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四麵埋伏的官軍刹時間殺了出來。起義軍被團團圍住,完全亂了陣腳。起義軍與官兵在人數上寡眾懸殊沒有突圍的可能。這時,張叔夜拿出了徽宗招安的旨諭高聲宣讀。

宋江無奈,為求生存,隻好接受招安,向宋朝屈膝投降了。在宋江降宋後梁山泊的起義軍仍然堅持鬥爭。漁民張榮後來領導梁山泊起義,曾形成過一支有數百隻船隻的水軍,不懈地與官府戰鬥。到金朝南侵時,梁山泊仍是農民起義的根據地,並且還曾向女真貴族的軍隊發起過攻擊。金將擒遼帝

公元1118年,宋遼金三國並立。這年宋徽宗趙佶打算與金聯合,共同滅遼借以收複幽雲十六州,他派使臣前往金的都城會寧見阿骨打,阿骨打也願意與宋通好,兩國商定:滅遼時,如果宋軍攻下遼南境的州城,州城就歸宋。

遼一次次遭到金的攻擊,大片土地淪陷,境內又鬧起饑荒,真是天災人禍岌岌可危,天祚帝為了緩和同金的關係,封完顏阿骨打為“東懷國至聖至明皇帝”,可阿骨打並不領情,以沒封他“大金皇帝”為由親率大軍攻打遼國。天慶十年(公元1120年)遼上京失陷,天祚帝慌忙逃到西京。

保大二年(1122),繼續北逃的天祚帝與南京失去了聯係。奸臣李處溫便以“主上蒙塵在外,朝中不可一日無君”為由擁秦晉國王耶律淳為帝。耶律淳做皇帝後自稱天賜皇帝,改元建福,任李處溫為太尉,把天祚帝降為湘陰王。這時候,宋為收複失地,同金聯合後,派宦官童貫為宣撫使,率軍自雄州北進。不久宋徽宗又派蔡攸為河北、河東宣撫副使去助童貫,這兩人妄自尊大,以為收複幽州是輕而易舉的事。童貫分兵兩路,直取幽州。

遼是宋的北鄰,本已結盟多年,如今宋乘危攻遼,引起遼人憤怒。耶律淳派耶律大石和蕭幹分別迎戰兩路宋軍,遼軍士氣振奮,結果宋軍大敗,慌忙班師回朝。耶律淳原是天祚帝的叔輩,年已六十,打退宋兵後不久就病了,恰在這時得到天祚帝要發兵討伐他的檄文,年老體弱的耶律淳,病情加重,很快命歸黃泉了。耶律淳死後,耶律淳之妻蕭氏為皇太後,參攝朝政,改元興德,李處溫怕萬一天祚帝真的殺回來自己性命難保,便和兒子商量,要挾持蕭太後降宋,蕭太後知道此事後把李處溫父子全殺了。

耶律淳的死訊傳到宋朝後,宰相王黼準備發兵再次攻遼,朝中宇文虛中、宋昭等有識之士都上書指出遼宋澶淵之盟後,遼並無違盟之處,今宋助金滅遼是宋先背盟,並且金野心勃勃,若滅遼後恐對宋不利,王黼隻想收複幽州,那還聽得進這些話,幹脆貶了他們的官。又對金許諾:滅遼後,宋便把給遼的歲幣全部給金。宋派10萬大軍再次出師殺向幽州,劉延慶任主帥,郭藥師為先鋒。劉延慶並未從上次宋軍的失敗中吸取教訓,自恃兵多,軍紀散慢,在良鄉縣蕭幹率兵來戰,一開戰就被蕭幹擊敗。先鋒郭藥師是遼國降將,對幽州形勢比較了解,他請求劉延慶派5000精兵去偷襲幽州,劉延慶答應了並派大將高世宣、楊可世一同前往,可惜偷襲失敗,郭藥師和楊可世逃了回來,高世宣被斬,5000人馬被殺得落花流水。蕭幹為了全麵擊退宋軍又設下一計,他故意讓宋軍俘虜聽到遼30萬大軍將至,以火為信號攻打宋軍的消息,然後又讓他們逃走,消息自然很快傳到了劉延慶耳朵裏。這時隻見遼營火光衝天,劉延慶以為是遼營30萬人馬殺來了,趕緊下令,放火燒營、迅速撤退。蕭幹見宋軍中計,又一路追殺,宋兵死傷無數。

天祚帝耶律延禧被金兵緊逼,一路逃亡,在途經桑乾河時竟把傳國玉璽給弄丟了,這時他才明白當初不該聽信蕭奉先賜死晉王而惹起內憂外患,可為時已晚,一怒之下趕走了蕭氏父子,蕭奉先父子沒走多遠就被金兵抓了去,金兵殺了蕭奉先的兒子,把蕭奉先打入囚車,準備交給阿骨打處理,可巧途中又碰到一夥追尋天祚帝的遼軍把他又搶了回來,天祚帝知道許多人對蕭奉先都恨之入骨,不能再放他,於是賜他自盡了。蕭奉先雖然死了,可天祚帝的境況並沒有改觀,西京已被金攻占,他節節敗退,還得繼續跑。保大二年十二月阿骨打已攻占南京,耶律大石押著蕭太後追天祚帝去了,蕭幹則帶著一隊人馬到了西部,自立為帝。

第二年正月,天祚帝率殘部到了天德軍(今內蒙巴彥淖爾盟五原以東,烏拉特前旗之北)耶律大石押蕭太後在此見到了天祚帝,天祚帝殺了蕭太後,念在耶律大石帶兵前來,沒給他定罪。金兵對天祚帝仍是緊追不舍,在青塚的一場血戰金兵把天祚帝的家眷、從臣給俘虜了,天祚帝隻好繼續西逃,跑到了西夏境內,西夏國王李乾順很歡迎他,天祚帝終於暫時有了個棲身之所。還有一件令他高興的事是那個自稱皇帝的蕭幹被部下殺死了。保大四年,天祚帝得到陰山宣韋部首領謨葛失的援助,他覺得加上耶律大石和自己的人馬已經有足夠的力量收複失地了。耶律大石勸他先養精蓄銳,若冒然出擊恐會再次受挫。天祚帝不聽,耶律大石看透了天祚帝根本沒有治國安邦的才能,於是心裏暗自盤算離開天祚帝到遼北大漠地域重整河山。他召來心腹蕭翰裏刺、耶律鬆山、蕭刺阿不和耶律術薛商議,得到他們的支持,當晚便帶200精騎,向西北進發。

天祚帝聽了耶律大石離開的消息,氣得直哆嗦,說:“沒他我照樣收複雲燕。”天祚帝出兵陰山,倒也收複了一些失地可沒多久就應了耶律大石的話,碰上了金軍勁旅被殺得丟盔解甲,大敗而逃。保大五年(公元1125年)天祚帝在應州餘覩穀被金將完顏婁室擒獲,最後死在金國。

耶律大石到漠北後,自立為王,他憑借自己的精明才幹,擴充疆域,並派出官員治理所管轄的各個地方。公元1131年,38歲的耶律大石在守思幹西的起兒漫受百官冊立做了皇帝,號葛兒汗,漢尊號為天佑皇帝,改元延慶,天佑帝耶律大石在守思幹建立河中府,定都於入刺沙袞,這就是曆史上的西遼,是遼的延續,西遼的疆域很大,東接西夏,西至阿姆河。天佑帝的統治開明,西遼的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各族人民安居樂業。

天佑帝死後,感天皇後、遼仁宗、承天皇後、遼末主先後執政,天禧三十四年乃蠻部屈出篡位,當了七年皇帝。公元1218年,西遼被元太祖的軍隊所滅,從此遼便在曆史上消亡了。靖康之恥

從公元1118年起,北宋以向金國買馬為名,派人渡海與金國統治者接洽,表達自己聯金伐遼的願望。金感到此舉有利於滅掉遼國,便同意了北宋的要求。北宋大臣中有人向宋徽宗提出了女真是虎狼之心,不可結交,不如早作防範準備的建議,但被宋徽宗當作了耳旁風,一心去結交野心極大的金國。公元1120年,宋金訂下所謂“海上之盟”,即:宋、金同時出兵攻遼;滅遼後,長城以南州縣歸北宋管轄,而宋將以前貢獻遼國的歲幣如數轉交金國。“海上之盟”實際使北宋繼續處於屈辱地位,但宋徽宗卻應承下來。

金兵攻占燕京後,宋、金雙方開始交涉燕雲地區的歸屬問題。按照“海上之盟”這一帶應歸北宋所有,但金以北宋沒有發兵兩麵夾攻等種種借口為由,不願履行約定。最後,由於考慮到新占領的大片地區還處於動蕩之中,各種不穩定因素隨時都可能爆發,如果貿然對宋宣戰沒有取勝的把握等幾方麵原因,金答應把燕京和涿、易、檀、順、景、薊6州歸還宋朝。但是,金乘機向宋勒索巨額歲幣,隨後又將6州之地的財富外加二三萬居民席卷而去。

宋朝自開國以來一直抱定收複燕雲16州的心願,現在卻名義上收回了燕京及6州土地,實際上卻隻得到了7座空城,北宋哪還有半點顏麵可言?但是徽宗卻認為自己勝利了,回朝以後大肆慶賀,並給童貫、蔡攸加官進爵,甚至立“複燕雲碑”表功。徽宗一如既往地揮霍無度,無心加強邊防,整治軍隊。北宋已走上了窮途末路。

金國阿骨打死後,其弟吳乞買即位,是為金太宗。金國穩定下來後,把目標瞄準了北宋。終於,公元1125年,金以宋招納金的叛亡之徒為借口,分兵兩路大舉南侵。

金兵一路勢如破竹,顏宗望率領,攻燕京。先後攻下太原、燕京兩城,直奔東京逼來。毫無準備的宋徽宗不得已之下,他依照大臣李綱的建議宣布把皇位讓給自己的兒子趙桓,也就是宋欽宗,自己則做了太上皇,南逃躲避戰亂去了。

新即位的宋欽宗也是個不中用的皇帝,幾次想棄東京南逃,多虧了抗戰派大臣李綱等的多方勸阻才被迫留下。李綱被封為“親征禦營使”,帶領東京軍民痛擊攻城的金兵。由於宋欽宗並沒有真正抗擊金兵的決心,北宋很快又去找金議和,被金索以500萬兩黃金,5000萬兩白銀等,並要求宋稱金國皇帝為伯父。宋欽宗不僅接受了金的要求,還聽信讒言罷免了李綱。

消息一傳開,東京城內群情激憤。太學生陳東等上書皇帝要求罷免奸臣李邦彥,恢複李綱的官職,許多軍民前來聲援,還痛打了準備上朝的李邦彥。宋欽宗怕擴大事態,隻好恢複了李綱的官職。李綱複職後立刻下令痛擊金關,軍民們鬥誌昂揚地準備迎擊金兵的來犯。金感到形勢不利,撤退而走。

金兵撤走後,南逃的宋徽宗又回到了東京,繼續他享樂無度的生活。李綱被排擠出京城,各地趕來的援軍也被朝廷遣散回原地。半年之後,金太宗再次集結大軍,南下侵略北宋。金兵仍分作兩路,攻城拔寨,分別渡過黃河,一起進逼東京。宋欽宗仍想和第一次一樣投降乞和,不作積極軍事準備,結果更便利了金兵的進攻。公元1126年底,金兵再次將東京團團圍住。

這時東京城內還有7萬宋兵,但宋欽宗依舊沒有放棄求和的幻想。並且他不讓開封軍民應戰,反而任命一群市井無賴組成的所謂“神兵”守城。結果,這群烏合之眾一開城門出戰,就被金兵擊潰。金兵乘機登城,東京失守了。城破之後,東京軍民仍有和金兵展開巷戰,一拚到底的要求。但軟弱的宋欽宗卻派人前去金營求和。金兵首領宗翰、宗望說:“我們沒想滅掉宋朝,但要退兵,宋欽宗必須來商議割地之事。”

宋欽宗竟然真的帶上幾個大臣,親赴金營,交上降表。他心裏想,隻要能退兵,什麼條件都可以答應。然而,金收了北宋降表後,並沒有撤兵的意思,這時才提出早已決定下來的要求:廢除欽宗帝號,另立宋國國君。宋欽宗這時才明白,金國要的不隻是金銀布帛,還要他北宋的江山!他失聲痛哭,後悔不該屈膝求和,將好端端的北宋拱手送與他人。

東京完全置於異族的鐵蹄之下。金兵不斷進行大肆掠奪,北宋百姓生活在恐怖之中。東京城內的米一升暴漲至300線,許多人靠吃樹葉、野草求生。天氣又正值寒冬,凍死、餓死街頭的屍首比比皆是,無人收殮。北宋統治者的投降政策使國家蒙受滅頂之災,人民飽嚐欺淩之苦。

公元1127年春天,金兵把宋徽宗、宋欽宗關押至金營。金太宗下令廢掉徽宗、欽宗二帝。隨後,徽宗、欽宗、太後、皇後、妃子、公主、駙馬、親王大臣等共3000多人被裝上囚車,運送回金國當奴隸。

經曆了152年的北宋被金國滅亡了。這個事件發生在北宋靖康年間,因而在曆史上被稱為“靖康之恥”。宋徽宗、欽宗因為昏庸、軟弱和屈膝投降被後世人永遠地恥笑。徽宗和欽宗掠到金朝後,受盡屈辱,分別於1135年和1161年先後死於金朝。宗澤三呼“過河”

北宋滅亡以後,原來留在相州的康王趙構逃到南京(今河南商丘)。公元1127年五月,趙構在南京應天府即位,康王趙構是宋徽宗的第9個兒子,他的年號為建炎,這就是宋高宗。這個偏安的宋王朝,後來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曆史上稱做南宋。

宋高宗即位以後,在輿論的壓力下,不得不把李綱召回朝廷,擔任宰相。但是實際上他信任的卻是黃潛善和汪伯彥兩個親信。李綱提出許多抗金的主張。他跟宋高宗說:“要收複東京,非用宗澤不可。”

宗澤是一位堅決抗金的將領。他自幼豪爽有大誌,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登進士第,曆任館陶尉、龍遊令、知掖縣和通判登州。北宋滅亡之前,宋欽宗曾經派他以少卿當和議使,到金京議和。宗澤跟人說:“我這次出使,不打算活著回來。如果金人肯退兵就好;要不然,我就跟他們爭到底。寧肯丟腦袋,也不讓國家蒙受恥辱。”

宋欽宗一聽宗澤口氣那麼硬,怕他妨礙和談,就撤了他和議使的職務,派他到磁州去當地方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