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在大通學堂後院的一個小屋裏,十幾個人在一盞油燈下正熱烈地討論著什麼。坐在正中的是一位女子:三十出頭的樣子,一套緊身褲褂,圓圓的臉上一雙深邃的大眼睛,透著一股英氣。這女子就是秋瑾。
秋瑾出生在浙江紹興,從小聰明伶俐讀過很多書,寫詩作詞,樣樣精通;而且她還跟表兄學了一身好武藝。因為她經常騎馬舞劍,拿槍弄棒,人們都稱她為“鑒湖女俠”,在江浙一帶很有名氣。結婚後,秋瑾隨丈夫來到北京,認識了許多思想進步的朋友,接觸到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1900年,因為八國聯軍侵入北京,秋瑾一家到南方避難,路途中看到八國聯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的情景不由感慨萬千:“清政府這樣的腐敗無能,中國人任意受外國人的欺負,作為中華兒女就應該擔負起挽救國家危亡的重擔。”
從此,秋瑾開始了她的革命活動。她的丈夫是個隻知升官發財的清朝官吏,他可不希望妻子成為一個革命者。為了更好地從事革命活動,1904年春,秋瑾毅然離開了她的丈夫和兩個年幼的孩子,東渡日本留學。在日本,秋瑾先後加入了“共愛會”、“十人會”、“三合會”、“光複會”等革命組織,在光複會裏,她結識了徐錫麟。
秋瑾與徐錫麟經常在一起學習先進的思想文化知識,探討救國救民的真理,並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1905年,他們兩人又同時加入了同盟會,成為孫中山的親密戰友。同一年,為了抗議清廷與日本政府相互勾結,禁止學生在日的革命活動,許多留學生罷學回國。回國後,秋瑾和徐錫麟先後來到浙江紹興的大通學堂,把這裏做為培養革命人才的基地,為進行武裝起義做準備。
不久,徐錫麟去了安徽,並取得了安徽巡撫恩銘的信任,做了安慶巡警學堂的會辦。通過他的爭取,學堂中有好多學員成為革命黨人。於是他與秋瑾商定,要在1907年同時舉行安慶起義和紹興起義。但由於叛徒告密,安慶起義被迫提前舉行,所以就演出了前麵那壯烈的一幕。
雨越下越大,秋瑾和大通學堂的一些革命黨人正在製定紹興起義具體計劃,忽然門哨領進一個渾身是水,麵色如土的人,那人見到秋瑾,吃力地說了一句“安慶起義失敗了,快,快……”話沒說完就昏倒過去。秋瑾他們連忙將這個人扶起,仔細一看,原來是徐錫麟身邊的通訊員。
秋瑾一下子明白了所發生的一切,她不加思索地說道:“安慶起義失敗,我們也暴露了,現在我們必須撤離此地。”說完,她一麵收拾與起義有關的文件,準備燒毀,一麵派人通知其他革命黨人趕快躲避起來。而秋瑾自己卻留下,眾人勸說無效。這時她已得知徐錫麟等人遭清軍殘害。
“這些狠心的豺狼!”秋瑾聽到徐錫麟被害的消息後淚流滿麵,她拔出手槍就要往外衝,7月13日,300多名清軍包圍了大通學堂。這時身邊的人忙勸阻她說:“秋女士,你快逃吧,我們掩護你。”
“不!”秋瑾斬釘截鐵地說,“革命就要流血,我要成為中國女子為革命流血的第一人!”說完,她一個箭步衝了出去。在清兵的重重包圍中,秋瑾和8名師生不幸被捕。
7月15日淩晨,秋瑾在紹興軒亭口英勇就義,年僅31歲,臨刑前索取紙筆,疾書“秋風秋雨愁煞人”七字作為回答。林紓開翻譯名著之風
林紓(1852—1924年),字琴南,福建閩縣人,他是我國近代著名的翻譯家。林紓最早把歐美國家的名著用日話文的形式介紹到中國來。
林紓年幼時,家境貧苦,由於家中生活困難,他曾經一度寄住在外祖母家。但他非常愛好讀書,家裏無錢買書,他就向別人借書來讀,並將書裏的內容抄寫下來。有時候,即使找到的是一本破書,他也如饑似渴地閱讀。到20歲時,林紓已經讀了很多書,文字根底已經很深。23歲時,林紓為了謀生,開始擔任蒙師,教兒童讀書識字。30歲時考中舉人,此後多次參加進士考試都名落孫山。
1895年,林紓結識了剛剛從法國歸來的王壽昌。王壽昌向林紓談起法國觀感,說到大仲馬、小仲馬父子的故事,並向林紓講述了小仲馬和小說《茶花女》的感人情節,他建議林紓把《茶花女》翻譯出來。林紓不懂外語,所以起初不敢應承。經王壽昌再三勸說,才答應試一試。於是他倆就在福建馬尾開始合作翻譯《茶花女》,王壽昌逐字逐句地講解法文原意,林紓邊聽邊迅速記錄成文。當時,林紓妻子去世不久,他心中已落落寡歡,對書中男女主人公的遭遇,非常同情,譯到傷心的情節,甚至大聲痛哭。他的譯文有些地方加入了自己的感情,雖與原著有所出入,但文筆纏綿悱惻,很是感人。1899年,這部翻譯小說以《巴黎茶花女遺事》為書名出版,很快風行國內。瑪格麗特和亞芒的愛情故事,打動了許多中國人的心靈。
《巴黎茶花女遺事》是近代最早的一部翻譯小說。它所描寫的愛情故事,打破了中國傳統的才子佳人式的言情小說格局,使中國人耳目一新。林紓偶然涉中外國文學翻譯領域,獲得巨大成功,引起了他翻譯外國文學的興趣。從此,他走上文學翻譯的道路,在十幾位合作者的配合下,他共翻譯外國小說一百七十餘部,涉及英國、法國、德國、俄國、美國、挪威、西班牙等國家的文學作品,其中有不少是世界名著,有莎士比亞、狄更斯、托爾斯泰、大小仲馬、巴爾紮克、雨果、易卜生、塞萬提斯等著名作家的作品。林紓不懂外語,每譯一書,都由別人口述,他寫成文章。由於他古文功底深厚,文筆流暢優美,翻譯出來的小說影響廣泛。商務印書館曾將林紓翻譯的小說,以《林紓小說叢書》的名號整套出版,分裝兩個小木箱,成為轟動全國的暢銷書,“林紓小說”也成為一專用名詞。
林紓早年傾向於維新變法,主張向西方學習,實行君主立憲製。1884年中法戰爭時,林紓聽到馬尾海戰失敗的消息後,和朋友一起在福州街頭痛哭流涕。中日甲午戰爭失敗,他也曾與人聯名上書,反對議和。辛亥革命以前,林紓把翻譯外國小說,當成向國內介紹外國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狀況,喚醒同胞起來救國的一種手段。他所翻譯的西方著名作家的作品,不少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質。他翻譯了美國小說《黑奴籲天錄》(即《湯姆叔叔的小屋》),黑人奴隸的悲慘生活,使他想到華工在美國的非人待遇,他希望這本書能使人們覺醒。小說出版後社會反響強烈,讀者爭相購買,有的讀者邊讀邊哭,深受感動。
林紓是近代翻譯外國文學最早的人,也是翻譯外國文學作品最多的人。“林紓小說”開拓了人們的眼界,帶動了翻譯外國文學的風氣,在社會上和文學界都發生過巨大的影響。末代皇帝溥儀
清代的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是光緒皇帝的侄子。1908年,光緒帝病逝,溥儀即位,1909年為宣統元年。
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月,被軟禁在中南海瀛台的光緒帝載恬得了重病,因為他沒有兒子,慈禧決定立光緒帝的侄子溥儀為嗣皇帝,便將他送入宮內,這時候溥儀隻有3歲,溥儀入宮後第二天,10月22日,光緒帝駕崩,終年38歲。次日“垂簾聽政”半個世紀的慈禧也一命嗚呼了。慈禧在臨死前立下遺言說:“現在我的病勢已經危險,恐怕一病不起,以後軍國政事,由攝政王(溥儀之父載灃)裁定,遇有重大的事必須由皇太後(隆裕皇後)懿旨。”就是說,慈禧太後死後,清朝政權由載灃與隆裕太後聯合輔政。
慈禧死時74歲,執政50年,給後人樹起了一塊醒目的“千古罪人”的警碑。光緒帝與慈禧死後半個月,十一月初九,經過準備清政府舉行了宣統帝的“登基大典”。在溥儀登上皇帝寶座的前後,清朝統治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了,它預示大清王朝覆滅的日子已經不遠了。據《清鑒綱目》記載,在這段時間裏,全國到處都掀起了革命風暴。
光緒三十三年秋七月,廣東欽州革命黨起事,攻陷防城,後來失敗。由於革命風暴此起彼伏,清朝統治已經到了朝不保夕的地步,為此,它們決定在宣統元年九月,各省成立谘議局,宣統二年在北京成立資政院,作為議會的基礎,企圖在封建統治製度的土壤上,撒下一些具有資產階級民主色彩的花束,以欺騙輿論,延長壽命。
正當清統治者為了改換招牌,裝飾門麵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晚上,駐湖北省武昌的新軍,舉行了武裝起義,爆發了辛亥革命。次日,起義軍占領武昌,攻克漢陽,成立了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並通電全國,廢除清朝稱號,建立了中華民國。武昌起義後,各省響應,紛紛宣告脫離清朝,擁護共和。12月,孫中山從海外回國,17省代表在南京召開會議,選舉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次年(1912)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發表了《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告全國同胞書》,表示要“盡掃專製製度之流毒,確定共和,以達革命宗旨。”
武昌起義後,袁世凱一直在窺測風向,準備東山再起。清政府為了挽救危局,決定重新啟用袁世凱,授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組織新內閣。“籌劃改良政治的一切事宜”。袁世凱組閣以後,不僅迅速接收了清朝的全部政權、軍權,還指使段祺瑞等北洋將領48人,聯名通電全國,籲請清帝退位,確定共和政體。2月12日,隆裕太後宣布了溥儀退位詔,命袁世凱以全權成立臨時共和政府。從此,結束了清朝260多年的封建統治,同時也結束了2000多年來的皇帝專製製度。這是辛亥革命的偉大勝利,也是中國曆史上劃時代的大事,值得全國各族人民永遠紀念,共同慶賀。
袁世凱組成臨時共和政府以後,根據孫中山1月22日的聲明,同南京的革命黨政體達成協議,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公布了“清帝退位後優待條件”,末代皇帝溥儀開始了紫禁城內的小朝廷生活。
根據“清帝退位後優待條件”上,溥儀在故宮裏麵,仍然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也仍然是皇帝,直到1924年10月,直係將領馮玉祥在北京發動政變,才廢除溥儀的皇帝稱號,並被驅逐出宮。1925年溥儀移居天津。1931年,在侵華日軍的策劃下,前往東北,成了日本侵略者的傀儡,當上了偽“滿洲帝國皇帝”。在這期間,溥儀的一切行動完全控製在日本人的掌握之下,並為其所利用。
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投降,溥儀在逃往日本途中被蘇軍俘獲,1950年移交給中國政府。1959年12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根據特赦令將溥儀釋放,他才開始走上新生活的道路。政府安排他到中國文史館從事文史檔案的工作。1964年溥儀任政協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67年於北京病逝,終年62歲。武昌起義
以四川為中心的“保路運動”爆發後,清朝政府調集半數以上駐武漢的新軍入川鎮壓,大批新軍向四川的開拔,給武漢革命黨人發動起義提供了大好時機。
地處長江中遊的武漢,是中國中部重要的交通樞紐,被稱作“九省通衢”。除此之外,還是當時僅次於上海的第二大商埠。所以,武漢自然成了反動統治的心腹要地。同盟會成立後,武漢也被革命黨人所看好,不久就成了革命力量最集中的中心點之一。革命黨人在這裏做了長期深入的工作,在湖北新軍裏培養了大批骨幹;當地的群眾也在革命黨人的宣傳鼓動下,積極傾向革命。武漢地區的革命運動便有了深厚的群眾基礎和良好的條件。
武漢地區有兩個革命團體,一個叫共進會,一個叫文學社,都和同盟會保持著密切聯係。他們看到起義的時機已經成熟,便於8月間組成湖北革命軍總指揮部,推定文學社負責人蔣翊武為總司令,共進會負責人孫武為參謀長,劉堯征、彭楚藩等為軍事籌備員,負責組織起義。經過商議,1911年定於10月11日放火為號發動起義。
起義的日子一天天逼近,大家都投入積極的準備中,不料在起義前夕,接連發生了兩起自我暴露的事件,新軍中的革命黨人有不少被殺害,革命黨人這時除了提前發動起義,別無選擇。一件事是新軍炮隊的革命黨人孟發臣等人和營長楊齊風發生衝突,楊齊風用軍棍打了孟發臣等人,士兵們看到官長這樣橫蠻專製,按耐不住怒火,拖出幾門大炮就向軍官宿舍轟擊。誰知射出的全是演習用的假彈。他們又急忙去取真彈時,被趕來的部隊鎮壓。湖廣總督瑞征雖然沒有利用這事大肆搜捕革命黨人,卻因此布置了防務措施,加強了防備。
第二件事發生在10月9日上午。一部分革命黨在參謀長孫武帶領下,在漢口俄租界寶善裏配製炸藥。不料有人吸煙,火星落在炸藥桶裏,頓時引起爆炸。孫武受傷,被人送進醫院。巨大的爆炸聲引來了俄國巡捕,他們把革命黨人準備起義用的文告、旗幟、印信、鈔票和宣傳品全部抄走,並抓住了劉同等人,接著他們就把這些戰利品引渡給瑞征。劉同當時隻有十四五歲,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把他所知道的革命黨的秘密機關和重要人物全部供了出來。瑞征馬上下令包圍了武昌小朝街的起義指揮部。抓住了一批革命黨人。總指揮蔣翊武僥幸逃脫。起義計劃被徹底打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