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打敗援軍,宋軍將士全力以赴進攻太原,潘美也取得幾次勝利。五月初一,捉住北漢大臣範超斬首示眾;五月初四,北漢守將郭萬超派人出城與宋太宗秘密約定投降之事。北漢主劉繼元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被迫同意投降。

第二天,宋太宗率大軍來到太原城北,劉繼元帶領北漢文武百官恭恭敬敬迎候宋朝皇帝一行,聽候發落。不料,就在受降儀式將結束之時,城上有一員金甲銀盔大將大聲喊道:“主子投降,我不投降,非與宋軍戰個你死我活不可!”

雙方將士尋聲望去,有人認出,他是北漢建雄節度使劉繼業。劉繼業本姓楊,因跟隨北漢主崇而賜姓劉。劉繼業驍勇善戰,足智多謀,名震南北。宋太宗也知道他,不忍傷害,派人進城好言相勸,指出為保全城中百姓生命,不要再爭戰了,劉繼業這才大哭一場,開城門迎宋軍入城。

宋太宗進城後,立即召見劉繼業,授予右領軍衛大將軍,並給予厚厚的賞賜。從此以後,他恢複了原姓,叫楊業,後人稱之為楊令公。

北漢就這樣被宋朝滅掉了。宋太宗沒有休整軍隊,而要一鼓作氣奪回被遼朝占領的十六州。這時,有人建議應先把北漢主劉繼元殺掉,說他曾殘殺臣民。宋太宗說:“凡亡國之君,不是懦弱,就是殘暴。這種人,隻要投降不再做惡,放過他就算了。”於是,劉繼元得以活命。

宋太宗妥善安排好劉繼元及其部屬以後,又率大軍北進,陸續攻下被遼朝占領的易州、薊州、順州,然後又向幽州發起攻擊。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80年)六月,由宋太宗親率的宋軍直取幽州城下。王小波李順起義

宋朝消滅了後蜀,宋將王全斌等人指使宋兵對當地居民進行無法無天地搶掠活動,使受害的蜀民強烈不滿。盡管王全斌等多位將領,因此受到處罰,仍時常有一些蜀兵和蜀民自發組織起來反抗宋兵。

淳化四年(公元993年),爆發了王小波、李順領導的農民起義,給宋朝統治者以沉重的打擊。

王小波是青城縣(今四川省灌南縣南部)農民。青城縣除出產糧食外,還盛產茶葉。茶農以種茶為生。宋太宗時期推行“榷茶”法,由朝廷專門強行收購茶葉,致使許多茶農失業,而朝廷官員和地主商人卻趁機牟利。貧富差距拉大,許多種茶的人和種莊稼的人難以生活。淳化四年二月,王小波在青城縣領導一百多號破產的農民和失業的茶農起義,他號召說:“現在的人窮的窮、富的富,太不合理!今天我們起義,就是要均貧富!”

起義軍的行動,立即得到廣大農民的擁護,短短幾天時間發展到一萬多人。王小波指揮大家攻下青城後,又用棍子抽打的屍體。起義軍隊伍迅速擴大,接著又打下邛州(今四川省邛崍)、蜀州(今四川崇慶)、眉州(今四川眉山)的彭山。隨後攻取永康、雙流、新津、溫江、郫縣等地。起義隊伍增加到幾萬人。

彭山縣令齊元振,是被朝廷賜予璽書獎勵的清官。起義農民從這個所謂的清官家中搜出一大批金帛。起義軍把縣令齊元振和一些土豪劣紳處死,為民除了害,參加起義的農民就更多了。可是,在十二月份進攻江原縣(今四川省崇慶東南)時,王小波中箭,不治身亡。起義者並沒有因王小波犧牲而氣餒,又推舉他的內弟李順為首領,繼續與官府鬥爭。

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初,李順帶領義軍在兩天內攻下漢州(今四川廣漢)、彭州(今四川彭縣),對成都構成了威脅。起義軍乘勝前進,隻用十多天時間便攻克成都。李順在成都建立了農民政權,號稱“大蜀”,自己稱為“大蜀王”,立年號“應運”。

大蜀政府最高長官為“中書令”,軍事最大官職為“樞密使”。李順沒有貪圖享受,仍繼續指揮義軍擴大成果。農民軍占領的地盤越來越大,北至劍關,南至巫峽,全歸於義軍手中。義軍發展到幾十萬人之多。

起義軍的壯舉,使宋太宗又恨又怕,派宦官王繼恩率兵鎮壓起義軍。起義軍的主要力量放在進攻上,忽視了防守。所以,當朝廷軍隊打來時,防線很快被攻破,農民軍成千上萬人犧牲,李順也在戰鬥中英勇地犧牲了。李順犧牲後,張倉餘領導剩下的幾十萬義軍堅持戰鬥,先後攻下嘉州(今四川樂山)、戎州(今四川宜賓)、瀘州、渝州(今重慶市)、涪州(今四川涪陵)、萬州(今四川萬縣市)等地。

宦官王繼恩沒有鎮壓住農民起義,宋太宗又派白繼斌帶兵入川對付義軍。農民軍受到宋兵前後夾擊,損失慘重,兩萬多人戰死。張倉餘隻好率一萬來人退守嘉州。但宋軍追至嘉州時,大蜀嘉州知州王文操叛離義軍投降朝廷,張倉餘被捕,英勇就義。時值公元995年。

後來,民間傳說在成都陷落的時候,李順並沒有死,他化裝成一個和尚,秘密逃出成都,繼續率領農民軍戰鬥。宋軍進城時,抓到一個胡子很長的人,外貌很像李順,就把他殺掉了。又過了四十年,在廣州街上出現一個老翁,有人認出他是李順,官府把他抓起來,在監獄裏秘密殺死了。這些傳說雖然不一定可靠,但是說明李順在群眾中影響是很大的。

王小波、李順、張倉餘領導的農民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卻有深遠的曆史意義。楊無敵高梁河救駕

太平興國四年五月,宋太宗滅掉北漢,要繼續北伐時,潘美等大將認為部隊應該休整,補充糧餉,然後再派兵攻遼,收複幽雲16州。但總侍衛崔翰卻說:“乘勝北伐,機不可失,取勝不難”。太宗急於求成,采納了崔翰的意見,連續北進。

宋軍進攻幽州時,遇到耶律學古的頑強抵抗,一時難以取勝。宋太宗正在考慮對策,忽然得到遼朝宰相耶律沙率兵救援幽州已到高梁河的消息,於是決定,先迎戰援兵,獲勝後再來攻打幽州城。宋軍放棄幽州,轉向高梁河進軍。來到河邊,與遼軍遭遇。耶律沙指揮遼兵與宋軍大戰兩個多小時,漸漸不敵,往後撤退。宋太宗立即命令宋軍乘勝追擊。

宋軍正全力以赴追殺遼兵,忽然幾聲炮響,遼朝大將耶律斜軫從左方殺來,耶律休哥從右側殺出。宋軍連續作戰,已經疲憊不堪,而兩支遼軍以逸待勞,以一抵十,衝入宋軍陣中,如入無人之境。耶律休哥直奔宋朝皇帝而來,宋太宗見狀不妙,命令各將護駕,然而諸將應付遼將已力不從心,無法接近皇上。太宗正在著急,幸虧大將輔超、呼延讚趕到,掩護著皇帝逃走。

皇帝逃走,將士們也無心戀戰,紛紛敗逃,天將傍晚,宋軍要進城休息,但遼兵又由耶律休哥率領追了過來。宋軍此時已損失一萬多人,潰不成軍,各奔生路去了。連皇帝的衛隊也四散而逃。宋太宗無奈,打馬再逃。天越來越黑,後麵追殺聲不斷,太宗慌不擇路,馬掉進沼澤之中,越陷越深,難以自拔。

就在這危難的關頭,見前麵影影綽綽跑來一隊人馬,太宗以為是遼軍追兵,暗忖今命休矣!軍隊來到近前,看清旗上有一“楊”字,才知是楊業的隊伍,不禁狂喜。說來也巧,楊業押運糧草回來,路過此地,聽見皇上呼救,忙奔過來,躍馬跳進泥坑,將太宗拽起,再遞交岸上的小將,然後又將禦馬拉上岸。

宋太宗絕路逢生,非常感激楊業,問他身邊的小將是誰,楊業告討他是自己的兒子延昭。太宗很高興,把這父子倆誇讚一番。正在這時,有一股遼軍追來,太宗又慌了,問道:“敵軍又追來了,怎麼辦?”楊業非常冷靜地說:“請陛下騎馬先行,我父子去退敵兵。”可是,皇上騎的禦馬趴在地上,站不起來了。楊業讓皇上騎自己的戰馬,太宗不肯,說:“卿要退敵,不能沒有坐騎。朕看有驢車,可騰出一乘,由朕坐著吧!”楊業立即命令部下找來一輛驢車,讓太宗入座,由兵士們護衛著往回撤。

潘美一聽,羞愧難當,命令楊業組織殘兵迎敵。時間不長,有一隊遼兵追到,為首的兩位大將是兀環奴、兀裏奚。楊業催馬上前,揮刀大戰二將。楊延昭怕父親不敵二將,也打馬出陣,挺槍相助,直逼兀裏奚。

僅幾個回合,便把兀環奴一刀劈死。兀裏奚見兀環奴被殺,不免心慌,楊延昭趁機一槍,將他刺死落馬。宋將見楊家父子斬了遼軍兩員大將,頓受鼓舞,紛紛上前助陣,遼軍退走,宋軍追殺一陣,搶回許多軍用物資,才收兵。宋軍回到定州(今河北定縣),與皇上相遇。太宗命令幾位大臣駐守河北幾個州鎮,自己帶部分兵士返回國都汴京。

遼軍獲勝以後,遼主非高興,命令南京留守韓匡嗣和耶律沙、耶律休哥率5萬兵馬再次南下,擴大戰果。遼兵攻至鎮州(今河北正定),駐守真定的劉延翰得報,忙請來崔彥進、李漢瓊幾位守將商量禦敵計策。崔彥進和李漢瓊想出一個“獻糧餉假意投降,誘敵深入而圍殲”的辦法,韓匡嗣以為宋軍剛剛吃了敗仗,損傷十萬兵馬害怕了,便信以為真;但耶律休哥不相信,怕其中有詐,命令自己的部下按兵不動。

韓匡嗣和耶律沙按商定入真定城授降,走到城門口沒發現一人,這才懷疑有問題,然而為時已晚,一聲炮響之後,城西殺出劉廷,城東殺出李漢瓊。接著炮聲再次響起,崔彥進率軍殺出,阻住遼軍退路,遼軍大敗。正在這時,耶律休哥帶兵殺來,幫助耶律沙和韓匡嗣逃出重圍,但損兵逾萬。

宋太宗得到捷報,很高興,派楊業駐守重鎮代州(今山西代縣),以阻止遼軍南下。陳家裕楊業被俘

楊繼業歸順大宋後,宋太宗也十分喜愛楊業,仍然派他守衛邊關。楊業任代州的刺史,是當地的最高長官。他帶領著軍隊日夜不停地訓練,以防止北邊遼國的軍隊南下。

高梁河一戰,遼軍打敗了宋軍,遼景宗得意洋洋並揚言:“朕要發兵,乘勝追擊,一舉滅掉大宋。”公元980年3月,遼景宗不顧蕭皇後以及其他人的阻攔,發兵10萬直向雁門關撲來。

雁門關在代州的北麵,楊業知道如果雁門關失守,代州肯定就保不住了。遼軍10萬大軍,楊業才幾千人馬,他和手下的將領們商量,硬拚是不行的,應用計謀取勝。

遼兵到雁門關駐紮下來。天黑了,伸手不見五指,這時楊業帶領幾百士兵,騎著馬繞到敵人後麵,突然向遼兵殺了過來。宋兵邊衝邊喊,遼兵一個個睡得正香,聽到外麵喊殺聲驚天動地,他們連東西南北都找不到了。遼兵隻顧逃命,所以楊業沒費多少人馬就取得重大勝利。

宋太宗在京城聽到消息,也興奮地睡不著覺,太宗下令封賞楊業和其他將領。從此楊無敵的美名叫得更響,傳得更遠了。

楊業的勝利也引起宋朝中有些人的不滿。潘美還偷偷上書給宋太宗,說了楊業的不少壞話。宋太宗也不在意,還把這些書信給楊業看了,楊業心裏很感激宋太宗。

公元982年,35歲的遼景宗死了。他的12歲的大兒子耶律隆諸繼位,他就是遼代曆史上有名的遼聖宗。30歲的蕭綽現在成了皇太後,因為遼聖宗還小,國家一切事務都由她處理。

宋朝得知遼朝小皇帝登基,就認為攻打遼朝的機會到了。

公元986年年初,宋軍兵分3路向北進發。曹彬在東邊,目標是幽州;田重進領中路兵,攻打河北西北部和山西東北部;西路軍,由潘美為元帥,楊業為副帥,從雁門關出兵,攻占遼的西京——雲州(今山西大同)。3路兵馬一起出發,向遼國發動了全麵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