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為紀念這位中國最早的飛行專家,廣東革命軍政府決定:“從優照少將陣亡例”給恤馮如,同時將他安葬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左側,讓這位身懷絕技的愛國科學家陪伴革命黨人的英靈。蔡東藩與《二十四史通俗演義》

蔡東藩,字椿春,浙江蕭山臨浦鎮人,出生於1887年,20歲前中秀才,清末以優貢生朝考入選,調遣江西省以知縣候補,到省不久,因不滿官場惡習而稱病歸裏。辛亥革命後,經好友邵希雍介紹,和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發生聯係,並開始為會文堂撰寫《中國曆代通俗演義》。1916年,他寫的《清史通俗演義》出版後,接著撰寫了《元史通俗演義》、《明史通俗演義》、《民國通俗演義》、《宋史通俗演義》、《唐史通俗演義》、《五代史通俗演義》、《南北史通俗演義》、《兩晉通俗演義》、《前漢通俗演義》,到1926年9月完成最後一部《後漢通俗演義》。

蔡東藩這部書,上起秦始皇,一直寫到1920年,共寫了2100餘年的曆史,全書1040回,500多萬字,均由會文堂書局陸續發行。到1935年,會文堂書局又將該書全部改印,冠以《中國曆代通俗演義》的總名稱,分裝44冊發行。

這部從秦朝寫到民國、係統完整、個人獨立完成的曆史演義書,的確是氣勢龐大、前無古人的創舉。此書發行後,深為廣大讀者歡迎,銷行量很大,在全國廣為風行。

1927年,蔡東藩因病回家,病愈後,他曾在臨浦小學任語文教師。抗日戰爭開始後,臨浦淪陷,蔡東藩離鄉背井,輾轉避難。1945年3月,他滿懷國恨家仇與世長辭,終年68歲。

清末民初,正是國事維艱,風雨飄搖的曆史大變革時代,許多知識分子力圖通過通俗演義小說的形式,利用中國曆史上救亡圖存的事跡,來激勵國民的愛國熱情。《中國曆代通俗演義》作為蔡東藩第一部,也是最具規模、最有影響的曆史演義,就是在這種“演義救國”的思潮影響下寫成的。

蔡東藩繼承並發展了中國近代吳研人等關於撰寫演義體史書的理論,即把握曆史真實,以通俗易懂的筆法表現出來,他擔心讀者虛實難辨,誤虛為實,接受不正確的曆史知識,因此,他常在正文或批注中作出簡明的批斥,做好交待。在求真的基礎上,蔡東藩兼采曆史小說“文以載事,即以道情”的特點,做到“悟惟以給”,即通過俗而易懂、生動感人的筆法,再現曆史的真實。

作為一位強烈的愛國者和熱愛民主的知識分子,《中國曆代通俗演義》還表達了蔡東藩提倡民主共和、反對專製複辟,痛斥賣國求榮、謳歌五四愛國運動的進步思想。在《民國通俗演義》中,他譴責袁世凱稱帝複辟的醜行,熱情讚頌《臨時約法》,他憤慨北洋政府的賣國求榮,積極支持愛國民主運動。字裏行間透出一腔愛國憂民之心,令讀者敬佩不已。

《中國曆代通俗演義》雖然對曆史上的勞苦大眾不乏同情之筆,但由於蔡東藩畢竟是資產階級文史學家,出於階級的偏見和時代的局限,他對農民起義或少數民族運動,都有不少顛倒是非、橫加誣蔑之詞;由於受封建史學正史紀傳體和斷代史史法的影響,這部著作對社會經濟情況的變動較少涉及,而過分渲染了帝王將相等統治階級內部篡竊亂政、王朝遞變、社會戰亂乃至宮闈秘聞之事。

盡管如此,《中國曆代通俗演義》無疑是埋頭苦幹的老教育家、醫生、曆史學家與演義作家蔡東藩對祖國文化所作的驚人貢獻。他本人雖然飽受書商的剝削與冷遇,備嚐坎坷,但這部書在中國近代曆史知識的傳播上,影響深遠,起到了正史“廿四史”所不能替代的獨特作用。陳獨秀與《新青年》雜誌

《新青年》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革命報刊之一,它從1915年創辦到1926年停刊,曆經十年,始終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和新思想宣傳的主要陣地。作為其創辦者和主要撰稿人的陳獨秀,也因此聲譽鵲起,成為近代史上風雲一時的人物。

陳獨秀(1879—1942年),字仲甫,安徽懷寧人,早年曾經留學日本。1915年9月,他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自任主編。1917年,陳獨秀應蔡元培之聘,擔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新青年》編輯部隨之遷往北京,並得以擴大。李大釗、魯迅、錢玄同、高一涵、胡適、沈尹默等先後成為《新青年》的編輯或主要撰稿人,陳獨秀仍擔任主編,因此早期的《新青年》主要反映了陳獨秀當時的認識和觀點。

《新青年》創刊伊始就揭起民主和科學的大旗,向封建主義及其意識形態發起猛攻。在創刊號上,陳獨秀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經濟民主、社會民主、倫理民主和用科學與理性製定事物的主張,號召青年人“戰勝惡社會,而不可為惡社會所征服”,成為《新青年》上第一篇綱領性文章。他大張旗鼓地宣傳民主和科學,這是陳獨秀的一大貢獻。

《新青年》創刊前後,腐朽的封建文學和僵化的文言文仍然統治著中國文學界,嚴重阻礙著新文化運動的發展,自1917年2月起,《新青年》又提出了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的口號,從而舉起了“文學革命”的大旗。陳獨秀在《新青年》第2卷第6號上發表了《文學革命論》一文,旗幟鮮明地提出文學革命的三大主張:“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這篇文章成為文學革命的真正宣言書,此後,錢玄同、劉半農等人相繼響應,而魯迅則更以其文學創作表現了文學革命的最高成就。文學革命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一翼,它倡導的“人的文學”、“平民文學”和“寫實文學”,為中國新文學的誕生奠定了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