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趙匡胤得到率兵出征的命令後,便有條不紊地行動起來。趙匡胤立即調兵遣將,大造聲勢,像是真要去抵禦大敵。其實,這是趙匡胤等人設下的圈套。當大隊人馬開進到大梁城北40裏的陳橋驛時,天色已晚,便駐紮下來。夜裏,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和謀士趙普,按照趙匡胤的預先部署,進行了緊張的活動。他們派人到將士中鼓動兵變,擁立趙匡胤當皇帝。將士們很快地議論開了。大家說:“現在皇上年幼力弱,未能親理政事,我們為國出生入死,有誰知道?不如先立點檢為天子,再北征不遲。”趙匡義和趙普見將士們行動起來,立即派飛騎回京,與留在汴梁的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秘密約定,待趙匡胤回師時作為內應。這天夜裏,在陳橋驛的將士們都沒有入睡,趙匡胤假裝酒醉不醒,躺在床上。黎明時分,趙匡義、趙普和諸將闖進臥室,個個手拿兵器說:“諸將無主,我們願立太尉(趙匡胤)做天子!”眾將士一邊叫喊著,一邊團團圍住正打著哈欠的趙匡胤,並把早準備好的龍袍強行披到趙匡胤身上,隨後叩頭便拜,高呼:“萬歲!”這就是曆史上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一說的來由。這一年,趙匡胤34歲。
趙匡胤黃袍加身後,率領大軍回師京城。一路上沒有遇到任何阻擋,大軍很快便進入開封。進城的軍隊對人民秋毫無犯,市麵秩序井然,人心安定。後周百官大臣聽說趙匡胤擁兵自立,已經回到開封,慌作一團。有人把皇宮大門關起來,企圖抵抗。趙匡胤來到通往殿前都點檢官署的左掖門時,作內應的石守信立即把宮門打開,趙匡胤順利地回到殿前都點檢官署。
這時,一群將士把宰相範質、王溥拉到官署門前,趙匡胤看見,立即往前假裝慈悲地哭著對範質說:“我趙匡胤受世宗柴榮厚恩,今天,大家把我逼到這步田地,真有負天地啊!有什麼辦法呢?”範質正想說話,站在一帝的軍校羅彥瑰立即高聲吆喝道:“我們無主,今日必須有一個天子!”趙匡胤假裝叱退他,但羅彥瑰一動也不動。範質、王溥看到這般情景,一時不知說什麼好,停了片刻,王溥首先退到階下,跪倒下拜,範質也隻好跟著下拜,口呼“萬歲!”朝中大臣見大勢已定,一個個都對趙匡胤表示屈服,小皇帝柴宗訓和符太後被迫讓位。
當天在皇宮崇元殿上,百官齊集,按班次站定,舉行了隆重的禪位儀式。翰林學士拿出早已準備好的禪位製書,以柴宗訓的名義宣讀,趙匡胤跪倒在龍階上,麵向北受拜。
製書讀完,宰相扶趙匡胤升殿,換過皇帝穿的禦袍,即皇帝位。群臣朝賀,高呼“萬歲”。因為趙匡胤原來所領的歸德軍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所以該國號叫宋,仍以開封為都城,稱東京。這就是曆史上的北宋。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用計奪了周朝江山,自己做了宋朝開國皇帝之時,正是重重矛盾交加之際。趙匡胤胸有成竹,勇敢地麵對各種矛盾。潞州節度使李筠和揚州的淮南節度使李重進,不服趙匡胤,也想當皇帝。趙匡胤就派大將石守信率領勇猛的宋軍打敗了他們。滅了二李,其他想反抗的看到這種局麵也不敢動了,這時候,宋朝的政局才稍稍安定。
為了防止後周殘餘勢力東山再起,他采取安撫策略,對周世宗的符皇後、剛做不幾天皇帝的柴宗訓遷往西宮,進行封賞,命令有關人照顧好他們的生活;對後周文武大臣仍舊留用。對擁護他稱帝有功的人予以重賞:石守信為歸德軍節度使,高懷德為義成軍節度使,張令鐸為鎮安軍節度使,王審琦為泰寧軍節度使,慕容延釗為殿前都點檢,賜皇弟趙匡義為殿前虞侯,改名光義。
宋太祖對有功人員做了兩手準備:一是大加封賞,二是防範他們居功自傲。一位跟隨趙匡胤打天下立了戰功位居京城巡檢官的王彥升,半夜三更到宰相王溥家胡鬧,王溥係後周留用官員,王彥升沒把他放在眼裏。第二天,王溥向趙匡胤反映了此事,趙匡胤豪不留情,撤了王彥升的職,使後周留用的大臣,很受感動,從心裏擁護這位宋朝開國皇帝。
對於不願歸順宋朝的幾個節度使,趙匡胤不慌不忙,一個個把他們製服。
趙匡胤為了了解民間實情,經常微服私訪,趙普勸他小心,防止大臣生變。趙匡胤說:“這些重臣,都與朕故交,不致生變,卿不用多慮。”趙普說:“臣不是疑慮這些人不忠,而是看他們不是帥才,難以統帥部下。一旦軍中有人脅迫他們謀反,恐怕不得不聽啊!”這句話,說到趙匡胤的心裏,他也擔心將來發生這件事。趙普建議他把一切權力都收歸自己,趙匡胤暗暗點頭。
第二年秋天,太祖趙匡胤召趙普入殿推心置腹談話。他說:“自唐(後唐)以來,幾十年間,帝王換了8姓、12人,戰亂不止,百姓遭殃,是什麼原因?我擬平息兵患,定出長治久安計策,你看應怎麼辦?”趙普說:“唐以來戰亂不止的原因,是地方權勢太大,君弱臣強。陛下要尋治國之計,隻要削奪節鎮之權,將地方精兵歸於中央,天下則必然安寧……”趙匡胤原來也有這種想法,與趙普不謀而合,於是想出一條既文明又能達到目的的計策。
一天,趙匡胤讓有司在便殿設宴,款待石守信、王審琦、張令鐸等結義兄弟。酒宴氣氛十分融洽熱烈,逐漸達到高潮,趙匡胤說:“我能有今天,全仰仗諸位鼎力相助,你們功德無量,我心中有數。可是,做皇帝太難了,一年多來,我沒睡過一個安穩覺啊!”眾人聽皇上的頭半截話時,都很高興,聽後半截話時,覺得有點不對勁。石守信問道:“陛下現在還憂慮什麼呢?”趙匡胤說:“我與你們都是故交,話就直說了。這皇帝的寶座,誰不想坐呢?”大家一聽,慌忙離席叩頭。石守信說:“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下平定,誰還敢有二心?”
趙匡胤說:“我知道你們不會有二心。可誰能保證你們的部下沒有異心呢?如果有人把皇袍穿在你們身上,你們怎麼辦?”這一番話,竟把石守信等人嚇哭了,讓皇上指示一條明路。趙匡胤說:“人生短暫,轉瞬即過。諸位不如釋去兵權,到地方做官,多置田地房屋,為子孫後代立下不動之產業。再多買些歌女,每日飲酒作樂,平平安安過好後半輩子,君臣之間,兩相無猜,豈不更好?”眾人立即明白皇上之意,連忙拜謝。大家接著喝酒,在友好的氛圍中結束酒宴。酒雖進了肚,眾武將心裏不是滋味。
第二天,這些將帥們一起上表稱病,不能入朝。趙匡胤很高興,收回了他們的兵權,解除了後顧之憂,全部兵權集在自己手中,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的典故。
宋太祖又把禁衛軍兩司之一的侍衛司分成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兩部分,與殿前司統稱“三衙”。任命資曆淺的低級軍官為三衙使。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掃除了曆代禁衛軍專橫跋扈的風氣。宋太祖還經常調動軍隊,將領也不固定統帥一支軍隊。這就造成了“兵無常帥,帥無常師”,也就是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局麵。
趙匡胤經過一杯酒釋兵權等一係列的改革,自己手中的權力越來越大,為維護國家統一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這些措施也造成了宋朝軍隊戰鬥力低下,致使後來軍隊打仗經常失敗。同時,宋太祖注重京城的防守,而忽視邊防,宋軍隻是挨打,而不能主動出擊進攻。李後主亡國
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以後,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麵依然持續著。除了北宋政權以外,北方的遼對中原虎視眈眈,另外還有北漢、吳越、後蜀、南漢、南唐、南平等7個並存的割據政權。其中,占據江淮地區,以金陵(今江蘇南京市)為都的南唐算是一個江南大國。
南唐,由十國之一的吳將李昪於公元937年滅吳所建。李昪在位時,鼓勵生產,功課農桑,實行“民與休息”的政策。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南唐經過勵精圖治一度在政治、經濟等方麵均處於10國的領先地位。李昪死後,王位由其長子李璟繼承,史稱中主。李璟嗜好詩詞書法,不懂治理國家,又聽信讒言出兵閩、楚而屢遭敗績。南唐國勢漸弱,從公元955年起,前後三次遭到強盛起來的後周的襲擊,皆兵敗。公元961年,李璟撒手歸西,將一個支離破碎的南唐交給了兒子李煜。
李煜,字重光,初名李從嘉。他繼位以後,十分畏懼北宋的強大,親自撰寫奉表向宋太祖進貢大批金銀財寶,表明“惟堅臣節,上奉天朝”,意思是說一定臣服於北宋。而宋太祖卻從沒有放棄過統一全國的打算。他和大臣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商議著出兵的策略。
一天深夜,宋太祖與其弟趙匡義一起來到了有智有謀的宰相趙普府上,共同計議。宋太祖先說:“朕難以入睡啊!一榻之外,都是別人的地盤。”接著又講了自己有意先攻打北漢。趙普連忙阻止:“如果打下北漢,邊陲強大的遼國就要由我們獨擋了。不如留著北漢替我們擋住遼國,等我們平定南方諸國之後再轉過頭來攻打北方。”宋太祖聽此言笑著說正合朕意,原先說的話不過是在試探趙普。就這樣,君臣定下了“先南後北”統一中國的策略,也就是要先弱後強,先攻下宣庶的南方地區以後,再集中力量對付北方的強敵。
由於戰略方針的正確,南下的北宋大軍迅速滅了南平,攻下後蜀、南漢,對南唐形成了三麵包圍之勢。
公元971年,當宋滅南漢以後,李煜被嚇壞了。他急忙上表宋太祖,主動要求去掉國號,改稱自己為“江南國主”,各級官員依次普遍降級。宋太祖同意了李煜的請求。他這樣做絕不是受了感化要放南唐一條生路,而不過是采用“羈縻”手段,穩住南唐,實行分化瓦解,以便日後各個擊破,全殲對手。在治國和謀略上,李煜和宋太祖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李煜通曉音律,喜愛歌舞,尤擅詩詞,他的大部分精力也都是放在這些事情上,無暇顧及朝政。為了逃避南唐即亡的恐懼和內心壓力,李煜還篤信了佛教。他大修佛寺,自己穿上袈裟,跪拜誦經,顯得十分虔誠。大臣們對李煜的這種消極無能的作法十分氣憤,但沒有人能阻止皇上繼續昏昏噩噩地混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