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北齊皇帝高洋,聞聽他推薦的皇帝蕭淵明被殺,不由大怒,派兵進攻梁朝;王僧辨被殺,他的女婿吳興太守杜龕、弟弟吳郡太守王僧智等人,統帥三吳之兵討伐陳霸先。
陳霸先內外交困,在這危急時刻,得到百姓的支持,提高了士氣,打退了北齊的進攻。又派侄兒陳茜平定三吳,南梁方才轉危為安,後來,陳霸先聞聽宇文氏篡位滅魏的消息,便加快了他的篡權步伐。太平二年十月,陳霸先進爵為陳王。隨後,陳霸先取得心腹大臣支持後,給小皇帝施加壓力。小皇帝蕭方智被迫禪讓。陳霸先終於登上皇位,建立了陳朝,梁朝隨之滅亡。其時公元557年。梁朝自蕭衍稱帝開始,共四任皇帝,曆時55年。
陳霸先即皇帝位後,改太平二年為永定元年。永定三年六月,陳霸先逝世,年57歲。範曄修成《後漢書》
在中國古代社會裏,飽嚐“夫為妻綱”、“三從四德”等封建禮教之苦的廣大婦女,其地位一向是卑微低下的。與這種社會現實相適應,長期以來封建史學家們在撰寫史書時,沒有為婦女立傳,她們在曆史中也沒有占有應得的一席之地,致使許多優秀、傑出的女性湮沒無聞。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南朝宋代,範曄寫出《後漢書》以後,才得到徹底改變。
範曄(398—445年),是順陽郡順陽縣(今河南淅川)人,南朝宋代著名的史學家。他出身於書香門第,祖上幾代在學術上都有一定的造詣,同時,以學取仕,在晉朝都當過大官。他的父親範泰也是如此,擅長經學研究,寫得一手好文章,先後在東晉和劉宋政權擔任要職。出身在家學如此醇厚的家庭裏,範曄自然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史書上說,他從小喜歡學習,廣泛閱讀政治、哲學和曆史著作,不僅文章寫得好,字也寫得很漂亮,還精通音樂,真是多才多藝。不過,由於他是妾生的庶子,在家裏受到兄長們的排擠,後來過繼給堂伯,承襲了一個地位不高的爵號。範曄初入仕途時,在劉裕的第四個兒子劉義康手下任職,頗受信任,屢屢升遷。可他不拘小節,公元424年,已是彭城王的劉義康生母去世,安葬的頭天晚上,他竟在酒醉之後,開窗偷聽挽歌取樂,惹得劉義康雷霆大怒,把他貶到宣城(今安徽宣州市)做太守。這以後,範曄悶悶不樂,為排遣煩憂,便在專記東漢曆史的各家著作的基礎上,增損刪補,裁以己意,撰成《後漢書》100卷。宋文帝很欣賞他的才能,委以要職和重任,範曄因此受到同僚們的冷嘲熱諷、嫉妒排斥,鬱鬱不得誌。公元445年,範曄的外甥謝綜等人準備擁戴劉義康為帝,取代宋文帝。範曄也參與謀劃活動,事情敗露後,於當年年底被殺害,年僅48歲。
範曄寫《後漢書》時,原計劃寫十紀、十誌、八十列傳,另有序列。由於中年遇害,未能完成這一計劃。實際上他隻完成了十紀、八十列傳,序列沒有寫完,十誌委托給當時另一位史學家謝儼執筆,即將完稿時,謝儼與範曄一同被殺,這部分書稿從此不知去向。後來,南朝梁代劉昭為《後漢書》作注時,根據範曄生前曾盛讚晉代司馬彪所寫的關於東漢一代的“八誌”這一線索,擷取司馬彪《續漢書》中的“八誌”,移入《後漢書》,彌補它無“誌”的缺憾。所以,我們今天見到有紀、有傳還有誌的《後漢書》,實際上並非出自範曄一人之手,隻不過主體部分是由他完成的。
範曄前後,關於東漢曆史的著作多達幾十種,可是,他的《後漢書》問世以後,其它著作就逐漸銷聲匿跡,湮沒無聞了。這說明,他的《後漢書》具有與眾不同之處,這也正是後人所關注、探討和稱頌的地方。確實,無論從體裁的編撰技巧,還是從內容的思想性來說,範曄的《後漢書》都堪稱是一部史學名著,在中國史學史乃至文化史上都具有極高的價值和地位。
在編纂體例上,最值得一提的是,《後漢書》突出了婦女的地位。
《後漢書》特立《列女傳》,不光頌揚恪守封建道德的所謂貞節女性,對那些才華出眾的女性更是推崇備致。所以,他把博學多識、通曉音樂的女才子蔡文姬收入傳中,卻將她那位“賢而知義”的姊妹拒之傳外。在廣大婦女被嚴重桎梏於“三從四德”的封建社會裏,敢於率先在史書中,公開為婦女立傳,肯定她們在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其次,範曄針對東漢一代的社會特點,記述人物時以類相從,特辟文苑、黨錮、宦者、獨行、逸民以及列女等類傳,分別敘述當時有影響的文學家、重節義的士大夫、專權的宦官、孤傲的名士、沽名釣譽之徒,這樣,既可節省篇幅,行文簡潔,又足以反映當時的社會風貌,便於後人了解和研究。
再次,範曄寫《後漢書》時,距東漢已有200餘年,沒有什麼直接的利害關係需要考慮,這使他能夠據事直書,無需隱諱什麼。評價人物時,持論公平,褒貶得當。
此外,《後漢書》用辭簡練,文筆優美,議論恣肆,可謂文采燦然一新,這也為該書增色不少,使它具有較強的可讀性,特別是人物傳記部分,讀來生動感人。酈道元與《水經注》
酈道元(公元?——572年),字善長,北魏後期範陽郡涿縣(今河北涿縣)人。他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地理學家、散文學家,又是一個性格剛毅、斷案嚴峻的執法官。當然,也正因為如此,酈道元深為權貴們所忌恨,終於在公元572年遭到汝南王元悅等人的暗算,死於非命。同時遇害的還有酈道元的弟弟酈道峻及其兩個兒子。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對中國地理學的貢獻巨大,影響深遠。
酈道元出身於一個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酈紹,曾任後燕的濮陽太守,後為北魏兗州監軍;祖父酈嵩,曾任北魏天水太守;父親酈範,在北魏官居要職,曾任尚書右丞,後又以東平將軍的頭銜,出任青州刺史。酈道元從少年時代起就隨做官的父親宦居山東,經常和朋友們一起瀏覽名山大川,訪求名勝古跡,從小就對祖國的山川文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這年前後,酈道元開始進入仕途。最初,他以尚書郎的微職隨孝文帝北巡,大開眼界。父親去世後,酈道元繼承了父親的爵位,為永寧伯。他先在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洛陽(今河南洛陽)的皇帝身邊擔任北魏的中央官吏,後任冀州(今河北冀縣)鎮東府長史、潁川郡(今河南長葛)太守、河南(今河南洛陽)尹等地方官,還先後擔任過黃門侍郎、禦史中尉等職,最後在關右太使任上遇害,被追贈為吏部尚書、冀州刺史。廣闊的從宦生涯,使酈道元有機會走訪了今山東、河北、山西、河南、陝西、內蒙、江蘇、安徽、湖北等地。他親自了解中國北部的地理情況,有感於當時我國地理著作的匱乏,認為有關山川水係的記錄,或是時代久遠,河道已變遷,或是以訛傳訛,名實不符,或是過於簡略不大具體,或是過於瑣細而欠周全。於是酈道元決定選擇《水經》為底本,采取為其作注的形式,創作了一部綜合性地理巨著,命名為《水經注》。
《水經》是我國古代一部專講河道水係的地理書,多數人認為是三國時候的人寫的。全書共三卷,記載了一百三十七條河流,指出這些河流發源和流經的地方,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可是,書中許多記載過於簡單,錯誤不少,實用價值不大。在北魏當過多年地方官並對地理很有興趣的酈道元讀了《水經》,看出了它的這些嚴重缺點,決心給它作注,想要通過注釋弄清楚每條河流的來龍去脈、沿革變遷和其它有關的曆史地理情況。
酈道元決定首先根據《水經》中提到的許多名山大川,進行實地考察,他跑了許多地方,勘察山川形勢,還向當地老百姓了解風土人情,參觀名勝古跡。有一次,他考察渭水,聽說西周的開國元勳薑太公曾經在渭水的支流磻溪釣過魚,特地去察看了磻溪和當年薑太公住過的石屋,訪問了附近的老人,向他們打聽有關薑太公釣魚的種種傳說。這樣他就掌握了有關渭水和磻溪的第一手材料,在給渭水作注的時候,把這些材料記載了下來。酈道元遊覽長安的時候,沿著飛渠走訪了倉池。倉池在漢朝舊宮未央宮西邊,池中有個漸台。西漢末年的王莽曾經從宮裏逃到這裏躲避綠林軍的追擊,有個名叫杜吳的屠夫,提著殺豬用的刀衝上漸台,砍下王莽的腦袋,結束了他的反動統治。酈道元把這段史實也寫進了渭水的注文裏。
酈道元就是這樣跋山涉水,追根溯源,尋訪古跡,記錄民間傳說,把祖國遼闊疆域內的大小河流一一加以介紹。對一些下遊流到國境以外的河流,根據有關資料也作了介紹。他還對河道的變遷,名稱的更改,河流沿岸的城鎮的興廢沿革,地形、礦藏、農田水利設施等等,都作了詳細考察和描述。
酈道元除對《水經》記載的河流作了詳細注釋外,對沒有提到的河流也加以補充。《水經注》一共記載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條河流,比原書擴充了近十倍,文字增加了二十倍,成了一部三十萬字、四十卷的巨著。
酈道元生在南北分裂的時期,但是他對分布在南方的河流同樣重視。他不僅熱愛自己的故鄉黃河流域,也喜歡長江流域。《水經注》對長江三峽有過這樣一段記述:
冬春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yǎn)險峻的山峰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