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使自己做皇帝名正言順,袁世凱還搜羅了一批反動文人,為自己歌功頌德。在這批反動文人中,最著名的是梁士詒和楊度。

梁士詒本來是革命黨人,後來投靠了袁世凱,溜須拍馬,阿諛奉承是他的拿手本領。他辦了一份隻給袁世凱一人看的報紙,這一張歌功頌德的報紙,很討袁世凱歡心。

楊度也挖空心思去吹捧袁世凱,希望能得到重用。他先後發表了許多“擁袁做皇帝勢在必行”的文章,又與孫毓、嚴複、劉師培、李燮(音xiè)和胡瑛(音yīng)六個人組織了一個“籌安會”,為袁世凱複辟帝製大吹大擂。

籌安會最主要的活動就是組織各種請願團,什麼“商會請願團”、“人力車夫請願團”、還有什麼“妓女請願團”、“乞丐請願團”等,他們拿著楊度等人起草的“請願書”,高呼“袁世凱萬歲”在北京遊行,要求袁大總統“高升一步”。有一次,由流氓地痞組成的“乞丐請願團”嫌籌安會給的賞錢太少,就在楊度回家途中將他痛打了一頓。

經過袁世凱的文臣武將的一番折騰,在北京擁戴袁世凱做皇帝的呼聲表麵看來還挺高。袁世凱看火候已到,就搜羅他的黨羽進行所謂公民投票,其實選票都是事先填好了的。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做了中華帝國的皇帝,並下令將1916年改為“洪憲”元年,元旦正式登基。

袁世凱複辟帝製和賣國活動,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怒,各地反袁鬥爭此起彼伏。孫中山在日本成立中華革命黨,發表《討袁檄文》,號召人民起來“殺此民賊,以救我國民”,並曾聯合廣東陳炯明、廣西陸榮廷的軍隊準備北伐,雖然都因陳炯明等人的叛變而失敗,但人民反袁的鬥爭越來越激烈,袁世凱的反動活動是注定要失敗的。蔡鍔護國

1915年,袁世凱加緊推行複辟帝製的活動,激起了全國人民及其資產階級各派政治勢力的堅決反對。孫中山自“二次革命”失敗後,便組織了中華革命黨,繼續從事反袁的武裝鬥爭。曾在許多地方進行武裝暴動和暗殺活動。袁世凱稱帝後,孫中山立即撰寫了《討袁檄文》,呼籲人們起來鬥爭。黃興和一部分另組歐事研究會的革命黨人,也在袁世凱帝製活動公開化以後,放棄了“停止革命”的錯誤政策,重新舉起反袁旗幟。原擁護袁世凱的進步黨領袖梁啟超和他的學生蔡鍔在飽嚐了自己釀造的袁世凱專製統治的苦酒之後,也走上了反袁的道路,在雲南起義中發揮了主要的組織和領導作用。終於,由34歲的蔡鍔親自發起的護國運動,打倒了袁世凱。

蔡鍔六歲入私塾就讀,資讀聰穎,刻苦好學,十歲時便讀完“四書五經”,十三歲應院試,被補為縣學生,十六歲考入長沙時務學堂。當時,在這個學校教書的有梁起超、譚嗣同等維新派人物。蔡鍔在全班年齡最小,體質文弱,但成績優異,思想激進,深得當時任學堂中文總教習的梁啟超的賞識,二人建立了深厚的師生友誼。

1899年,蔡鍔應梁啟超海外函招,東渡日本留學。到日本後,他先入東京大同高等學校,後入橫濱華商東亞商業學校求學。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四月,蔡鍔隨唐才常等人潛回國內,組織自立軍,準備在武漢發動武裝起義,不幸事敗,同行的師友多遇難,他被迫再渡日本。經過這次失敗的教訓,蔡鍔認識到:要救國,就要研究軍事,掌握統率、訓練軍隊的實權。於是憤然改名為“鍔”,取意為“砥厲鋒鍔,從頭做起”,決心從此投筆從戎,做一柄為救國救民開辟道路的鋒利的劍刃。

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七月,蔡鍔學成回國。他先後應聘任江西隨軍學堂監督、湖南教練處幫辦、廣西新軍總參謀官兼總教練官等職。後來,赴雲南任標協統。

當時大批同盟會會員和具有愛國思想的青年軍官分布在雲南陸軍講武堂和新軍第九鎮中。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十月十日,革命黨人在武昌舉行起義,聲勢浩大,各地紛紛響應。雲南革命黨人也積極行動起來。十月十九日起,雲南同盟會員連續五次召開秘密會議,醞釀響應武昌起義。蔡鍔雖不是同盟會會員,但也應邀參加了後四次會議,並被推為起義軍臨時總司令,領導預定在十月三十日(農曆九月初九日)夜十二時舉行起義。

十月三十日晚十時,辛亥雲南起義爆發。原講武堂監督李根源等率領雲南新軍七十三標由昆明北門進攻五華山和軍械局;蔡鍔則率第七十四標和炮標由南門外巫家壩向城內推進,進攻總督署和五華山。經過一夜激戰,起義軍攻陷雲貴總督衙門,活捉總督李經義,第二天占領昆明全城。十一月一日,雲南軍政府宣告成立,蔡鍔被推舉為都督,李根源任軍政部總長,唐繼堯任次長。接著,雲南各府、州、縣傳檄而定,全省迅速光複。

蔡鍔就任都督後,進行大膽改革:撤換貪官汙吏,選賢任能;整頓財政,取消各種苛捐雜稅,開設銀行,提倡節儉;興辦教育,開發實業。雲南這個新興資產階級政權省份,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三月,孫中山興師討袁,發動“二次革命”。蔡鍔暗中派兵援助四川熊克武討袁。袁世凱為了控製雲貴,認為必須拔掉蔡鍔這顆釘子。於是下令調蔡鍔進京,蔡鍔迫於形勢及對袁的某種幻想,便於十月到了北京,決心要幹一番事業。到北京後,蔡鍔的這種熱忱很快就被袁世凱專製獨裁和賣國行徑所撲滅。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五月,袁世凱與日本帝國主義秘密簽訂了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企圖為複辟帝製尋求靠山。袁世凱複辟帝製的罪行,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怒聲討,也使蔡鍔看清了袁的醜惡麵目,決心以武力反對袁世凱的帝製活動。於是,蔡鍔表麵若無其事,常去北京八大胡同,與名妓小鳳仙廝混,以蔽騙袁世凱,暗中卻多次潛往天津,與恩師梁啟超商量討袁計劃,並初步擬定了赴雲南發動武裝起義的戰略構想。十一月,蔡鍔秘密赴津,以治病為名東渡日本,經台灣、香港、越南河內抵達雲南。

蔡鍔到達雲南時,雲南軍隊中下級軍官就積極活動,醞釀發動討袁起義。蔡鍔一到,群龍獲首,鬥誌激昂。蔡鍔到後,來不及休養,便連續召開兩天緊急會議,決定先禮後兵。十二月二十三日,以雲南都督與巡按使名義,拍發電報,責令袁世凱取消帝製,誅除禍首,限二十四小時內答複。袁世凱假裝糊塗,電詢此電報是真是假。二十五日,蔡鍔等在昆明護國寺宣告雲南獨立,組成維護共和政體、反對複辟帝製的“護國軍”,向全國通電討袁。蔡鍔為第一軍總司令,出兵四川,扼守長江上遊;李烈鈞為第二軍總司令,出兵兩廣,相機進取湘贛;唐繼堯為雲南都督兼第三軍總司令,留守後方,負責前線補給。

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元旦,是袁世凱預定舉行稱帝登基大典的日子,護國軍檄告天下,痛數袁賊十九大罪狀,號召全國人民不分地域,不分黨派,不分種族,團結一致,共討袁逆。五日,再次通電全國,宣告護國軍出師的目的在於維護共和國國體,反對複辟帝製,促進各省經濟民力自由發展,建設真正的民主政體,提高中華民族的國際地位。十日,蔡鍔率第一軍分三路向四川進發:左路經昭通,進取敘府(今屬宜賓);右路經鬆坎,攻綦江;蔡鍔親自率領主力中路,經永寧,進攻瀘州。這時,敵軍也已密集敘湞前線,打擊護國軍。蔡鍔指揮大軍不畏強敵,英勇奮戰,先後攻占了敘府、瀘州,給袁世凱軍隊以沉重打擊。

正當護國軍節節勝利之際,袁世凱急調曹錕、張敬堯等率軍趕赴四川。護國軍三千餘人與敵軍數萬人作戰,力量懸殊,再加上唐繼堯為了保存實力,拒絕援助蔡鍔,蔡鍔不得不指揮部隊放棄敘府、瀘州,退守大洲驛,據險固守。蔡鍔不顧自己的身體虛弱,帶病赴前線指揮戰鬥,與士兵同甘共苦。

三月十五日,廣西宣布獨立,誓師討袁,打亂了袁世凱對護國軍的作戰部署,消息傳來,四川前線的護國軍精神大振,蔡鍔乘機整頓部隊後,即下令發動反攻。幾天之內,連克江安、南溪等縣,敵軍傷亡慘重,全線崩潰。在護國軍的沉重打擊和全國人民反對帝製的浪潮中,袁世凱驚慌失措,於三月二十二日宣布取消帝製,並派人與護國軍談判。五月八日,南方反袁勢力由護國軍軍政府聯合滇、黔、粵、桂、浙五省,在廣東肇慶成立軍務院,同袁政府對峙。接著,陝西、四川、湖南等省也相繼獨立。賣國賊袁世凱在眾叛親離中於六月六日喪命。

六月七日,黎元洪繼任大總統,任命蔡鍔為四川督軍兼省長。這時蔡鍔已患喉結核病,飲食困難,隻有去上海或日本的專科醫院,方有治愈的希望。在處理完幾件最緊要的公事後,這位拚死征戰的將軍才離開他眷戀的戰場,擱下他建設四川的規劃,於九月赴日本就醫。十一月八日淩晨四時,蔡鍔終因積勞成疾,不幸病逝於東京福岡醫院,時年僅三十四歲。

蔡鍔生命雖短,卻為後人留下了值得紀念的兩件大事:在辛亥革命時期,他領導雲南“重九”起義,為推翻清朝作出了貢獻;袁世凱稱帝時,他毅然組織“護國軍”,發動討袁戰爭,為打倒“洪憲”帝建立了功勳。孫中山對他作了極高的評價,寄贈他的挽聯是:“平生慷慨班都護,萬裏間關馬伏波”。把蔡鍔與東漢名將班超和馬援相比。中國最早的飛行員

馮如,號鼎三,廣東省恩平縣人,1883年出生於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1895年,12歲的馮如告別了雙親,隨同在美國舊金山做小生意的舅父赴美國謀生。馮如到美國後,看見美國發達的物質文明,心神向往,深感要使中國由弱變強,非學習製造機器,為祖國的強盛傾心盡力。

1901年,馮如轉赴紐約做工。他省吃儉用,從微薄的工資裏擠出錢來買了許多機械學的書籍,刻苦攻讀,短短幾年,就先後掌握了三十多種機器的操作、維修等本領。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東北三省的人民倍受災難,馮如慨然感歎:“我聽說兵器中最利害的莫過於飛機了。誓心身為之倡,成一絕藝,以歸饗祖國。苟無成,無寧死。”從此便立誌投身於中國的航空事業。

1906年,技藝精諶的馮如來到舊金山,以“壯國體,換利權”為宗旨,向當地華僑籌集到一千美金資助,準備創辦飛機製造公司。1907年9月開始,馮如在助手的幫助下開始試製飛機,次年4月,他設計的第一架飛機終於問世了。馮如在達林可市麥園試飛,不料飛機升至數丈高空時突然墜落,馮如死裏逃生,但他毫不動搖,繼續試驗,決心“飛機不成,誓不返國。”

1909年9月21日,26歲的馮如駕駛一架經改進的,機翼、方向舵、螺旋槳、內燃機等大小零件全部由自己製造的萊特式飛機,在奧克蘭市上空翱翔了2640英尺,揭開了中國航空史上的第一頁,它的航程相當於飛機發明者美國的萊特兄弟1903年首次試飛852英尺的三倍多,令西方世界為之震驚和羨慕。

馮如的成功,極大地鼓舞了關心祖國航空事業的人們,在旅美華僑的大力支持下,由馮如任總機械師的中國第一家飛機製造公司——廣東機器製造公司,宣告成立。

1910年6月,正在海外奔走革命的孫中山先生觀看了馮如的試飛表演後,欣然讚歎:“中國大有人在!”在孫中山和眾多僑胞的勉勵下,馮如又於這年10月,造出一架性能更佳的飛機,並親自駕駛它,創造了當時航程20英裏、時速65英裏、高度700多英尺的世界紀錄。同年,在國際飛行協會舉辦的飛行競賽大會上,馮如榮獲優等獎。

馮如的名字在歐美廣為流傳,許多資本家擬出高薪聘任馮如任飛行技術教練,傳授專業技術,但都遭到馮如的拒絕,他決心把自己的才智貢獻給祖國。1911年3月,馮如一行攜帶兩架自製的飛機和製造飛機的機器抵達香港,請兩廣總督張鳴岐派了“寶璧”號軍艦前來迎接。然而,張鳴岐對同情革命的馮如心懷疑慮,非但不重用,反而嚴加監視。馮如暗下決心,要投身於建設新中國的鬥爭之中。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了,馮如毅然參加廣東革命軍,被委任為陸軍飛機長,擔任中國最早的一支革命空軍的領導工作。他還設想組織北伐飛機偵察隊,後由於所謂“南北統一”而作罷。1912年8月25日,為普及航空技術,喚起社會各界的重視,經廣東革命軍政府的批準,馮如在廣州郊區的燕塘操場再次演試飛機。飛機由燕塘圩口操場淩空升起,飛至高度約120米,飛行5公裏後,由於馮如急於上升,用力過猛,兩足浮鬆,不幸從飛機上墜落下來,身受重傷,於當日下午五時左右去世,年僅29歲。

馮如臨終前,念念不忘他所獻身的航空事業,叮囑其助手們說:“我死以後,你們千萬不要因此失去進取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