書中寫明將他的屍體安葬在定軍山,其他一切從簡,劉禪按著他的意思,親自把靈柩送到定軍山安葬,又下詔封諸葛亮為忠武侯。

諸葛亮想統一中原的願望並沒有實現,但是他的智慧和品格,一直被後代的人讚揚。在民間傳說中,諸葛亮往往是智慧的化身。曹丕的文才武略

曹丕(187—226),字子桓,是曹操的第二個兒子,也是卞氏所生的長子。曹操去世後,他襲位為魏王,不久代漢稱帝,建立魏國。

曹丕是在東漢末年的戰火中長大的。他從小隨父親轉戰南北,文治武功諸方麵,都得到父親曹操的著意指點。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丕18歲時,曹操攻克了袁紹的大本營鄴城,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曹丕便娶了袁紹次子袁熙美貌的妻子甄氏。以後,曹操外出征戰,曹丕常代父留守鄴城,他和他的同胞弟弟曹植這時都活躍在鄴城的文人集團之中,成為建安文學的核心人物。在父親有意無意的考驗中,曹丕都基本上完成了父親交付的重托,政治上逐漸成熟。

曹丕在政治上和文學上都較有建樹。從政治上來說,對於他最為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立太子之爭中所取得的勝利。

曹操有很多兒子,其長子曹昂,為劉夫人所生,十分勇武忠誠,在討伐張繡的一次戰役中,為掩護曹操不幸犧牲了。按照常禮,立太子非曹丕莫屬,可是曹操用人注重才德,辦事往往超出禮教的規範。盡管對曹丕的封職超於諸弟,但對於繼承人問題,曹操就是遲遲不表示態度。

這個時候,曹操格外喜愛小兒子曹衝,“曹衝稱象”的典故就出自這個聰穎超人的小孩子。隻可惜曹衝13歲就病死,令曹操哀不勝哀。曹丕在勸父親節哀的時候,曾遭到曹操搶白:“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曹丕日後當了皇帝,也還說:“假使曹衝在世,我也不會擁有天下。”

對曹丕真正構成威脅的還是曹操的第三個兒子、曹丕的同母弟弟曹植。曹植比曹丕小五歲,他才華蓋世,曹操格外欣賞,恩寵有加。但是曹丕畢竟工於心計,政治上善於苦心經營。

每當曹操離開鄴城,他的兒子們以及百官總要到城外送行,曹植往往在這個時候憑自己的口才對父親即席發表一番頌辭,出盡了風頭。曹丕的文學修養也很高,但才思不及曹植,看著曹植技壓群芳,他隻有無奈何恨居下風了。後來,他的心腹吳質為他策劃,要他在這種場合不去與弟弟較量口才,而是伏地痛哭,動之以情,倒也博得了大家的好感。

曹丕還會利用自己在兄弟間居長的地位,攏絡一些德高望眾、尊禮守舊的老臣,呼籲不要破壞嫡長子繼承製的傳統。曹丕還費心博得了曹操的寵妃王昭儀的好感。功夫不負有心人,也加上曹植浪漫氣質和政治上的不自愛,曹操在去世的前兩年,終於正式立曹丕為太子。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在洛陽病故,遵他的遺囑,曹丕把父親的喪事辦得十分節儉。這年十月,在曹操一生所奠定的基礎上,曹丕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漢獻帝的禪讓,建立了魏國,為魏文帝,並把國都從鄴城遷到了洛陽。

曹丕即位後,即多次興兵東伐南征,這些軍事行動都是以振奮人心、炫耀武力為目的的,因此也沒有取得什麼實質性的進展。鑒於東漢外戚宦官幹政所造成的政治混亂,曹丕下令後族不得輔政,並規定了宦官的官位極限。在用人問題上,曹丕改變了父親不拘一格、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接受陳群的建議,設“九品官人之法”,取仕開始製度化、有序化。他複興儒學,放寬刑律,到民間訪貧問苦,使百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休養生息,在他短短五年零七個月的皇帝生涯中,基本上做了一個守成之君。

盡管曹丕表示要效法漢文帝的“寬仁弘厚”,並為此違背了曹操生前要做周文王的意願,追諡父親為“武帝”而把“文帝”的名號留給了自己。但是他氣量偏狹,一繼位,就把在立太子之爭中所結怨氣發泄在自己的兄弟們身上。曹丕把他們遠封各地,不得擅留京師,不得相互通問,不得離開封地,還派了“監國使者”對他們嚴加督責,使他們動則受咎,人人自危。對待過去的力敵曹植以及因支持曹植而得罪自己的曹彰,曹丕的報複更是毫不留情。這時他們早已喪失與曹丕相抗衡的力量,但曹丕還是在黃初四年把曹彰毒死了。曹植也曾兩次被監國使者誣奏,都差一點被議成死罪,隻是由於母親卞錯的幹予,才幸免一死。過去,曹丕曾向他的族叔曹洪借錢,但是曹洪沒有借給他,繼位後,曹丕就向自己的這位族叔進行報複。這樣,曹魏政權基本上剪滅了宗室的勢力而依靠異姓大臣,這也是日後司馬氏得以篡權建立晉朝的關鍵因素之一。

和父親一樣,曹丕較有見地地布置自己的朝製說:“自古至今,沒有不滅亡的國家,也沒有不被挖掘的墳墓。”所以他選擇洛陽的首陽山東麓為自己的葬地,他要求壽陵依山而建,不奪農田,不聚封地,不植樹木,不立寢殿,希望換代之後人們不再知道墳的所在。曹丕為了達到薄葬的目的,還把上述關於喪製的詔書抄成幾份,分別收藏在不同的部門。黃初七年(公元226年)五月,曹丕病故於洛陽,享年40歲。於是乎“葬首陽陵,自殯及葬,皆以終製從事”,國內僅服喪三天。

在文學上,史載曹丕創作了上百篇詩文,但現存完整的詩文隻有四十餘篇。他的詩多反映宮廷生活,也有描寫征夫離婦的思念之情和政治軍事生活的作品。曆史上有人認為曹丕“去植千裏”,說他比曹植差之千裏,恐怕也有欠公允。曹丕的作品不拘格式,活潑自如,節奏起伏多變。他把兩漢民歌中出現的七言詩運用於文人詩作,《燕歌行》是其傑出的代表。比較突出的還是曹丕《典論》中的《論文》篇,它是中國最早的文學批評論文,他把文學提到了“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的高度,扼要分析了前人以及時人各自的文學特點,提倡創作的個性,對於後代中國文學、文學批評的發展,起了積極的引導作用。機械製造家馬鈞

三國時期,出現了一位善於思考、勇於創新的能工巧匠,他就是馬鈞。馬鈞,字德衡,魏國扶風(今陝西興平縣》人,是中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機械製造家,發明家。

諸葛亮死後,魏、蜀、吳三國的皇家都貪於安逸,好多年沒有興兵打仗。魏國的皇帝叡雖然在軍政大事上沒取得什麼成績,可在玩樂享受上卻是登峰造極。他在許昌興建了許多豪華宮殿,而在洛陽的宮殿比起許昌來,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中一座“總章觀”有十幾丈高,為修建這些宮殿,他征集了30餘萬民夫,不分晝夜的勞動,使百姓怨聲載道。偏巧,洛陽的崇華殿又被一場大火燒得隻剩下灰燼,曹叡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再建宮殿的好理由。他的老師高堂隆勸他說:“一個國家的國君要以德服天下,所住的宮殿隻要對內能避風雨,對外可迎使者,便足夠。”這些話曹叡怎能聽得進去呢?他還是下詔,在崇華殿的原址上,再修大殿。這座宮殿比崇華殿更加雄偉、精美、殿前引至了洛陽的穀水,並且雕刻了九條栩栩如生的龍,因此得名九龍殿。

曹叡在洛陽還建了太極殿、淩霄殿。可他仍不滿足,又想建高台峻閣好與神仙來往,以求長生不老。他命馬鈞鑄造了兩個叫“翁仲”的大銅人,立在司馬門外。還用銅鑄了一條4丈多高的龍,一隻3丈多高的鳳立在殿前。他的禦花園中更是種滿了奇花異草,並且還養了許多珍禽異獸。

馬鈞在當時是一個很有名氣的機械製造家。他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製造了指南車,車上有一個木人,手臂指向南方,不論車子的方向怎樣改變,木人的手臂總會指向南方。他改進的織布機,使生產效率提高了5倍,而且新織機織出的成品,質量也得到改善,很受人們的歡迎,一下子就推廣開來,馬鈞也因此出了名。

曹叡有一種叫“木偶百戲”的玩藝:在一塊木板上,有許多栩栩如生的小木人,他們形態各異,十分生動。可唯一的缺點就是他們都是死的,不能動。曹叡便找來馬鈞,指著木偶百戲說:“你能讓他們動起來嗎?”馬鈞仔細地看了一下,信心十足地對曹叡說:“能。”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改造,新的木偶百戲終於做成了。馬鈞用木材做了一個大圓輪,木輪上麵是一個戲台,上麵布置了景致和人物,下麵轉輪和木偶連著,用水流推動木輪旋轉,台上的木偶就活動起來了。有跳舞的宮女,擊鼓的樂師,還有雜耍的在爬繩、倒立,動作逼真有趣。曹叡對此愛不釋手,文武百官也紛紛前來觀看,一時間,馬鈞製造的“水轉百戲”名傳京城內外。

馬鈞還發明了灌溉用的“翻車”,也叫龍骨水車。是用一個很長的木槽從高坡一直伸到坡下的水中,上麵的那一頭,有一個可以轉動的大齒輪,人踩在上麵轉動齒輪,低處的水就能流到高處了。這對當時的農業生產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成為中國農具史上的一項重大突破。

一次,馬鈞又偶然得到一架諸葛亮設計的連弩,他認真地研究了一陣後,覺得如果經過改造,它的威力還會更大。從這以後,馬鈞對兵器機械產生了深厚的興趣。曹操在官渡之戰時,曾用“發石車”轟打過袁紹的射箭台。馬鈞覺得這種發石車還有許多缺點,一是隻能單發,二是速度還不夠快,三是射程不遠。他經過反複的研究改進,終於製造出了一台能連續的拋了出去。最遠的能飛出幾百步(一步145米)。他的好朋友文學家傅玄看了他的發明,便去找主持全國軍事的曹爽,希望他對馬鈞的發明給予支持,可曹爽對此卻不關心,他隻對流水百戲那樣的玩藝感興趣。由於沒有得到政府的支持,馬鈞設想的這種旋轉式拋石機也沒有能夠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