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的時候,東中西3路都節節勝利。楊業為先鋒的西路軍更是厲害,很快就打下寰(音huán)、朔、應、雲四個州,山西北部大部分地區包括大同府都被收複了。西京大同府一丟,遼聖宗也十分著慌了,楊業繼續前進,準備和中路、東路宋軍合兵一處共同打下幽州城。
曹彬率領的東路軍曾經打到幽州城下,但是遼大將耶律休哥用計謀在涿州把曹彬打敗了。東路軍是主力部隊,它一敗,中西路宋軍受到很大影響,宋太宗害怕宋軍被全部吃掉,就急忙命令退兵。潘美在飛狐關(今河北淶源北)被遼將耶律斜軫打敗,宋軍被迫退出了寰、朔、應、雲四州。但這四州百姓都是中原人,因此宋太宗命令把這四州百姓遷回內地。
楊業的軍隊掩護著百姓向後撤退,速度就更慢了。這個時候耶律斜軫和手下的副將蕭撻凜已經派兵把宋兵的退路截斷了。
這時的潘美隻想衝出一條血路,馬上回到雁門關。他對楊業說:“楊副帥,看來我們隻能拚命了,你帶領精銳部隊在前開道。”楊業一聽,他搖搖頭,想了一會兒,說:“遼兵現在士氣很盛,我們不能硬拚,再說我們還有這麼多百姓,我們應該避開遼兵的主力,繞道走碣穀,然後再到雁門關。”
軍中的監軍王侁冷冷地一笑,“楊副帥,你可是楊無敵呀,怎麼現在你都這麼膽小啊。”潘美因為和楊業有矛盾,知道楊業說得有道理,他就支持王侁。
楊業一聽王侁、潘美說這話,知道今天自己不打這一仗是不行了。他一邊流淚一邊說:“願主帥派兵在陳家穀口接應我。”說完頭也不回,領兵向朔州方向走去。在隊伍中有楊業的兒子楊廷玉和嶽州(今湖南嶽州)刺史王貴。
在路上,楊業就和蕭撻凜的部隊交成起來。楊業盡管快60歲了,仍然勇猛無比,宋軍也一個個拚命殺敵,遼兵死傷無數。但是遼兵越殺越多,而宋兵一個個倒下了。楊業渾身上下都是血,隻好領兵一邊打一邊後退,這一仗從天亮一直殺到天黑。
楊業領著100多名宋兵殺到了陳家穀口,那裏靜悄悄的,一個宋兵都沒有。原來,潘美、王侁預先在穀口等著,等了大半天,也沒有見楊業領兵回來,王侁對潘美說:“看來楊副帥旗開得勝了,我們不能在這裏等著。”他的意思是不能讓楊業得頭功。王侁領兵走了,潘美也攔不住,他也跟著走了。當他們得知楊業戰敗時,頭也不回地逃跑了。楊業一看陳家穀口沒有宋兵,就大叫一聲:“蒼天啊!”眼淚嘩嘩地往下流。“各位將士,看來今天,我們隻有一死了,大家拚吧!”大家一聽,也都流下眼淚,“楊副帥,帶我們殺吧!”楊業一舉大刀“殺!”
楊業帶兵左衝右殺,他身上也負傷了,最後這百十人來到了一片小樹林中,他們本想休息一會,不料遼兵又衝上來了,小樹林已經被團團圍住了。70多歲的老將王貴用箭射死了幾十個敵人,最後壯烈犧牲。楊廷玉也殺死了許多遼兵,也獻出了生命。楊業力盡被俘。
楊業被俘以後,遼將勸他投降,他一口回絕:“我生是漢人,死是漢鬼,何來投降!”楊業不吃不喝,絕食3日壯烈犧牲。
楊業雖然犧牲了,他的後代繼續守邊關、抗敵兵。楊延昭早年跟隨父親楊業打仗,常常為先鋒。後來他鎮守河北邊關,長達20多年,他的軍隊紀律嚴明,多次打敗了遼國軍隊,立下赫赫戰功。
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也是將門虎子。他後來跟隨範仲淹在西北同西夏國作戰,立下戰功。楊文廣在河北做地方官時,曾經出謀劃策攻取幽雲等州,但宋統治者沒有采納。楊家祖孫三代英勇殺敵的事跡,千百年來一直為人民所敬仰。蕭太後的功勞
遼國皇帝兀欲的次子耶律賢即位,即遼景宗。景宗幼年時經曆過一次致命的遭遇,公元951年,察割發動政變,率眾闖入宮帳殺死遼世宗和太後,年幼的景宗被深明大義的禦廚用毛氈藏在柴禾堆中,這次劫難後景宗落下頑症,做皇帝力不從心。但他的夫人蕭綽皇後,卻是個傑出的女強人。
蕭綽字燕燕,應年三年(公元953年)出生,父親是宰相蕭思溫。父親非常喜歡燕燕這個女兒,曾把她許配給漢族重臣韓知古的孫子、韓匡嗣的兒子韓德讓,但女兒17歲時被景宗耶律賢選為貴妃,不久立為皇後,與韓家親事自然取消,但兩家關係仍然和睦融洽。
乾亨元年(公元979年),宋趙匡胤去世,趙光義繼位,出兵北漢。遼朝得到消息,派使臣去宋朝,詢問為何攻擊北漢,宋朝皇帝太宗說:“北漢不服大宋之命而割據,理該討伐。如遼朝不援北漢,我們仍可保持友好關係;否則,那就隻好開戰了。”
遼朝使者回國報告這一情況,景宗猶豫不決,找蕭皇後商量。皇後說:“北漢與我朝修好多年,漢主還是我朝冊立。宋朝進攻北漢,下一步就該攻我幽、雲各州了,我們應即刻備戰。”
二月,宋朝大軍進攻北漢都城太原,蕭皇後讓耶律沙為帥救北漢,但由於監軍耶律敵烈狂傲輕敵,招致兵敗白馬嶺,陣亡大將五員,士兵無數。景宗聞訊大怒,要處置耶律沙,蕭皇後說:“兵敗不全怪耶律沙,冀王敵烈隻知冒進,不慮地形,強行開戰,導致失敗。”景宗聽皇後這樣說,覺得有理,不再堅持治耶律沙的罪,而讓他帶罪立功。
宋太宗趙光義打敗遼軍,急於求成,不顧將士勞累,繼續指揮北進,攻打遼朝戰領的幽州。景宗得報非常害怕,蕭皇後卻鎮定自若,說:“宋朝攻幽燕本在意料之中,皇上不必擔心,我已命令耶律去幽州,命耶律休哥和斜軫增援。南京城堅池固,韓德讓智勇雙全,而宋軍係孤軍深入,南京一定能守住。”
蕭皇後分析得很正確,這一仗,果然宋軍大敗,宋朝皇帝險些喪生,逃回汴京。
蕭皇後又下令讓韓匡嗣為都元帥,率耶律休哥軍南伐宋朝,但韓匡嗣中了宋朝假投降誘敵深入之計,吃了敗仗。景宗要責罰這些敗將,蕭皇後為之講情,沒有加罪。
又過了兩年,景宗皇帝去世,他12歲的長子耶律隆緒即位,是為昭聖皇帝。蕭皇後被尊為“承天皇太後”,攝政軍國大事。
蕭太後是年30歲,整個遼朝的重擔,壓在她的肩上。她表現出成竹在胸,大智大勇的氣魄,首先任賢用能,注意調動方方麵麵的積極性。她把韓德讓、耶律斜軫召入宮中,讓他倆輔佐朝政。他倆一一表示盡忠。蕭太後則命令耶律休哥坐鎮南京,總管南麵軍務。以後又任命韓德讓為政事令、宰相等職。
為了讓小皇帝學習政務,蕭太後讓隆緒親自審理囚犯,在實踐中得到鍛煉。一天,小皇帝要從臣跟他去赤山狩獵,蕭太後自然一起去了。在路上,小皇帝見斜軫的青花馬與他的銀鬃馬個頭一樣高,就說:“你的馬和朕的馬大小一樣,不知誰的馬跑得快,咱們比賽如何?”
斜軫卻說:“陛下是君,臣怎敢和君賽馬呢?臣若贏了皇上,豈不是失大禮了?”小皇帝點了點頭,說:“不過在戰場上和打獵時,君臣的馬跑來馳去,就難說什麼失禮不失禮的啦!”
蕭太後聽見兒子和大臣的對話,笑著說:“論國禮,你們是君臣。今天咱們按契丹風俗,好朋友以交換馬、弓為盟。你們倆就在我的麵前,互換弓和馬,結交朋友吧!”
斜軫聽了,雖然心中高興,但嘴上卻說:“臣不敢。”小皇帝拉著他的手說:“怕什麼,太後已經下旨,不遵旨才是失禮呢!”
小皇帝命人將兩匹馬互換了,又把自己的弓送給耶律斜軫,斜軫忙跪下接弓,然後把自己的弓矢送給皇上。在場的官兵一陣歡呼,敬佩蕭太後這種熱忱待臣的做法。皇帝和耶德斜軫成了真正的朋友,耶律斜軫在以後的征戰中,衝鋒陷陣,立下了許多大功。
蕭太後善於用人,而且肯吸收良臣們治國的好經驗、好辦法,如減輕百姓賦稅、獎勵生產、頒布禁止官吏受賄枉法的法令,不得敲榨百姓等等,深受廣大平民百姓歡迎。遼朝的政治經濟形勢、社會秩序等,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可謂日新月異,比景宗在位時,有明顯好轉。這其中主要功勞,當然屬於攝政的蕭太後。她不僅是一位政治家,而且還是一位了不起的軍事家。元昊建立西夏
大宋朝沒有能夠統一整個中國,在它的北麵有契丹族建立的遼國。在它的西北麵還有一個國家,這就是西夏國。
西夏國是由黨項族建立的。黨項族是羌族的一支,羌族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直到現在羌族還是我國民族大家庭的一員。黨項族原來居住在青海東南部和四川西北部,唐朝以後黨項族人逐步向東北遷移。黨項族也是一個以遊牧為生的民族,在同漢人的交往中,他們的生產才有了發展。
黨項族分為很多部落,有東山部落、平夏部落等等。平夏部居住在夏州(現在陝西橫山縣)一帶,屬於拓拔氏。唐後期黃巢大起義的時候,平夏部曾經派兵幫助唐政府鎮壓起義,因此算是立了功。唐僖宗就任命平夏部的首領為難軍節度使,冊封為夏國公。從此後拓拔氏就改姓李氏。
五代時期,夏州黨項李氏占領了西北,開始發展自己的力量。宋朝一建立,就想剝奪黨項族的力量。宋太宗的時候,平夏部部落內部有了矛盾,一個叫李繼遷的頭目不想投靠宋朝。李繼遷率領著部眾逃往夏州東北300裏的地斤澤(現在內蒙古伊克昭盟巴彥淖爾),開始不斷地向宋邊境侵擾。公元984年,李繼遷的部落被宋軍偷襲了一次,被殺了500人,李繼遷的母親妻子也被俘虜了。但是李繼遷並沒有灰心,他積極號召黨項族同宋進行鬥爭。公元985年李繼遷一舉攻下銀州,力量開始強大起來。當宋和遼戰亂不休的時候,李繼遷投靠了遼,向遼稱臣,公元990年,封李繼遷為“夏國王”。
宋真宗繼位以後,李繼遷仍然不斷發兵攻打宋朝,公元1002年,李繼遷打下了靈州(現在寧夏靈武縣),把它改為西平府,這就成了黨項族的根據地。公元1004年,李繼遷攻打吐蕃人的時候,中箭死亡。他的兒子李德明繼位。宋朝封李德明為平西王,每年賜給他不少金帛和茶葉。在李德明統治的30多年裏,黨項族的經濟發展很快。
李德明的兒子元昊,他看到父親甘作宋臣,唯唯諾諾,很不高興。他對李德明說:“我們應該有骨氣,不應向宋稱臣,離開了它們,我們照樣能活。我們雖然很窮,但我們可以訓練兵馬,等我們力量強大了,我們可以去奪取地盤,那時我們什麼都會有的。”李德明被兒子的一席話感動了,但他是個穩重的人,雖然他有當皇帝的想法,但終究沒有膽量。
李德明死後,元昊做了首領。元昊精通漢文和佛學,他希望自己成為至高無上的皇帝。元昊的叔父山遇看出了元昊的野心,對元昊說:“大宋待咱們可不薄呀,咱們說什麼也不能忘恩負義。”元昊看著山遇,點了點頭,山遇以為元昊聽進去自己的話呢,其實他是想辦法治山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