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看了這副對聯,道士的臉“騰”的一下紅了。
後來,有一次蘇東坡在給皇帝的答謝表裏說了一些反對新法的話,遭到變法派和一些仇人的彈劾,神宗下令把蘇東坡抓到京城關起來。仁宗活著的時候曾說過:我今天得到了蘇軾、蘇轍兩個文人,可惜我已經用不上他們了,那麼我把他們留給我後代,不是很好的事情嗎?因此,神宗決定免去蘇東坡的死罪。把他貶到黃州(今湖北黃岡)。
在黃州,蘇東坡一家生活過得很清苦,靠種一個朋友送給他的幾十畝地養活一家老小。他把這塊地取名為“東坡”,自己取號為“東坡居士”,這就是“蘇東坡”的名字的由來。
蘇東坡一生受到的打擊和遭遇的挫折很多了,但他生來就是個樂觀風趣的人。當時宋朝寫詞的人大都喜歡寫一些清秀的詞,主要描繪朋友之間的依依不舍的離別,還有悲傷或者歡樂的男女之間的愛情,而且常常受到音樂方麵的限製。蘇東坡卻不是這樣,他的詞寫得一點也不哀婉,而是雄渾、豪邁、奔放,很有男子漢的氣概。蘇東坡是宋代豪放派詞人的先驅,他的詞對後世影響很大。
蘇軾的散文,在唐宋八大家中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並稱,文章佳作甚多。蘇軾的詩歌數量多達2700多首。對他來說,簡直是無事不可入詩,凡是世間大事小情,街談巷議,鄙俚之言,一經其手,就像神仙點石成金一樣,自有妙處,成為好詩。
蘇軾的詞在文學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他擴大詞境,改變詞風,技巧稱絕,開創了宋詞創作的新階段。在蘇軾以前的詞作,意境較窄,風格纏綿,擺脫不了綺羅香澤之態。蘇軾開拓了詞的意境,描寫了博大的場麵,抒發了熱愛祖國大好河山和憂國憂民的情感,詞風極為豪放。
蘇軾詞最突出的代表作是《赤壁懷古·念奴嬌》。詞句如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這首詞氣魄宏大,非常豪放,綺羅香澤之舊態一掃而光。
蘇軾多年在地方做官,接觸到社會下層各方麵的實際情況,關心人民的疾苦,使他的創作觸及到比較廣泛的社會生活,寫下了一些反映人民生活,思想和感情的優秀詩詞,他對後來詩詞寫作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沈括與《夢溪筆談》
沈括是北宋時期的政治家,也是世界上著名的自然科學家之一。他博學多才,精通天文、方誌、律曆、音樂、醫藥、卜算。他的名著《夢溪筆談》共26卷,內容包括故事、辯證、藝文、技藝、器用等17類。沈括通過長期研究,在科學技術、曆史、考古和文學藝術等方麵獲得了豐碩的成果。
沈括出生於浙江錢塘(今杭州),其父考中進士後,在許多地方當過地方官。少年的沈括跟隨父親到過四川、福建、河南、江蘇等許多地方,領略了各地風土人情,接觸到社會矛盾的許多方麵,這些對他的成長和世界觀的形成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1055年,25歲的沈括參加了地方行政工作,當上了沐陽縣(今江蘇沐陽)的主簿,他親自主持了修治沐水工程,完成了治理任務。以治河為起點,他的科學技術研究開始了。1063年,33歲的沈括,考中了進士,留在京城,被派到昭文館參加編校圖書工作,同時他對數學、天文學發生了興趣,開始了研究。
1072年,沈括被提舉為主管天文曆法的長官司天監。在任時期,他深入研究天文、曆法,兩次去浙江一帶考察水利、差役情況。這年,他又接受了治理汴河的艱巨任務。在實際工作中積極推行王安石新法中的“農田水利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獲得了水利方麵的科研成果,他的《圩田王說》就是農田水利方麵的科學著作。
沈括被提舉為司天監時,司天監原來的人員,大多是市井平民,根本不懂得天文、地理,對法象圖器缺乏起碼的知識,一問三不知,沈括到任後,創置了渾天、景表、五壺浮漏等天文儀器,並招引衛樸撰造新曆書,均為後世所采用。
1075年,宋神宗皇帝派沈括出使遼國上京(遼朝京城,今內蒙古巴林左旗)進行邊界談判。出使前,沈括首先收集了許多地理資料,自己做了很好的研究,並且叫隨從的官員都背得爛熟。到了上京,遼朝派宰相楊益戒跟沈括談論邊界,遼方提出的問題,沈括和官員對答如流,有憑有據。沈括不失尊嚴地完成了出使任務。沈括帶著隨員從遼朝回來,一路上,每經過一個地方,就把那裏的大山河流、險要關口,畫成地圖,還把當地的風俗人情,也調查得清清楚楚。回到汴京,把整理的資料獻給神宗皇帝。宋神宗認為沈括立了大功。
在出使遼國前前後後,沈括對軍事學、物理學、數學、地理學、地圖學等做了深入的研究。這期間,他完成軍事科學著作《邊州陣法》的寫作,製造了鐵甲,研究了熟鐵和鋼鐵的性能。根據軍事工程計算的需要,創造了求積的新方法和等差級數的求和方法。
沈括為了實行社會改革而從事各種學科研究活動,並且在所涉及的各個領域裏都取得了傑出的成就。但是,由於北宋封建政權的腐朽,他與王安石一樣,政治革新的活動也失敗了。1082年,沈括離開政界,晚年定居潤州造夢溪園(今鎮江市東部),開始從事著書立說,舉平生見聞和科研成果,完成了《夢溪筆談》30卷的寫作。
《夢溪筆談》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範圍很廣,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共有609條。其中有關科學技術方麵的內容,占全書的三分之一,包括數學、天文曆法、氣象、地質、地理、物理、化學、農業、水利、建築、醫學、藥物學等。這部書除了記載作者自己在科學技術方麵的成就之外,大部分是反映11世紀我國勞動人民在科技方麵的巨大成果的。
在地質學方麵,他研究華北平原的成因是由黃河等許多河流夾帶泥沙的衝積而形成的。這是對衝積平原成因的最早科學解釋。另外,沈括斷言我國的石油分布地區非常廣,藏量非常多。在物理學上,沈括的成就是多方麵的。他研究了聲學的共振現象和光學的直線傳播、小孔成像、各種反光鏡的成象、月亮的盈虧以及虹的成因。在磁學範圍,提出了地磁偏角的理論,他在《夢溪筆談》裏論證說,用磁石磨針尖,針尖就自動拐向南方,但是常常稍微偏東,不是完全正南。這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地磁偏角的記錄,比歐洲哥倫布的發現要早400多年。
《夢溪筆談》記錄了沈括一生的科研成果,囊括了自然科學許多領域內的科研結晶,有許多論述和製作在當時的世界上都處於領先地位。
《夢溪筆談》在世界科學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博士在他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中,稱讚《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清明上河圖》
北宋時候出現了許多著名的畫家,例如宋初的範寬畫山水,下筆雄健老硬,山峰折落有勢,與他齊名的有李成、郭熙。北宋中晚期的米芾和米友仁父子,運用潑墨法畫山嵐樹木,獨創一格。而北宋中的李公麟,以畫佛道和人物故事著名。這些大畫家有不少出自當時的宮廷畫院。
早在五代時候,西蜀和南唐統治者曾經設立宮廷畫院,集中一些畫家,專門在畫院中作畫。北宋王朝一建立,就仿照這種做法,也設立了宮廷畫院——翰林圖畫院,搜羅了很多畫家,還授予他們各種職稱,由於政府大力提倡,宋代的宮廷繪畫有很大的發展。在中國繪畫史上,把宋代畫院以及後來一些宮廷畫家的作品,稱為“院體畫”,又稱“院畫”。
宋代院畫在宋徽宗時達到極盛,一批傑出畫家各領風騷。宋徽宗的作畫造詣很深,他的《柳鴉盧雁圖》和《鞭蓉錦雞圖》等,筆墨精煉,形神俱備。宋代的繪畫,題材內容相當廣泛。除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以外,還出現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描寫城鄉生活和社會風俗畫,其中以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最為優秀,最為出名。
張擇端是東武(今山東省諸城縣)人,曾在汴京學習繪畫,後來在翰林圖畫院任職。他擅長畫舟車、街市、城郭、橋梁,他的畫自成一家,別具風格。
張擇端的畫大都散失了,隻有《清明上河圖》完好地留存下來,現在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裏。這幅畫高255厘米,長525厘米,整幅畫描繪了清明時節汴京的繁榮景象。
北宋時候的汴京,不僅是當時的政治中心,也是一座繁榮的商業城市。城中有許多熱鬧的街市,街市上開設著各種店鋪,營業的時候很長,甚至出現了夜市。逢年過節,城中更加熱鬧,為了突出清明時節汴京的繁榮情景,這幅畫著重描繪了汴京水陸運輸和市麵繁忙的景象。呈現的畫麵,是從汴京新城東水門7裏外的郊區,經過熱鬧的城區,一直到西水門外皇家花園金明池的汴河兩岸風光。
畫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橋和橋頭大街的街麵組成,這裏大概是汴京當年最熱鬧的地方。隨意看去,隻見人頭攢動,雜亂地擠在一起。再仔細辨認,就可以看出,這些人從事著各種不同的行業,各有各的活動,是經過畫家精心安排的。
大橋兩側有一些攤販和許多遊客,貨攤上有賣刀剪的,有賣雜貨的,有賣茶水的,還有看相算命的。遊客大都憑著橋側的欄杆,指指點點,在觀看河上來往的船隻。大橋當中是行人來往的通道:有坐轎的、有騎馬的、有挑擔的、有趕著毛驢運貨的,還有推獨輪車的……形成一條熙來攘往的人流。
大橋的南麵和大街相連,街道兩邊各種商號店鋪林立,茶樓、酒館、當鋪、作坊、屋宇相接,顯示著汴京工商業的興盛。街旁空地上還有不少張著大傘的小商小販,他們給人們提供歇腳和飲食的方便。街道向東西兩麵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比較冷靜的郊區。可是街上還是行人不斷,有挑著東西趕路的,有駕著牛車送貨的,有趕著毛驢拉貨的,還有停車路旁觀賞汴河景色的。
汴河是汴京的水運要道,河上來往的船隻很多。有的停泊在碼頭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駛。有的大船由於載負過重,雇了很多纖夫吃力地拉著纖繩行進。有隻滿載貨物的大船,已駛近大橋橋下,很快就要穿過橋洞。全船的船夫顯得十分忙亂,有的站在船篷頂上,落下風帆,放倒桅杆;有的在船舷上使勁撐槁,有的用長竿頂住橋洞的洞頂,使船能順著水勢,安全通過。這一緊張的場麵,吸引了橋上遊客和鄰舟船夫的關注,他們也從旁呼喊幫忙。情景十分逼真,更增添了畫麵的生活氣息。
《清明上河圖》把北宋的都市生活形象地再現在我們的麵前。它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同時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通過這幅畫,我們不但可以了解北宋的城市麵貌,而且還可以了解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所以,它有很大的史料價值。
這幅畫的藝術水平很高。內容豐富,人物眾多都集中在一個畫卷上麵,規模之大,可以說是空前的。畫麵疏密相間,有條不紊,從寧靜的郊區一直畫到熱鬧的城內街市,處處引人入勝,充分顯示了張擇端的高度概括能力。
在北宋以前,我國的人物畫主要以宗教和貴族生活為題材。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中突破了這一範圍,畫了大量各式各樣的人物。而且,對每個人的動作和神情,都刻畫得非常逼真生動,這充分說明他觀察的細致和技巧的熟練。《清明上河圖》還反映了宋代商業、運輸和階級關係的側麵,張擇端開創了現實主義作品的先河。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
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8),平民出身的偉大發明家畢昇發明了先進的活字印刷術。據沈括的《夢溪筆談》記載,畢昇是一位平民,多年來在印刷作坊做工,他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常年從事雕刻書籍的工作,使他對印刷業工作有著豐富的經驗。自從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以來,我國出現了雕版印刷業。
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分製字、排版、印刷、回收活字等四道工序。
關於製字很有意思。畢昇曾經試驗過用木頭做活字,但是發現用木頭做的活字因受木紋疏密的影響,沾水以後就會膨脹,以致版麵高低不平,後來他就用膠泥來作活字。畢昇用膠泥刻成如銅線一樣薄的單字,然後用火燒硬。一般常用的字,要製若幹個同樣的活字。像“之”、“也”之類的常用字,就刻幾十個,以便在排版遇到重複字時應用。平時用木頭貯藏活字,按照古代韻的次序排列,並且貼上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