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昊派手下人誣告山遇,說他要謀反。山遇一聽,知道自己在元昊手下呆不住了,就趁夜逃往宋朝。山遇逃到延州(現在陝西延安市),宋朝的官員沒有收留山遇,為了對元昊表示友好,竟把山遇抓起來送給元昊,元昊以謀反的罪名把山遇殺了。元昊不僅把親叔叔殺了,而且把反對自己的人都毫不留情地殺了。

公元1038年元昊正式宣布自己為皇帝。國號為大夏。因為大夏國在宋朝的西北方向,曆史就被稱為西夏。元昊就是夏景宗,都城在興慶(現在寧夏銀川)。西夏控製著甘肅、寧夏、清海和陝西、內蒙古的一部分地方。

元昊仿照宋朝的製度建立了西夏的官製,另外在漢字的基礎上,元昊發明了西夏文字。元昊是一個很有才幹的人,在他的統治下,西夏的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

西夏國建立的時候,宋朝的皇帝是宋仁宗。元昊上書要求寧仁宗承認西夏國,宋仁宗聽罷勃然大怒。下令撤了元昊的官職,還命令邊關貼下告示捉拿元昊。元昊一聽此消息,就在公元1040年領兵攻打延州。

這時候宋在西北有軍隊三四十萬,但這些軍隊很分散,駐紮在五路二十四州的幾百個寨堡之中,他們互相都不聯係,打起仗來根本不合作。守衛延州的是宋將範雍,範雍不敢出戰,結果元昊用詐騙的辦法使範雍放鬆了警惕,元昊派兵猛攻延州,宋軍被打死了1萬多人。延州的失敗使宋仁宗很生氣,他把範雍撤了職,命韓琦和範仲淹到西北指揮抗遼。

範仲淹是北宋有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到了延州以後,日夜操練兵馬,宋軍的戰鬥力大大提高了。在西夏營中有這樣的說法:“小範老子(指範仲淹)胸中有幾萬軍兵,可不像老範老子(範雍)那麼好欺負了。”元昊看到延州防守嚴密,知道不好攻打,他就不碰這個硬釘子了。

公元1041年2月,元昊親自領兵攻打渭州(現在甘肅平涼縣)。宋朝大臣韓琦在那裏指揮。範仲淹勸告韓琦以守為主,但韓琦卻主張主動出擊。

當西夏軍將要逼近懷遠城(現在甘肅平涼縣)的時候,韓琦組織了一支1萬人的軍隊,派大將任福指揮,前去迎敵。不料中了埋伏,宋軍大敗。元昊取得了勝利,還不罷休,他繼續領兵攻打北宋,並取得一係列的勝利。

宋朝既然和遼作戰,又不得不和西夏作戰,並且都打了敗仗。因此宋仁宗派人到西夏求和。由於元昊連年不斷地打仗,黨項族的生活也很困難,再加上鬧災荒,西夏人民不願打仗了。元昊看到自己的力量滅不了北宋,也就同意議和了。

公元1044年12月,宋和西夏立下盟約,西夏對宋稱臣,但宋每年要給西夏絹15萬匹,銀7萬兩,茶3萬斤。元昊名義上是宋朝封的國王,而實際上就是西夏的皇帝。宋通過這種賞賜的辦法來維護政權,而人民的生活則更加困苦了。

元昊建立的西夏國從宋朝得到不少東西,兩國議和以後,在邊境上開設了許多市場,西夏人通過市場和內地人做買賣,西夏的政權不斷穩固。公元1227年,西夏被蒙古軍隊所滅,前後共統治了90年。澶淵之盟

宋太宗時,遼朝從石敬瑭手中得到幽雲十六州,此後,遼、宋兩朝打打停停,戰事不斷。至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時,兩朝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遼朝大將耶律休哥、耶律斜軫等相繼去世,韓德讓已升任大丞相,蕭撻凜為南京(幽州)統軍使;宋朝太宗皇帝已死,其次子趙恒繼承皇位,史稱宋真宗,寇準、畢士安為宰相。

這年秋天,蕭太後為了結束長期戰亂,決定發動一次大規模戰爭,迫使宋朝求和。出兵之前,她和皇帝隆緒又指揮了傳統的“射鬼箭”儀式。然後命令大軍向南進發。

遼軍攻勢迅猛,宋軍難以抵擋。遼兵所向無敵,連續攻下唐州、瀛州、祁州,十一月到達洛州(今河北永年縣),然後向澶州(今河南濮陽西南)進兵。

遼朝大舉南下,宋朝一片恐慌。皇帝趙恒征求大臣們的意見。大臣王欽若說:“遼軍來勢凶猛,已逼近澶州,威脅汴京。不如避其鋒芒,遷都金陵(今南京市)。”陳堯叟也同意遷都,但認為遷往四川更好。因為四川易守難攻,適合做京都。王欽若的家在金陵附近,就建議遷都金陵;皇上不知按誰的意見辦才對,征求宰相寇準的意見,寇準說:“應該把建議遷都的人殺了,用他們的血祭鼓,然後擊鼓出征,抵抗敵軍!”寇準是我國曆史上著名人物之一,對抵禦外敵入侵態度堅決。在當時,寇準在人民群眾中的聲望是很高的。

皇上趙恒問寇準,大敵當前,有什麼辦法退敵。寇準說:“如果陛下禦駕親征,文臣武將必合力以赴,則不難退敵;如果堅守要地,遼兵孤軍深入,不宜久戰,亦能自行撤退;但是,一旦遷都,軍民之心必亂,江山社稷將難保了。”皇上覺得寇準的話有道理,就否定了遷都的建議。一麵命人去找王繼忠,讓他向遼朝轉述宋朝求和之意,一麵征求具體禦敵之計。王繼忠原為宋將,去年戰敗降遼。遼朝仍然起用他,宋朝有什麼事也通過他向遼轉達。

寇準向皇帝建議,應當派兵先守住天雄(今河北大名),王欽若帶兵駐守天雄。皇上同意,使王欽若去要地天雄,王欽若嚇得像丟了魂似的,但又不敢抗旨,隻好硬著頭皮接受了任務。

蕭太後在逼近澶州途中,得到王繼忠轉達宋朝的求和之意,當即表示同意講和。但命令遼軍繼續進兵,以增加和談的份量。不久,遼軍占據澶淵。

宋朝皇帝趙恒聽說這個消息,忙派大臣曹利用到遼營議和,同時下詔宣告天下:他要禦駕親證。就在宋朝使臣曹利用來到遼營之際,蕭太後得報:大將蕭撻凜中箭身亡!蕭太後大驚,眼淚湧上眼眶,但很快鎮定了情緒,與宋朝使臣談判。

蕭太後是個了不起的女人,她也想讓邊界兩朝人民過安定的生活。倘若為了爭奪這幾個州城,戰爭何時才會平息?於是,蕭太後又命令韓杞為使臣隨曹利用去見宋朝皇帝,商談議和條件。

宋朝皇帝趙恒已率大軍到達澶州。他聽說遼軍就在附近駐營,嚇得又提起遷都之事,寇準隻得再次給皇上打氣壯膽。趙恒勉強答應不遷都了,但堅持議和。

遼朝使臣韓杞來到澶州行宮談判,趙恒皇帝讓寇準負責和談,可以貢錢百萬。寇準對具體參加談判的曹利用說:“皇上雖然說可給遼百萬,但你與韓杞談判如答應給財帛過30萬,我就立即殺你!”曹利用害怕寇準的權威,自然不敢多給,最後達成協議:宋朝每年送給遼白銀10萬兩、絹20萬匹;遼不再追索關南數州;遼帝稱宋帝為兄,宋帝稱遼蕭太後為叔母。

澶淵之盟終於簽訂,遼朝與宋朝自此結束了多年的相互征戰。統和二十七年(公元1009年)十二月初五,遼朝承天皇太後蕭綽在南巡路上病逝,是年57歲。從17歲嫁給景宗皇帝為貴妃算起,整整40年。這40年來,她顯示出非凡的政治、軍事才能。在治理國家方麵功績卓著,使遼朝的農業、畜牧業、文化、冶金、紡織等方麵都得到發展。

“澶淵之盟”揭開了遼宋曆史的新篇章,從此結束了雙方兵戈相見的敵對局麵,建立了睦鄰友好,邊境無幹戈之憂。在此後的120多年間,雙方沒有發生過大的戰爭,民間互市,政府友好往來。範仲淹實行新政

範仲淹,字希文,原籍陝西邠(音bīn)州(今陝西彬縣),後遷徙到蘇州吳縣。他不僅是個軍事家,而且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從小失去了父親,因為家裏貧窮,母親不得不帶著他另嫁到一個姓朱的人家。範仲淹在十分艱苦的環境中成長,他住在一個廟宇裏讀書,窮得連三餐飯都吃不上,天天隻得熬點薄粥充饑,但是他仍能刻苦自學。有時候,讀書到深更半夜,實在倦得張不開眼,就用冷水潑在臉上,等倦意消失了,繼續攻讀。這樣苦讀了五六年,終於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他以進士及第進入仕途。

範仲淹在朝廷當過諫官,宋仁宗對他比較信任。後來,仁宗趙禎下詔廢郭皇後,範仲淹因率諫官、禦史極力諫阻,被罷免職務,調去做了睦州知州,幹了一年多,轉任蘇州知州。他在蘇州時,恰值發大水,農民有田耕不得,他曾組織民眾疏通五河,把太湖裏的水疏導入海。後來,範仲淹被召還朝,任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看到呂夷簡濫用職權,任用私人,就向仁宗大膽揭發。這件事觸犯了呂夷簡,呂夷簡反而說範仲淹交結朋黨,挑撥君臣關係。宋仁宗聽信呂夷簡的話,把範仲淹貶謫到南方做了饒州知州,直到西夏戰爭發生以後,才把他調到陝西去。

範仲淹在陝西軍中任職三年,采取了一係列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強國防,頗有成效。宋仁宗覺得他的確是個人才。這時候,因為宋王朝腐敗,加上在跟遼朝和西夏戰爭中軍費和索賠支出浩大,財政發生恐慌。宋仁宗就把範仲淹從陝西調回京城,宋仁宗是位不錯的皇帝,他看到國力衰弱的局麵,也很著急,更想有所作為。派他擔任參政知事(副宰相)。

範仲淹一回到京城,宋仁宗馬上召見,要他提出治國的方案。範仲淹知道朝廷弊病大多,要一下子都改掉不可能,準備一步一步來。但是,禁不住宋仁宗一再催促,就提出了十條改革措施,它的主要內容是:

一、對官吏一定要定期考核,按他們的政績好壞提拔或者降職;

二、嚴格限製大臣子弟靠父親的關係得官;

三、改革科舉製度;

四、慎重選擇任用地方長官。

還有幾條是提倡農桑,減輕勞役,加強軍備,嚴格法令等等。範仲淹從當時的實際情況出發,說得很中肯。

宋仁宗看了範仲淹的改革方案,立刻批準在全國推行這十條改革措施。曆史上把這次改革稱為“慶曆新政”(“慶曆”是宋仁宗的字號)。

範仲淹為了推行新政,先跟韓琦、富弼(音bǐ)等大臣審查分派到各路(路是宋朝行政區劃的名稱)擔任監司(監察官)的人選。有一次,範仲淹在官署裏審查一份監司的名單,發現有貪贓枉法行為的人員,就提起筆來把名字劃去,準備撤換。

在他旁邊的富弼看了心裏不忍,就對範仲淹說:“範公呀,你這筆一勾,可害得一家子哭了。”範仲淹嚴肅地說:“要不讓一家子哭,那就害了一路(路是北宋政區名稱)的百姓都要哭了。”富粥聽了這話,心裏頓時亮堂了,佩服範仲淹的見識高明。

範仲淹的新政剛一推行,就像捅了馬蜂窩一樣。一些皇親國戚,權貴大臣,貪官汙吏,紛紛鬧了起來,散布謠言,攻擊新政。有些原來就對範仲淹不滿的大臣,不停地在宋仁宗麵前範仲淹一些人交結朋黨,濫用職權,別有用心。為此歐陽修還專門寫了一篇《朋黨論》支持範仲淹。

宋仁宗看到反對的人多,就動搖起來。範仲淹被逼得在京城呆不下去,就自動要求回到陝西防守邊境,宋仁宗隻好應允了。

範仲淹一走,反對派便對改革派發動猛攻。宋仁宗礙於當時的阻力,就下命令把新政全部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