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竹子長得非常茂盛,又密又粗。碧綠的竹葉連成一片,把陽光都給遮住了。鬼子一進來就發了蒙。黑壓壓的哪裏有徐驤的影子呀。他們每走一步就要跌一下跟頭,不是被竹子絆倒,就是撞在別人的身上。鬼子們東奔西竄,怎麼也走不出這片竹林子,衣服和臉都被劃出了一道道口子。正當他們象被關進籠子的老虎一樣發怒時,義軍的槍炮響了起來。鬼子們死的死、傷的傷。為了逃命,他們在林子裏到處瞎跑,撞得頭破血流。有的鬼子剛躥出竹林,就被等在外邊的義軍打碎了腦袋。
這場戰鬥,差不多把東路日軍全部收拾掉了。同時,西路日軍在大湖口也遭到了吳湯興的痛打。徐驤率領義軍把日本兵拖在台中一帶兩個多月。最後日軍出動大規模的兵力包圍了義軍。經過激烈的戰鬥、薑紹祖被俘犧牲。徐驤、吳湯興率義軍退守彰化。在彰化城東的八封山,義軍被敵人包圍了。
一天早晨,義軍被山穀裏的槍聲驚醒了。徐驤登上山頭一看,軍營周圍已經布滿了密密麻麻的敵人。再朝山下望去,無數螞蟻一樣的敵人還在向上爬。原來,起義軍雖然封死了山口,可是日軍在漢奸的幫助下,順著一條山後的小路偷偷爬了上來。想衝出去是不可能了,現在隻能和敵人拚命。徐驤揮舞戰刀迎著敵人衝了上去。義軍戰士們和爬上來的敵人展開了肉搏戰。滿山遍野到處都是刀光閃閃,喊殺聲連成一片。就在戰鬥進行到最激烈的時候,山下又來了一支隊伍。原來是劉永福派彭鬆年帶領黑旗軍,支援義軍來了。
日軍少將山根信成看見自己的隊伍前後都挨打,心裏有些發慌。他剛要提醒日本兵注意,一名義軍戰士就把長矛刺進了他的胸膛。在義軍和黑旗軍的英勇奮戰中,1000多名敵人被擊斃。同時,幾百名義軍和黑旗軍戰士獻出了生命。吳湯興和彭鬆年都犧牲了。戰鬥結束後,隨徐驤突圍到台南的,隻有20多人了。
徐驤到達台南後,又召集了700多名高山族兄弟參加了義軍。劉永福派王德彪率軍把守嘉義,楊泗洪率軍幫助徐驤反攻彰化。台灣人民心情振奮,一連打了幾個大勝仗。日軍嚇得躲在彰化不敢繼續南犯。可就在這時候,義軍的糧食和彈藥已經差不多用光了。
正當台灣人民迫切需要大陸人民援助的時候,慈禧和李鴻章等人卻下令封鎖海口,切斷了大陸與台灣的聯係,因為他們害怕台灣人民的反抗鬥爭會得罪日本人。這樣,無數愛國誌士隻能站在海峽這一邊,眼睜睜看著日本侵略者在台灣胡作非為。
幾萬名日軍輪流向義軍的陣地發動猛攻。不論白天還是黑夜,敵人的炮火從不間斷。各族義軍戰士奮起還擊,直到打完最後一粒子彈。徐驤看著一座座營壘在爆炸中塌裂,一個個兄弟在炮火中倒下,心裏的怒火化成了最後的呐喊:“大丈夫為國戰鬥,死了也不遺憾!”說完,他就舉著大刀衝向了敵人。義軍戰士也冒著敵人的炮火,奮不顧身地殺出陣地。在和敵人的搏鬥中,徐驤英勇犧牲了。
接著日本侵略軍直撲台南。劉永福彈盡糧絕,隻好渡海退回大陸。日軍從此霸占了寶島台灣。戊戍變法
中日甲午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列強瘋狂侵略中國,在中國開設通商口岸和瓜分勢力範圍,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喪權辱國,屈膝投降,導致了嚴重的民族危機,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共憤,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情況下,發動了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維新運動,幻想在不觸動封建主義的經濟基礎及其上層建築的前提下,通過自上而下的改良,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當時在朝廷中,以慈禧太後那拉氏為首的一派,形成後黨,以光緒皇帝為首的一派形成帝黨,帝、後兩黨爭權激烈,光緒皇帝登基之時還年幼,隻有五歲,現在光緒已長大,慈禧不得已才撤簾歸政,由光緒親政。此後的十年間,慈禧經常住在為供她“頤養衝和”而修飾一新的頤和園,表麵上不過問國事,成天寄情於湖光山色之間,但實際上依然大權在握,光緒隻不過是由她擺弄的傀儡,最後的裁奪,還須請示慈禧太後。
朝廷上大批掌握軍政實權的貴族官僚都依附於慈禧太後,他們構成“後黨”。站在光緒這一邊的,隻有他的師傅翁同和,他官位較高,多年任尚書,兩度任軍機大臣,但實權不大。維新運動興起後,資產階級改良派幻想依靠皇帝及其親信大臣的力量推行他們的變法主張。光緒皇帝及其“帝黨”則企圖利用資產階級改良派這股新起的社會力量,通過變法維新,擺脫慈禧太後的束縛,從而掌握實權,來挽救搖搖欲墜的清朝統治。於是,帝黨與改良派便在互相利用的基礎上聯合起來。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公元1896年),光緒皇帝決定變法,他召見康有為商量變法步驟,任命他為總理衙門章京,許他專司奏事。康有為又舉薦主張變法的同誌數人,如內閣候補侍郎楊銳,刑部候補主事劉光弟,內閣候補中書林旭,江蘇候補知府譚嗣同,光緒皇帝便各賞四品卿銜,讓他們擔任軍機章京,協助主持變法事務。從6月21日到9月11日,改良派通過光緒皇帝接連頒發了許多除舊布新的變法法令。主要內容有:廢除八股,改革科舉製度;設立學堂,學習西學;獎勵新著作、新發明;獎勵創辦報刊,提倡上書議事;保護和獎勵農工商業,修築鐵路,開采礦產;用新法訓練海陸軍,改革官僚機構,裁減不必要的官員等。公元1898年是戊戌年,因此稱這次變法為“戊戌變法”。
在變法之前,光緒皇帝曾到頤和園請示慈禧太後,慈禧並未加以阻擾,並且說:“變法也不是要緊的事,但不要違背了祖宗的規章製度,不要損害我們滿洲人的權勢,否則,不可施行。”又說道:“翁同和這個人不可靠,應盡早將他罷免。”光緒皇帝不得已撤銷了翁同和的軍機大臣等一切職務。翁同和是光緒皇帝的唯一親信大臣,帝黨首領,是皇帝與維新派之間起橋梁作用的人物,翁的罷黜,使光緒失掉了重要支柱,所以,當光緒見到太後的諭旨時,戰栗變色。
變法以後,慈禧也顯示出一副改良派的樣子,不加阻擾,而且當守舊官僚請她阻止變法時,她連笑帶罵地說:“你管這麼多閑事幹什麼?”當光緒覺得慈禧高高在上,事事感到掣肘時,慈禧還托人轉告光緒:“太後不禁止皇上辦事。”其實,慈禧玩弄的是一套“欲取故予”的手法,她的目的是要等到變法激怒一切腐朽的社會勢力之後,一舉撲滅維新運動,連同光緒帝一起搞掉。這一用心,在她的親信榮祿的一段話中講得十分清楚:“我們一直想要將皇上廢掉,隻是找不到一個罪名,不如聽任他反複改革,使天下人共憤,然後一舉將皇上連同帝黨除掉。”
事實上的確如此。首先是禮部,因為變法時朝,所有改革事宜,多需禮部核議,弄得禮部人員,目不暇接。禮部尚書懷塔布,是慈禧太後的表親,另一大臣許應騤(音kuí),也是慈禧平日信任的紅人,兩人素來守舊,見了這些繁瑣的手續,憤悶已極,恨不得將維新黨人立刻攆逐。因此將一切需通過禮部衙門的新政,都暗中擱置。光緒皇帝知道翁同和革職一事,與懷塔布、許應騤日夕進讒言有關,就將他們及其禮部四個侍郎一律免職。守舊黨人見了這道聖旨,嚇得神魂顛倒,陸續跑到頤和園,鑽營運動,求太後重新執政。大太監李蓮英也向慈禧太後磕頭泣訴,因為維新黨人若行新政,必定先斥太監,光緒帝深恨李蓮英,正想拿他開刀。慈禧認識到時機已經成熟,於是與李蓮英密議,她以光緒名義宣布於10月19日往天津閱兵,打算利用榮祿的軍隊發動政變,脅逼光緒退位。光緒帝此時已得知訊息,但他手中無兵權,直隸總督榮祿大權在握,除非得一膽大心細之人,先奪榮祿兵權,否則萬事難成。光緒帝先後召見楊銳和林旭,交付密諭,要他們與康有為、譚嗣同等人商議相救,幾人商量後,決定由譚嗣同去遊說袁世凱。
袁世凱是鎮壓撚軍的大軍閥袁甲三的侄孫,早年投入淮軍,以奸詐機變的才幹得到李鴻章的賞識。甲午戰爭後,他又巴結軍機大臣榮祿,得到在天津附近的小站督練新建陸軍的差事,建立起一支裝備較好的軍隊,共七千人。同時他還參加了由帝黨人士組成並有改良派參加的強學會,腳踏兩隻船。譚嗣同正是由於為袁世凱的實力所吸引並被他偽裝所迷惑而去向他遊說的,指望他在天津閱兵時憑借袁的兵力發動反政變,誅榮祿等後黨,恢複帝黨的權力。9月18日深夜,譚嗣同來到袁世凱的住所,說明來意。袁世凱當即答應:“隻要是朝廷的命令,我盡死而為。”還正色厲聲說:“殺榮祿如同殺一條狗!”可是隻隔了一天,他就趕返天津,去向榮祿告密。榮祿得報,星夜進京來見慈禧。9月21日淩晨,慈禧由頤和園回到宮廷,舉行政變,將光緒幽禁在瀛台。瀛台是西蒼湖中的一個小島,環島皆水,光緒帝到了此間,料知沒有好結果,不禁淚下。李蓮英厲聲道:“太後即來,皇後亦至,難道萬歲爺還怕寂寞麼?”言畢自去,留內監守衛。過了不多時,慈禧太後駕到,光緒急忙跪接。慈禧怒目而視,指著他罵道:“你入宮時,年僅五歲,立你為帝,撫養成人,已近二十年,不是我全力保護,哪裏還有你的今日榮耀?你要變法維新,我也不阻擾你,你為什麼聽人唆使,忘了我對你的大恩大德,還要設計害我?你試想一想,應該不應該?”光緒跪在地上,戰栗不能出聲。慈禧又歎息道:“我想你的命薄,沒有福氣做皇帝,現在親貴重臣,都請我訓政,沒有一人向著你。即使是漢族大臣,又有幾個助你為惡?你認為是好人的,其實都是奸臣,我一定要懲處他們。”
慈禧回到宮中,以光緒的名義發了一道上諭,宣布光緒自己不能勝任艱難的國事,“因念國家為重,再三籲請老太後訓政,仰蒙太後答允,這實在是臣民之福。”又令步軍統領逮捕維新黨人,當時拿住楊深秀、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康廣仁等六人,下刑部獄中,不久將他們六人處死,史稱“戊戌六君子”。那些支持維新變法的官員也被革職、監禁或充軍,廢止了全部維新法令,並恢複了所有被廢除的舊製。至此,轟轟烈烈的維新變法僅僅一百天即遭失敗。義和團勇戰八國聯軍
戊戌變法失敗後,光緒皇帝被慈禧太後軟禁在頤和園。慈禧立端王的兒子溥儁為大阿哥(就是皇帝的繼承人),來取代光緒。沒想到各國公使拒絕入宮慶賀,表示不承認這位“大阿哥”。慈禧可氣壞了,很有些怨恨洋人,於是她就想報複洋人一下。這時協辦大學士剛毅早就看透了她的心思。
剛毅平日巡察各地時,親眼見到教會任意欺壓中國百姓的情況,而且教會也經常不把他這個協辦大學士放在眼裏。這時各地正在鬧義和團,剛毅得知義和團燒教堂、殺洋人,勇敢無敵,洋人們都懼怕他們幾分,這次見到慈禧,上奏道:“老佛爺有所不知,如今義和團活動相當廣泛,山東、直隸一帶,遍地都是。義和團個個武藝高強,如果我們派兵鎮壓,要花費很大力量,得不償失。不如我們利用義和團仇恨洋人的心理,去對付洋人。這樣既教訓了洋人,又可以消耗掉義和團的力量。”慈禧聽後大喜,當即命令剛毅主持這件事。
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後宣詔招撫義和團,並對列強宣戰。並發布命令,承認義和團合法,禁止清軍鎮壓義和團。這樣一來,義和團就象雨後春筍般迅速發展起來,山東、直隸的各縣各村,到處是“神壇”、“拳廠”。不少義和團到慶王府掛號,打起“奉旨義和神團”的旗號。1900年4、5月以後,義和團開始進入清朝的“心髒”——京津地區。在北京、天津城裏到處貼有義和團的告示,上麵寫著:“最恨和約,誤國殃民,上行政效,民冤不伸。”、“練習義和神拳,保護中原,驅逐洋寇,以免生靈塗炭”等等。義和團還打起“扶清滅洋”的旗幟,吸引了許多清兵也參加了義和團。
聲勢如此浩大的義和團運動,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利益。於是他們決定采取聯合行動,鎮壓義和團。
1900年6月10日,英、俄、日、法、德、美、意、奧組成八國聯軍兩千多人,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從大沽經天津向北京進犯,從而開始了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戰爭。
西摩爾聯軍在向北京進犯途中,遭到了義和團及部分愛國清軍的阻擊。在落垡(音fá)一帶,義和團將通向北京的鐵路拆毀。西摩爾不得不命令部隊停下來搶修鐵路,結果中了義和團的埋伏,有幾十人被打死。聯軍在落垡戰敗後,逃竄到廊坊,又遭到三百多義和團和清兵統帥董福洋率領的甘軍的打擊,死傷無數。這就是著名的“廊坊大捷”。西摩爾聯軍真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隻得夾著尾巴逃回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