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昏潰無能的道光,閱了奏折後,信以為真,不僅答應與英通商,還讚揚了奕山。這樣,英國在廣州的特權越來越大,他們肆無忌憚的行徑,引起中國人民強烈憤慨。陳化成血戰吳淞

正當英國軍艦駛進長江口的時候,吳淞口的兩江總督(江蘇、江西和安徽三省的最高官員)官邸裏,正發生激烈的爭吵。

70多歲的江南提督陳化成激動地說:“總督大人,如果我們不做好準備,洋人打過來怎麼辦?”

“洋人來了,我們也不能打。”總督牛鑒怪聲怪氣地說,“關天培和洋人打得多激烈,虎門還不是失守了。”

陳化成見牛鑒是個貪生怕死的賣國賊,知道再勸他也沒什麼用了,便氣憤憤地離開總督官邸。臨出大門時,他對牛鑒說:“既然總督大人不敢應戰,我陳化成隻好以死保衛吳淞口了!”

自從離開廣州,英國軍隊一路上燒殺搶掠,給中國人民造成了沉重的災難。盡管各地軍民英勇抵抗,可是由於官府腐敗,廈門、鎮海和寧波都丟了。現在英艦已經開到了吳淞口的長江水麵上。吳淞口炮台有東西兩座,兩炮台由陳化成親自駐守。

陳化成剛回到炮台,就聽江麵上傳來了隆隆的炮聲。他向遠處一望,隻見無數隻英國軍艦正朝炮台撲來。“馬上準備,打跑洋鬼子。”陳化成一邊下命令,一邊和炮手們調準大炮,瞄向遠方江麵。

英國軍艦越來越近,就連桅杆上的米字旗(英國國旗)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陳化成大吼一聲:“放炮!”“轟轟——”隨著一陣炮彈的轟鳴,前麵的幾艘軍艦立刻冒了煙兒,船上高掛的米字旗也被打成碎片兒,在硝煙中飛散。

“轟轟——”又是一陣密集的炮彈打向江南。前麵那幾艘軍艦還沒來得及逃跑,就沉進了江裏。

這時候東炮台的清兵深受鼓舞,也朝洋鬼子猛烈的開起火來。炮彈雨點般地打向敵艦,璞鼎查不得不下令英國艦隊迅速後撤。牛鑒正要準備溜走,聽說陳化成打退了洋人的進攻,也頓時來了精神。不過,他想的並不是怎麼樣徹底地打垮洋鬼子,而是要趕快趁機搶點功勞。他鑽進八抬大轎,領著人急急忙忙地朝炮台奔來。

牛鑒來到江邊時,英國艦隊發起了第二次進攻。璞鼎查一見江岸上出現了大隊人馬,便下令朝岸上開炮。隨著炮彈爆炸的巨響,隊伍裏立刻亂了起來。有一顆炮彈竟把牛鑒的轎子掀去了一半兒。這家夥正洋洋得意地想著美事兒,卻不料一下子被翻倒在地上。他還以為是洋鬼子已經衝上岸了,便不顧渾身骨頭摔得生疼,連滾帶爬地鑽進了亂嘈嘈的人群。士兵們一見當官的都這副怕死的模樣,也紛紛四處奔逃。別看牛鑒這個蠢貨打仗沒本事,逃跑倒挺內行。他甩掉朝服和頂戴花翎,將被炸死的一個清兵的衣服扒下來就披在了身上。

鎮守東炮台的清兵看見總督大人隻顧自己逃命,便也沒有抵抗洋人的勁頭兒。一個個爭先恐後地逃下了炮台。西炮台的一些清兵一見這情景轉身想溜。陳化成憤怒地揮刀砍死了其中一個,然後大聲吼道:“誰敢逃跑,這就是下場!”

清兵們不敢亂動了,可是這時候炮彈又出了問題。許多炮彈根本打不響。英國軍艦便趁機瘋狂地向炮台撲來。同時,一部分洋鬼子從沒人看守的東炮台上了岸,從背後向陳化成包圍過來。

陳化成見前後都是敵人,便鼓勵士兵們說:“弟兄們,皇上把炮交給了我們。如果我們活著,炮台卻丟了,我們還有什麼臉麵去見皇上和鄉親父老們呢!今天,我們就是死,也要死在炮台上。”說著,他拉開一名犧牲了的炮手,瞄準了一艘撲來的英艦,拉燃了大炮。沒想到這顆炮彈沒有打出去,卻在炮膛裏爆炸了。大炮一下子炸裂,陳化成的臉和前胸都被炸傷,就連眉毛和胡子都被血染成了紫紅色。

這時候,後麵撲來的洋鬼子已經衝上了炮台。他們哇哇怪叫著朝陳化成殺來。陳化成不顧自身的傷痛,揮舞著大刀與敵人拚殺起來。他一連劈死了3個洋鬼子,在他正在撲向第四個時,一顆炮彈突然在他麵前爆炸了。這位70多歲的老英雄倒在了血泊裏。

“為陳大人報仇——”清兵們見陳化成死得如此壯烈,群情激慨、義憤填膺。最後,將士們全部英勇犧牲。鮮紅的血水染紅了炮台,也染紅了炮台周圍的江南。

攻下吳淞口後,英國繼續沿長江向內地侵犯。他們踏著中國人民的鮮血,把繁華的水鄉城鎮燃燒成一片片瓦礫。最後,洋鬼子們一直殺到了南京城下。

在北京享福的道光聽說洋人都打到南京了,嚇得差點兒要了命。可是這個昏庸的皇帝,不但不竭盡全力去同侵略者決戰,相反卻派耆英等人去和洋人和談。

在敵人大炮的威脅下,耆英等人全部答應了洋鬼子的無理要求,從而簽訂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這個條約規定,中國把香港割讓給英國,賠償英國各種損失2100萬元。同時,英國人正式獲得了在中國領土上胡作非為的權力。這樣,這次鴉片戰爭就以英國人的勝利結束。從此,中國開始淪為洋人的半殖民地。

《南京條約》簽訂以後,腐敗的清王朝為了償還給英國的賠款,更加殘酷地剝削貧苦的老百姓。老百姓本來就已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了,這下就更沒了活路。朝廷不讓老百姓活下去,老百姓就自己找活路。鴉片戰爭後不久,就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關天培血濺虎門

賣國賊奕山還沒有趕到廣州,英軍已探得琦善簽署的《穿鼻草約》被廢,惱羞成怒,於公元1841年2月25日,向虎門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各防線在琦善的撤防命令逼迫下,已是兵微將寡,大炮無幾,彈藥又少,防禦工事幾乎全毀。英軍很快攻下虎門前橫檔、永安二炮台,正揮軍向虎門後的鎮遠、威遠二炮台進發。這是虎門僅存的兩座炮台,由軍門關天培鎮守。

關天培,已62歲的高齡,身材魁梧,威風凜凜。他是江蘇山陽人,行伍出身,為人正直,曆任江蘇太湖營水師副將、江南提督,公元1834年調任廣東水師提督。林則徐禁煙中,他與鄧廷楨都是林則徐的得力助手,鞏固海防,訓練水師,組織水勇,攻打英軍,立下赫赫戰功。

關天培深知虎門這最後兩座炮台也難以守住。鎮遠和威遠同樣兵微將寡,彈藥又不充足,防禦設施也遭到琦善的破壞。想守住虎門談何容易。老英雄抱定與虎門共存亡的決心,他立即召集全體將士,進行新的布防,他對將士們說:“人可死,誌不可侮。今日,吾等麵對強敵,隻有決一死戰,以報國恩。關某在此,對天明誓,關某在,炮台在,決不後退!”全體將士被老英雄的氣慨深深感動,禁不住異口同聲高呼:“吾等願與大人同生死,與炮台共存亡!”這呼聲震天撼地,這浩氣大義凜然,這是中華兒女的豪邁氣魄。

關天培此前已寫好一封絕別家書。信上說:上不能報君恩,下不能敬養老母,又沒能教子成材,這一切隻能由我妻代勞了。今日為國捐軀,是死得其所。切勿悲哀,望你們多保重,教育子女,勿忘國家民族,永不與奸佞同流合汙。信寫好後,與自己貼身衣物包在一起,讓自己的親兵孫長慶帶上東西回家侍奉年邁的老娘。孫立日常在關大人的教育影響下,也有一顆報國之心,這次讓他走,他覺得這是臨陣脫逃,跪在地上說:“惡戰已迫在眉睫,我願與大人死在一起!信,還是派別人送吧。”關天培陳說道理,強製孫立離營回家,二人隻好揮淚而別。

平靜的海麵,出現幾個黑點,越來越大,越來越多,關天培在望遠境內看到英艦正向我炮台進發。立即命令兵士,做好戰鬥準備。並告誡兵士說:“我們的炮彈少,要提高命中率,讓敵人全部進入我們的射程,瞄準後狠狠地打。”

英艦指揮台上站著喬治、義律和伯麥。義律對喬治說:“這是關天培老將軍的防地,我與他打過多次,他十分厲害,應該小心點好!”喬治說:“琦善把他撤得一無兵,二無彈藥,這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今天,我們必勝!”話音剛落,艦前落下一排炮彈,轟炸聲嚇得喬治等人趕緊後退。喬治鎮定後,下令從三麵包圍過去,同時開炮,一定要摧毀關天培的主炮台。敵人仗著船多,彈藥充足,三麵圍攻,萬炮齊發。

關天培鎮定自若,沉著應戰。但是關天培彈盡無援,炮台又起火,英軍乘勢登上炮台,關天培手揮大刀,率領兵士與敵人展開血博戰,大刀、長矛殺得敵人紛紛後退。英軍人多勢眾,官兵傷亡越來越慘重,關天培殺得渾身是血,肩頭、胳膊已多處受傷,眼看周圍盡是英軍,老英雄最後劈死一個英軍後,仰天大呼:“英人可惡,琦善可恨,天培從此殉國了。”手中的劍,向頸一抹,引頸自刎。

鎮遠、威遠失陷,老英雄關天培與數百名官軍全部壯烈殉國。虎門要塞鎮遠、威遠炮台隨後也相繼失守,但數百官兵無一投降、退逃,全部戰死。

關天培殉難後,他80多歲的老母打開孫長慶帶回的木盒,那裏麵裝的是關天培掉落的牙齒和幾件舊衣服。農民軍抗英

虎門炮台失陷之後,英國軍艦長驅直入,駛入省河,廣州形勢十分危急。

《廣州和約》墨跡未幹,占領廣州城郊各炮台的英軍便不斷竄擾西北郊三元裏、西村、泥城、蕭岡等村莊、搶劫燒殺、奸淫婦女、焚毀民房,甚至挖掘墳墓、盜取死者身上的財物,激起當地民眾的極大義憤,紛紛組織團練準備抵抗。

1841年5月29日早晨,十幾名英國侵略軍又竄到三元裏行凶搶劫,調戲婦女。三元裏的菜農韋紹光看到這樣的情景,立即組織幾個青年,圍住這夥英兵,用手中的鋤頭扁擔,當場就打死了八九名。其餘英兵見勢不妙,紛紛逃跑。這件事很快傳遍全村。

大家料到敵人一定會進行報複。為了迎接英軍的大舉進攻,進一步教訓侵略者,三元裏人民決心團結起來與敵人血戰到底。全村的青年男女都聚集到村北的“三元古廟”前,推舉韋紹光為領袖,定古廟前的三星黑旗為令旗,並集體對旗發誓:“旗進人進,旗退人退,寧死不屈,打死無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