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小刀會激戰上海

鹹豐年間,清政府對外割地賠款,對內殘酷鎮壓,貪官惡吏的暴虐,激起百姓的反抗。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各地反清組織深受鼓舞,紛紛揭杆而起。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福建華僑陳慶真在廈門成立小刀會。不久,小刀會發展到上海,上海小刀會也在這時高舉起義大旗。

小刀會最初是一個民間秘密團體,它是白蓮教係統和天地會的一個支派。會員大多是農民、手工業工人、水手、失業勞動者等。上海小刀會的活動範圍一般在上海附近的寶山、嘉定、青浦一帶。

最初的小刀會基本是各自為戰,獨立活動,而且活動規模和範圍都很小,並沒有引起人們太大的關注。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大大鼓舞了各地人民的鬥爭。小刀會也在這種形勢鼓舞下開始了大規模的反壓迫鬥爭。

這種鬥爭最早是從青浦縣開始的。這一年,青浦縣鬧水災,青浦縣知縣餘龍光卻突然逼著農民限期交出糧食銀錢。小刀會首領周立春帶人去和他說理,餘龍光下令逮捕了周立春,將他投進監獄。消息傳開,青浦縣20多個村莊的村民集合起來,活捉了餘龍光,樹起了起義的大旗。蘇州知府鍾殿選率領1000多名清兵前來鎮壓,被周立春和他的女兒周秀英率領的起義農民在塘灣一帶打得狼狽敗逃。

塘灣鬥爭的勝利,鼓舞了群眾抗糧抗稅的鬥爭。附近各地互相串連,都拒絕繳納錢糧。南翔縣的徐耀也發動了農民武裝起義,趕走了知縣馮翰,並與周立春聯合起來,占領了嘉定城。他們宣布免除百姓的錢糧賦稅;打擊貪官汙吏和土豪劣坤,反抗清朝的殘暴統治。

上海道台吳健彰害怕小刀會在駐有外國人的上海也發動起義,就將上海小刀會的會員吸收到他負責辦理的團練中,企圖控製小刀會,以平息起義。小刀會的首領劉麗川等人將計就計,利用參加團練的機會,進一步擴大自己的組織,並約定中秋節乘清朝當局不備,奪取吳健彰搜刮的40萬兩白銀,發動起義。

鹹豐三年八月初五(公元1853年9月7日)是孔子的誕辰。上海城的孔廟裏紅燭高燃,衣冠楚楚的官僚坤士們都聚集在這裏,等候吳健彰和上海知縣袁祖德到來,舉行祭孔典禮。這時候,小刀會會員已在城外三連塘秘密集合齊備,從北門和小東門分兩路衝進上海縣城。一路人馬衝進縣衙門殺死了袁祖德;一路人馬攻入道台衙門活捉了吳健彰。

小刀會起義後,根據天地會“反清複明”的宗旨,在上海建立了“大明國”政權。群眾一致推舉劉麗川為大元帥,陳阿林為左元帥,潘起亮為飛虎將軍。

起義的第二天,周立春和徐耀又帶領4000多人加入上海的起義隊伍,聲勢更加壯大。起義群眾頭裹紅巾,身披紅帶,手執紅旗,上海頓時變成了一個紅色的城市。起義軍接著又攻下寶山、南彙、川沙、青浦等地。

小刀會占領上海,使駐上海的外國侵略者十分驚慌。他們為了自身的利益,表麵采取中立,暗地裏卻幫助清政府建築炮台,訓練軍隊。清政府有了洋人壯膽,便向小刀會發動進攻。他們利用內奸,殺害了周立春,先後占領了嘉定等地。接著,包圍了上海城。他們偷偷地在城外挖了一條通向城牆的地道,在地道裏裝上炸藥,企圖把城牆炸開一個缺口。這個陰謀被起義軍發現,也在城裏挖起地道來。當兩邊的地道接通後,他們把河水灌了進去。清軍的火藥全被澆濕。清軍的這一次陰謀就此破產。

幾天以後,清軍終於在北城邊炸開了一處四五丈寬的缺口,2000多清軍蜂擁往裏衝。起義軍一邊點燃火藥袋,在缺口處形成一堵火牆,一邊把磚頭、石塊、火藥罐雨點般地傾向敵人。清軍處於一片火海中,正當清軍被燒得焦頭爛額的時候,飛虎將軍潘起亮率領起義軍,手執盾牌和利劍,從缺口殺出,殺得清軍屍橫遍地,血染街頭。接著女戰士們手拿撓鉤,衝出城來,將那些僥幸活著狼狽逃竄的清軍一個個鉤住,全部活捉。

外國侵略者起初以為清軍人多勢眾,能鎮壓住小刀會。不料清兵連戰連敗。於是他們撕去了中立的偽裝,明確表示了和起義軍的對立。法國駐上海領事通知起義軍說:“你們反擊清軍的子彈,有可能打中我們的房屋。今後不準你們架炮襲擊清軍,並立即拆除炮台!”小刀會沒有理會這種無理要求,他們就親自去拆毀炮台,並打死起義軍戰士。起義軍鳴空槍警告,他們就汙蔑起義向他們開槍。不久,法國侵略者便在中國的土地上向小刀會“宣戰”,說是保衛他們的領地。同時英、美也與法國密切配合,在上海城和租界之間,築造圍牆,以切斷小刀會的給養。接著他們便派人去進行勸降。

誘降不成,法國又進行武力威脅。1855年1月初一天,辣厄爾從艦艇上搬來兩門山炮,對準上海城連連開火。不多時,城牆被炸開一段。埋伏在法國領事館後麵的法軍官兵敢死隊,在海軍大尉杜倫率領下,從缺口登上北城。他們故意地高聲呼叫,還把法國旗插到城牆的最高處。就在他得意忘形之時,城裏槍聲大作,從街道兩旁的高大建築物後麵,衝出無數小刀會戰士。起義軍的槍炮都對準了城牆缺口處,一齊轟擊。敢死隊官兵接連倒地,剩下的不顧一切往城外衝。這場戰鬥,打死法軍13人,打傷30餘人,大尉杜倫也當場斃命。帶領小刀會員打下這場勝仗的,正是飛虎將軍潘起亮。

起義軍被圍困了一年多,擊退了無數次的進攻。雖然屢次獲得勝利,但由於和城外農民的聯係被切斷,糧食彈藥都接濟不上,小刀會的處境很困難,清軍趁此機會,引誘起義軍投降。小刀會殺死了前來誘降的奸細,毫不妥協。在此之前,劉麗川曾派人向太平天國報告起義經過,並表示願接受太平軍的領導,請求太平軍的支援,但由於書信被清軍截獲,小刀會沒能與太平軍取得聯係。小刀會隻有繼續孤軍奮戰。

在顆粒糧皆無的生死關頭,起義軍決定突圍,趕赴鎮江與太平天國的義軍會合。1855年2月17日,開始突圍。劉麗川、徐耀、周秀英等在激戰中壯烈犧牲。

小刀會起義軍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艱苦卓絕的鬥爭一年半。陳阿林在當地農民的幫助下化裝脫臉,最後輾轉到了新加坡。小刀會的餘部在潘起亮、潘念珠的率領下,殺出重圍,輾轉到達天京,參加了太平軍,繼續堅持鬥爭。石達開飲恨大渡河

1857年10月,石達開率部自安慶經建德入江西。石達開駐軍江西撫州時,洪秀全又數次派人到撫州請援,石達開依然對洪秀全耿耿於懷,置太平天國的前途於不顧,堅決不應詔回援。接著,石達開又決定放棄江西根據地,全力進取浙江。

石達開在鹹豐七年(公元1857年)離開天京奮然出走後,仍堅持反對清朝統治。轉戰安徽、江西、浙江、湖南、廣西、湖北、雲南、貴州等省。雖然多次殲滅、擊潰過清王朝的軍隊,但沒有固定的根據地,四處飄蕩,站不住腳,部隊得不到休整與軍需品的補充。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石達開部下朱衣點和彭大順等人又率親兵第一軍、第二軍離開石達開,返回天京。這不僅削弱了石達開的兵力,也影響了官兵的情緒。

石達開無奈,將剩餘的軍隊編為前、後、中、左、右五個軍。實際隻有5萬人。石達開從四川石柱轉戰到雲南昭通,沿途又招收了一些人馬。同治二年一月(公元1863年2月),石達開考慮,昭通不是久留之地,想效仿孔明進駐四川休整,奮戰,再圖中原。他知道,現在的四川總督是原長沙巡撫駱秉章,此人有勇有謀,想取四川,但不能硬拚,為此,特派大將李複猷率兵3萬,由貴州入川,派前軍宰輔賴裕新率軍2萬繞入寧遠府,想吸引駱秉章出來堵擊,從而牽製駱秉章,然後石達開親率7萬大軍出昭通越過金沙口,直入四川。並命二部隨時保持聯係,務於五月二十日前會師合攻成都。

誰知,賴裕新率3萬大軍入川,在中洲壩遇到駱秉章襲擊,全軍覆滅,賴裕新在激戰中身負重傷,壯烈犧牲。而李複猷的3萬大軍,一路不斷受到駱秉章大軍的堵截,連連失敗,前進無望,又與石達開聯係不上,隻好退師雲南。

這兩軍都已失敗,石達開絲毫不知。送走兩軍,三天後,石達開率軍到達四川寧遠府。而守城的清將正是駱秉章,石達開命令攻城,連攻連敗,傷亡慘重,毫無進展。而其他幾路清兵,也紛紛向寧遠府集結,石達開發現自己已處於清兵包圍之中,立即命令退兵,當隊伍退到猛虎崗時,又中了駱秉章的埋伏。糧食輜重損失過半。石達開命將士選敵人薄弱處突圍,結果到了安順場,前麵是波濤洶湧的大渡河,後麵是追擊的清兵,而在此地又不斷遭到當地土司的襲擊,太平軍僅剩6000餘人。又缺糧又疲憊,軍隊已無戰鬥力,此時,天又降大雨,戰馬已吃完,眼見此情此景,石達開心如刀絞。他果斷地決定以自己的生命去換條眾軍士的生路。第二天,石達開帶著自己6歲的兒子,在黃再忠、曾仕和、韋善成三位將軍的陪同下,前往駱秉章大營投降。

石達開以為駱秉章是天王洪秀全的同鄉,同學,一定好於其他朝廷官吏,能給太平軍將士一條生路。實際上,駱秉章雖文武全才,但為人卻十分奸詐。見石達開投降,尚有疑慮和恐懼。所以分外謹慎。因為石達開驍勇善戰,足智多謀,曾使清朝官兵聞之喪膽。當石達開將金印交給駱秉章時,他即而就想出一條毒計。

駱秉章接過金印,笑臉相迎:“請進大營說話。”

石達開說:“我石達開前來,一不為名,二不為利,隻求大人網開一麵,確保我六千弟兄的生命安全。”

駱秉章說:“那當然,那當然!”

當石達開等人進入大營後,立即從營內、營外衝出數十名伏兵,將五人全部捆綁起來。此時石達開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