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聲音連續不斷)淒異,空穀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這是一幅多麼美麗動人的圖畫呀!仿佛長江三峽壯美奇特的景色就展現在我們麵前。

酈道元能夠寫出這樣好的文章,絕不是偶然的。酈道元喜歡讀書,善於向前人學習。他在《水經注》中引用了四百三十七種書籍和資料,可見他從前人那裏吸取了多麼豐富的營養。在寫作過程中,酈道元常常是寫了又改,改了又寫,一定要到能夠準確反映河流水係的麵貌、表達出各地山水的不同特征才肯停筆。《水經注》寫作了多年才完成。

酈道元的《水經注》一直流傳到現在。它既是一部記載翔實的地理書,也是一部文筆生動的文學作品。劉勰與《文心雕龍》

在今山東莒縣的浮來山上,原有一座南朝時修建的寺廟,名為定林寺。寺裏曾住過一位叫慧地的僧人,他就是南梁文學理論批評家、著名的《文心雕龍》作者劉勰。他的晚年是在寺廟裏吃齋念佛度過的,最後圓寂於廟中。後人為了紀念他,還專門在寺廟裏為他修建了墓塔,造了一尊鐵佛。

劉勰,字彥和,原籍東莞(今山東莒縣)人,世代僑居京口(今江蘇鎮江)。大概生於南朝宋明帝泰始元年(公元465年),死於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520年)。南朝時的文學家,著有《文心雕龍》50篇,後出家為僧,法名慧地。

劉勰聰明慧穎,但在他很小的時候,做越騎校尉的父親劉尚就去世了,使得原本就不太富裕的生活變得更貧窮。可是,小小年紀的劉勰卻十分好學,他盡可能地讀書學習,刻苦鑽研,決心要立誌揚名。

劉勰因生活清貧,投靠了一個叫僧佑的和尚,到他所住持的位於建康郊外鍾山上的定林寺裏幫忙整理佛教經典。

劉勰在定林寺裏一住就是10年,是一名不剃頭的佛門弟子。長時間的耳濡目染,使他對佛學也有了一些研究。他利用寺廟裏的許多有利條件,抓緊一切時機學習,廣泛閱讀各種書籍。他認為:“文章是經典的枝條。有了它們,禮教和典章製度才得以實施致用,君臣軍國大事才能夠得以實施和發揚。”劉勰開始評論古今文體,準備對古代文學進行一次總結和論述,對當代文壇上的形式主義文風給予糾正。於是在整理佛卷的剩餘時間裏,劉勰便開始了這項工作。寒來暑往,經過六、七年的苦苦探索,辛勤耕耘,終於在他30歲的時候,寫成了一部文學批評的理論專著——《文心雕龍》。

《文心雕龍》全書共分五十篇,大約有三萬八千多字。前二十五篇除《原道》等三篇是總論外,其餘大致闡明的是各類文體的特點及其發展概況。後二十五篇大致是有關文學創作批評問題的論述,其中包含劉勰對文學批評的原則、文學與生活的關係等問題的精辟見解。

劉勰在黃卷青燈之下苦苦寫成的《文心雕龍》,盡管內容充實、條理縝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有史以來有關文學批評方麵的巨著,但由於他家境貧寒,沒有社會地位,在很重視門第的南朝,有權有勢的人是不會重視甚至承認他的成就的,更沒有人舉薦他,認可他的才能,劉勰的內心很是痛苦,在萬般無奈下,他想出了一個把書稿送上去的好主意。

有一天,劉勰打聽到“一代辭宗”——在文壇上享有盛名的學術權威沈約外出路過定林寺時,他就打扮成小商販的模樣,手拿書稿在路旁。當沈約的車子到來之際,他就上去攔住了車子,對沈約說明了原因,並把書稿呈上,請求沈約幫忙審稿,給予指教。沈約把書稿拿了回去,進行了仔細的閱讀,認為這是一部有水平有價值的理論專著,就準備把書給他推薦出去。

公元502年,南梁立國。沈約是開國功臣,在朝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他很欣賞劉勰的才氣,有意提攜他入朝做官。於是,劉勰離開了他生活多年的定林寺,做了一名奉朝請。雖然這隻是個閑官,但他畢竟踏出了進入仕途的第一步。南梁天監年間,劉勰做過記室、參軍等小官,兼東宮通事舍人,深得梁武帝的長子昭明太子蕭統的賞識。但劉勰是個很有遠大誌向的人,這類沒有作為的小官對於他來說,實在是沒什麼意思。他也曾做過能有點作為的小小縣令,本想小試鋒芒,施展一下自己的能力,做一個好的父母官,但又被調去任些閑差。

梁天監十七年,定林寺住持僧佑圓寂,他長年搜集的許多佛經放在那裏無人整理。由於劉勰曾在定林寺隱居多年,對經典十分精通,梁武帝就派他重返定林寺,和另外幾名高僧一同去整理僧佑留下的經藏。

劉勰徒懷鴻鵠之誌,還沒有來得及施展自己的才能,就又回到了佛門,胸中也難免有些惆悵,但經過了多年的官場生活之後,他對官場上的勾心鬥角、你爭我奪的互相傾軋也已開始厭惡,他覺得重回佛寺倒也未必不是件好事。他決定剃去頭發和胡須,向梁武帝請求正式皈依佛門,出家為僧。一向崇尚佛教的梁武帝欣然同意,還為他賜名慧地。從此,劉勰不再過問政治,一頭鑽進了研究、整理佛教經典的工作之中。後來,劉勰回到了老家,在家鄉修建了一座佛寺,仍取名為定林寺。在那裏,他整日埋頭研修佛學,最終圓寂在家鄉的土地上。劉勰所著的《文心雕龍》,雖在他活著的時候沒能得到應有的重視,但在他死後,漸漸地為人們所注意,尤其到了唐代,更是大放異彩,被後人謄為是一部“體大思精”的文學理論巨著。江郎才盡

南朝梁出了一位才華橫溢的年輕詩人,然而他在後半生卻再也寫不出什麼好詩。由於他姓江,人們就說“江郎才盡”了。

江淹(公元444—505年),字文通,濟陽考城(今河南省考城縣)人。很小的時候,江淹就失去了父親,母子倆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因為家裏窮,江淹每天都要到山上去砍柴,然後把砍來的柴挑到集市上去賣掉。

江淹13歲的時候,有一天,他在山上砍柴,撿到一頂不知哪位大官遺失的帽子,帽子質地很好,還是貂皮的。江淹從未擁有過這樣名貴的東西,當然喜出望外,就想馬上賣掉它,去換點米,但又不忍心,回家後,母親認為撿到如此質地的帽子一定是一個好的預兆,以後兒子一定能做大官,把帽子留著,將來等他當官的時候就戴上它。江淹就按照母親的意思,把帽子收藏起來。

從這時起,江淹就開始拚命地讀書。古時候有這樣的話。叫“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意思是是隻有通過努力讀書,才可能擁有地位和財富,才有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包括美人。江淹就是抱著這個目的去讀書的。他常常一邊背書,一邊砍柴。因為用的功夫深,他進步很快。寫起文章來不假思索,洋洋灑灑,落筆有神。

江淹的詩,善於摹擬古人,少有個人的創造性。但也正因為如此,在當時追求辭藻華麗的時風之下,他的詩倒顯得令人耳目一新。

江淹還擅長寫賦。他最有名的作品是《別賦》和《恨賦》。他的作品集中在《江文通集》中,今天我們還可以見到。他的《別賦》通過描寫戰亂時期社會上幾類人的不同的離別情況,反映人們別離的傷感情緒。他的《恨賦》,描寫自古以來的帝王將相、有識之士,不知有多少人因不能得誌而死,這些社會曆史真實,這其中的遺恨,使人看了,往往飲恨不已。

有個叫檀超的文學愛好者,讀了江淹的詩,讚不絕口,特意備了酒菜請江淹到他家作客,他們邊飲邊談,相互都很欣賞,後來他們成了很要好的朋友,有了朋友的引薦,江淹的名氣越來越大。後來江淹有機會做了宋、齊、梁三代朝廷的官吏。

最初,江淹受到南朝宋建平王劉景素的賞識。劉景素讓江淹在南兗州做了官。不過好景不長,有個叫郭彥文的縣令犯了罪,為了開脫罪責,他竟誣告江淹接受了他的賄賂,江淹因此被下了獄。幸好愛才的劉景素知他冤枉,放他出來。不久,他就跟著劉景素去鎮守京口。

劉宋政權滅亡後,蕭道成建立了齊朝。我們一般稱這個朝代叫南朝齊或蕭齊。蕭齊政府邀請江淹和檀超做了編寫曆史的史官。後來有人在襄陽的一座古墓裏,發現一些竹簡,竹簡上的文字,沒有一個人能認得。這是西周時期的文字,這種文字筆劃前粗後細,人們管它叫蝌蚪文。江淹不但認識蝌蚪文,而且還讀出了其中的內容,原來這竹簡上寫的是周宣王時期的事情。這下,江淹的名氣更大了。他的官也越做越大。

到蕭衍滅齊建立梁朝(史稱南梁或蕭梁)以後,江淹做了梁朝的光祿大夫,已經整日在皇帝左右了。由於皇帝的愛寵,他又被封為醴陵侯,於是有了很多的封地,過上了他從小就夢寐以求的富足生活。

對於功成名就的江淹來說,學問就像敲門磚,再像過去那樣刻苦讀書已沒有什麼必要;當然官場的功課也太多,哪裏還有時間和心思去鑽研學問,偶爾想寫點詩文,結果也大不如從前,年輕時所顯露的風采也就蕩然逝去。於是人們說:“江郎才盡”了。於是就有一些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