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在河內的法國司令禮維業早就聽說過黑旗軍的厲害,現在黑旗軍把他給包圍了,他覺得不能在這兒呆下去了,必須馬上離開,而且越快越好。天剛蒙蒙亮,禮維業就領著法國兵,悄悄溜出了河內。他們一連跑了幾十裏路,等到了紙橋,天已經大亮了。禮維業累得滿頭大汗,和士兵們一起倒在樹底下休息。在他看來,這次逃跑神不知鬼不覺,現在已經沒有危險了。他哪知道,黑旗軍早就在這兒埋伏好了,禮維業還沒躺穩,黑旗軍就發動了猛攻。跑了這麼遠,法國兵累得已無力作戰了,不一會兒,他們的死屍就倒成一片。禮維業見情況不妙,便掙紮著爬起來,用盡最後一點勁朝路邊的稻田跑去。沒跑多遠,就被黑旗軍一槍打倒。這時候,一個黑旗軍戰士飛快地衝過去,砍下了他的腦袋。經過三個多鍾頭的激烈戰鬥,黑旗軍取得了重大勝利。

接連失敗的法國人為了挽回麵子,向中國發動了全麵進攻。清政府也下令向法國宣戰。雙方在台灣和福建分別展開了激戰。台灣軍民在巡撫劉銘傳的指揮下,擊退了敵人的進攻。而福建海軍卻在馬尾海戰中失敗。七艘軍艦全部被擊沉,死傷達一千多人。不久,法國又向中越邊境大舉進攻。中國的守軍不戰而逃,法國人占領了中越邊境的重鎮鎮南關(現在的友誼關)。

鎮南關是中國西南邊境的大門。占領鎮南關後,法軍統帥尼格裏非常狂妄。他命人在鎮南關的城牆上寫了一行大字:“廣西的門戶,已不複存在了。”當地的中國人民非常氣憤,便也在城牆上寫了一行更大的字:“我們要用法國人的頭顱,重築我們的門戶。”然後,他們紛紛來到清軍老將馮子材的大營裏,要求加入部隊趕走侵略軍。當地人民的反法熱情一下子就高漲起來。這一切使尼格裏非常害怕。於是他放火燒毀了鎮南關,帶領法軍退到了文淵城。

馮子材來到被燒毀的關前,氣憤地說:“洋鬼子竟敢燒了我們的家門。這個仇一定要報!”他立刻命令部隊在關前東西兩座山嶺上修築炮台,並壘起一條三裏的長牆,把東嶺和西嶺連接起來。長牆的對麵,還挖了一條壕溝。

一天早晨,下起了大霧。馮子材得到報告說:“尼格裏趁著大霧來攻城了。”馮子材立刻找來了蘇元春、王德榜和王孝祺等將領。他講了一下自己的作戰計劃,然後命令各位將領馬上分頭行動。

尼格裏從文淵城殺出後,把隊伍分成了兩路。一路攻打東嶺,一路攻打長牆。他們在大炮的掩護下,依靠先進的武器,很快就登上了東嶺。洋鬼子們一衝進炮台,便把炮口轉向長牆開起火來。炮彈雨點一樣落在長牆上,炸得石頭磚塊亂飛。正麵的敵人也端著槍,“哇哇”怪叫著衝了上來。馮子材一麵指揮清兵奮勇還擊,一麵大聲鼓勵說:“弟兄們,為國報效的時候到了。千萬不能讓洋鬼子衝過長牆。不然我們還有什麼臉去見兩廣的父老!”這時候,王孝祺領人繞到法軍後麵發動了猛攻。蘇元春冒著猛烈的炮火,衝上了東嶺。兩方用大炮展開對攻,東嶺上炮聲隆隆,喊殺聲響成了一片。可是,凶猛的洋鬼子並沒有被打退。

就在這關鍵時刻,法國兵突然亂了起來。原來是有人向尼格裏報告,說王德榜率兵襲擊了文淵城。往前線送食品彈藥的運輸隊幾次都被王德榜打了回去。

馮子材看機會來了,就大吼一聲:“弟兄們,殺呀!”然後,他第一個跳出了長牆,揮舞著大刀朝洋鬼子衝了過去。戰士們一見70多歲的老將軍帶頭往上衝,也都奮不顧身地殺向敵人。洋鬼子在大刀長矛麵前,嚇得四散奔逃,尼格裏也跟著往後逃跑。打退長牆前的敵人後,馮子材又指揮士兵向東嶺衝去。正在東嶺上與敵人進行炮擊的清軍見到這種情況後更加英勇頑強了。在蘇元春的帶領下,一個個像小老虎似地撲向敵人。法軍前後都挨打,隻好從東嶺上逃了下來。

尼格裏把兩路敗兵集中在一起,還想進行瘋狂的反擊。忽然,山穀四周傳來了一片呐喊聲,這聲音震得尼格裏和法國兵心驚肉跳。他們抬眼一看,隻見無數人像湖水一樣從四麵八方湧了過來。原來是周圍中越兩國的老百姓,支援馮子材來了。他們手裏拿著各種武器,有刀槍,有棍棒,還有幹農活用的鋤頭和鐵耙子。盡管武器落後,但他們沒有一個怕死的,都不顧一切朝洋鬼子衝去。老百姓像洶湧的大海,把敵人淹沒了。馮子材不給敵人喘氣的機會,率領清軍窮追猛打。接連收複了文淵、諒山、北寧等地。在戰場上中國軍隊取得了全麵的勝利。

就在這時候,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明明是中國人勝了,慈禧卻派李鴻章同法國人交涉,協議和談條件。後來,中法兩國在天津簽訂了《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對於中國人來講,這個條約又是一個恥辱。清政府不僅承認法國為越南的“保護國”、兩國另派員勘定邊界等有損中國利益的條款,甚至答應今後修鐵路也要跟法國人商量。這樣,中國人在戰場上打贏了,在談判桌上卻失敗了。

鎮南關大捷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對外戰爭中最大的勝利。戰後,晚清政府同法國簽訂的條約第一次做到了對外戰爭不賠款,但法國達到了完全占有越南的目標。中日甲午戰爭

1894年,即中國舊曆甲午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史稱中日甲午戰爭。

日本明治維新後,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吞並朝鮮並西侵中國的野心日益膨脹。為了尋找入侵中國的借口,日本帝國主義頗費了一番苦心。1894年1月,朝鮮國內爆發了東學黨起義,6月,朝鮮國王請求清政府派兵鎮壓。此刻,日本政府一方麵勸誘中國“何不速代韓戡亂”;另一方麵又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理由,大量出兵漢城。7月中旬,入朝日軍達到18000多人,大大超過了赴朝清軍。這時,日本政府便訓令駐朝公使,“促成中日之衝突。”7月25日,日軍在牙山口外豐島海麵不宣而戰,對中國船隊發動了海盜式的偷襲。戰火在“渡滿洲的橋梁”上燒起來了。清政府被迫於8月1日對日宣戰。

在此以前,清政府雖然已經建立了艦隊,修築了沿海防禦工事,但整個軍事政治機構已經腐朽。為籌建海軍而設立的海軍衙門成了支付修葺頤和園經費和官員們中飽私囊的機構。而掌握最高權力的慈禧,除了盡情享樂外,此時還正煞費苦心地籌備過六十大壽。交戰雙方,一方蓄謀已久,準備充分;一方處處回避,倉促上陣。孰勝孰敗,不言自明。

9月15日淩晨,日軍四路重兵向平壤城內的清軍發起猛攻。清軍統帥葉誌超,昏庸無能,貪生怕死,在大敵當前的關鍵時刻,不但不組織軍隊憑險抵抗,固守待援,反而率軍逃跑,“一夕狂馳三百裏”,在平壤保衛戰中,雖出現了左寶貴等英勇抵抗的愛國將領,但終於無法挽回敗局,丟掉了平壤城,戰火很快就燒過了鴨綠江。

軍情萬分危機,在國內主戰將領的呼籲下,李鴻章決定雇用英國的5艘商船,運送陸軍8個營增援在朝鮮的清軍,由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親率大小船隻18艘護送。不料,這個重要的軍事機密,被李鴻章的外甥在日本特務重金賄賂下,給出賣了。

9月17日,日本艦隊又在黃海向北洋艦隊挑起一場海戰。這是整個甲午戰爭中最悲壯的一幕。當時雙方參戰的,有日艦吉野、鬆島等12艘,中艦有定遠、致遠等10艘。戰幕一拉開,北洋艦隊雖險情叢生,但廣大愛國將士莫不同仇敵愾,英勇奮戰。在戰鬥中,表現突出的有“定遠”、“致遠”、“經遠”3艦。

旗艦定遠號是敵艦攻擊的主要目標,戰鬥一開始,便中彈數發,船上桅杆被打斷,船橋被震塌。正在指揮的北洋海軍提督身受重傷,但拒絕入倉,堅持坐在甲板上督戰。“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在鏖戰中見旗艦“定遠”號上的帥旗被打落,立即命令升起帥旗,毅然擔當起指揮艦隊的任務。他見敵艦“吉野”甚為猖狂,認為“苟沉此艦,定以奪其氣而成事”,便當即立斷,集中火力猛擊“吉野”號。炮手們發炮準確,一排排炮彈發著尖厲的呼嘯聲直朝著“吉野”飛去,打得“吉野”艦火光四起,掉頭逃跑。鄧世昌下令尾隨追擊。由於艦上配備的彈藥很少,不多時,炮彈便打完了。“吉野”發現這一情況,便又反撲過來。鄧世昌在廣大愛國士兵誓與敵人血戰到底的精神的鼓舞下,毅然決定:開足馬力,撞沉“吉野”。視死如歸的官兵們的怒吼聲在黃海上空回蕩。“吉野”號上的日本官兵被中國水兵的英勇行為嚇呆了,驚恐萬分,紛紛跳水逃命,就在“致遠”號逼近“吉野”的時候,它不幸撞上了敵艦攻擊“定遠”號的魚雷,鍋爐爆炸了,艦上燃起了大火,船體緩緩下沉。但艦上的200餘位中國官兵,無一人跳水離艦,他們在高呼殺敵的喊聲中,隨自己的軍艦,隨著艦旗沉沒在黃海的怒濤中。

當“致遠”、“經遠”被敵人炮火分隔開後,“經遠”號也在激戰中受了傷。管帶林永生指揮受傷的“經遠”艦獨立作戰,力圖把敵艦吸引過來,讓“致遠”狠揍“吉野”。在混戰中,一敵艦受重傷企圖逃跑,“經遠”立即開足馬力追擊,準備給以致命打擊,不幸也中了魚雷。林永生大呼“為國殺敵,死而後已!”全艦官兵同仇敵愾,在艦身逐漸下沉的情況下,繼續向敵艦猛烈射擊。最後,全艦270人除16人獲救外,全部為國殉難,表現出崇高的愛國氣節。

“熱血染黃海,丹心映碧波”,“致遠”、“經遠”將士的英雄壯舉,激勵了艦隊眾多官兵的鬥誌。戰鬥持續了5個小時,在北洋艦隊的嚴厲打擊下,敵艦大傷元氣;旗艦“鬆島”受創極重,官兵死亡100餘人,完全癱瘓;“比睿”後艦起火,逃出重圍;“西京丸”中彈累累,運轉失靈;“吉野”也喪失了戰鬥力。此時,敵人感到再打下去已力不從心,於是先行退出戰場。北洋艦隊也返回旅順。

黃海海戰後,北洋艦隊尚存的軍艦,停泊在山東半島的威海衛軍港內,日本侵略者知道,要使清政府屈服,就必須殲滅北洋海軍。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日本海軍對中國發起了新的進攻。十一月中旬,旅順局勢危急,丁汝昌親往天津,請求率艦前往救援,身為北洋大臣的李鴻章,不但不支持丁汝昌的愛國行動,反而大加訓斥。不僅如此,他還革去了丁的尚書銜,摘去頂戴,以示懲戒。由於沒有援軍,旅順很快就失守了。日軍在占領大連、旅順之後,接著就發動了對威海衛軍港的襲擊。

在日軍海陸兩路夾擊下,威海衛南、北炮台很快失守,日軍封鎖了威海東西港口,並從南、北炮台和停泊在港口外的軍艦上,一起發炮,轟擊港灣,使北洋艦隊陷入困境。此時,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寫信誘降丁汝昌。丁汝昌嚴辭予以拒絕。隨著威海衛形勢的日益危險,竊踞北洋艦隊海軍副都督的英國人馬格祿等人,勾結營務處道員牛昶炳和一些貪生怕死的將領脅逼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十分悲憤。2月11日,劉公島告急,在內無彈藥,外無援軍的情況下,丁汝昌召集諸將開會,提出“與其在劉公島坐以待斃,不如冒險突圍,與日軍作最後的較量。”然而卻無人響應他的建議。會後,牛昶炳等人又指使一些貪生怕死的人,用尖刀威逼丁汝昌率隊投降。丁汝昌不願賣國求榮,但又無力挽救危局,遂懷恨自殺以身許國。丁汝昌死後,馬格祿等人又盜用丁汝昌的名義,向日本侵略者繳械投降,北洋海軍就這樣“一朝瓦解成劫滅”,不久,牛莊、田莊台、營口相繼失陷。中日甲午戰爭以侵略者的勝利而告終。1895年3月14日,清政府按侵略者的旨意,派李鴻章赴日本“議和”。4月17日,李鴻章按日本侵略者要求,代表清政府簽訂了割讓台灣給日本等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

消息傳開,全國各界群情激憤。台灣人民的憤怒,更是達到了極點。台灣軍民武裝保衛台灣,曆時四個多月,浴血奮戰,前後殲敵4000餘名,雖然台灣終於被占領,但台灣人民並未屈服,反日鬥爭此起彼伏,使侵略者手忙腳亂,寫下光輝中國近代史上的一頁。保衛台灣

“誓死保衛台灣!”、“處死賣國賊李鴻章!”無數台北市民呼喊著口號,湧進了巡撫衙門。簽訂《馬關條約》的消息一傳到台灣,氣憤的群眾就自動聚集在這裏,舉行示威抗議。在激動的呐喊聲中,巡撫唐景崧隻好硬著頭皮表示:“我一定會死守台灣,決不後退。”

說是這樣說,日本軍隊剛一從基隆登陸,唐景崧就坐船逃回了大陸。日軍很快就占領了台北,朝台中、台南方向殺來。和官府對敵態度相反,台灣各族人民立刻組織起了抗日隊伍。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徐驤、吳湯興和薑紹祖率領的民團。各路起義軍推舉劉永福為抗日的統帥。劉永福就是當年援越抗法的黑旗軍首領,後來他的隊伍被清政府收編。他現在正駐防台南。

日本把進攻台中地區的兵力分成東西兩路。東路軍攻打台中的門戶新竹,西路軍直撲大湖口。徐驤也把義軍分開,分頭阻擊侵略軍。

東路日本軍由於一開始沒遇到什麼抵抗,便放鬆了警惕。正當他們大搖大擺地往前走時,徐驤帶領幾個民團戰士突然出來擋住了他們的去路。還沒等日本鬼子們反應過來,徐驤等人連開幾槍,把前麵的兩個給打倒了。日本鬼子大驚失色,慌忙趴在地上,舉起槍胡亂地開了火。打了一會兒,他們才發現徐驤他們早已經沒了影子。鬼子們氣得罵了一通,又繼續往前走。走了沒多遠,徐驤又領人衝出來打了幾槍。鬼子們反擊了一會兒,又不見了徐驤他們。接連幾次都這樣,鬼子可就急了。最後一次他們瞧見徐驤跑進了一片竹林,就都發瘋似地追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