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對封建勢力狂風暴雨般的攻擊,震擊了整個思想界和輿論界,引起封建衛道士們的極端仇視。新舊思潮的大激戰猛烈地展開了。1919年1月,《新青年》6卷1號發表了陳獨秀執筆的《本誌罪案之答辯書》,義正辭嚴地回答了整個封建勢力的非難,對《新青年》創刊以來的宣傳作了一個實際上的總結。

新文化運動從《新青年》提倡文學革命起,實際上形成了一個以該刊編輯部為中心的統一戰線。1919年1月,《新青年》成立編輯委員會,由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三部分人組成,實行輪流編輯製。李大釗利用他負責6卷5號編輯的機會編成了“馬克思研究專號”。從此,《新青年》逐漸轉變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刊物。

1919年12月,陳獨秀在《新青年》7卷1號發表《本誌宣言》,繼承了過去《新青年》的民主主義精神,又確立了社會主義的辦刊方向。1920年9月,《新青年》從8卷1號起,改組為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的機關刊物,陳獨秀在這一號上發表《談政治》一文,從此開始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

作為反封建專製鬥爭的主將和急先鋒,陳獨秀憑借《新青年》向封建壁壘發起了猛烈衝擊,在新文化運動的史冊上,功不可沒;在革命知識分子中贏得了很高的威望,同李大釗一起被譽為“南陳北李”,成為當時進步思想界的領袖和黨的創始人之一。《新青年》哺育了整整一代青年,陳獨秀也因此而名垂青史。護法戰爭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內部分為直係、皖係兩大派。皖係以安徽合肥人段祺瑞為頭子,控製著北方各省和安徽、浙江、福建等省。直係以直隸河間人馮國璋為頭子(馮死後是曹錕、吳佩孚),控製著直隸和長江中下遊的湖北、江西、江蘇等省。稍後,以奉天人張作霖為頭子的奉係軍閥也發展成為一大派係,控製了東北三省。此外,還有像閻錫山、張勳、唐繼堯、陸榮遷等地方小軍閥。當時,全國除南方六省外,幾乎都直接處在北洋軍閥的控製之下。

段祺瑞雖然沒能達到使黎元洪“代行”總統的目的,他自己則以內閣總理的身份控製了北京的軍政大權。段祺瑞成為中國社會的最高主宰者。皖係軍閥的統治,實際上是袁世凱統治的繼續。

帝國主義各國為了各自在華的利益,分別支持某一派係。英美帝國主義扶植直係軍閥和同直係接近的南方軍閥;日本帝國主義則扶植控製皖係軍閥和奉係軍閥。從此,中國出現了軍閥割據的局麵。軍閥混戰,戰火不息,人民再次陷入水深火熱之中。1917年2月,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中國在是否參戰問題上發生了一場所謂的“府院之爭”。(“府”,是指黎元洪的總統府;“院”,是指段祺瑞的國務院),鬧得不可開交。由此還演出了一場張勳擁清廢帝複辟的醜劇。

1917年6月,張勳以十三省“盟主”的身份,利用調停“府院之爭”的名義,帶領5000名“辮子兵”由徐州北上,隨之進入北京,通令黎元洪辭職。黎元洪辭職後,張勳等人經過一番策劃,在7月1日這天,擁13歲的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複位,複辟醜劇正式開始。霎時間,整個北京烏煙瘴氣,滿清的遺老、遺少又重見天日,一個個登台進行表演。就在這時,段祺瑞乘全國人民強烈反對複辟之機,帶兵進入北京。剛一交戰,張勳的“辮子兵”便潰不成軍。張勳戰敗後逃入荷蘭使館。7月12日,溥儀再次宣布退位。僅12天的複辟醜劇就此收場,複辟分子紛紛作鳥獸散。段祺就此控製了中央政權。

張勳擁清廢帝複辟的醜劇剛一上演,便激怒了正在上海的孫中山,他立即偕廖仲愷、朱執信、何香凝、章太炎等人乘“海琛號”軍艦從上海南下,準備在南方組織武力討伐。還沒到廣州,複辟醜劇便告結束。接著便傳來段祺瑞成立臨時參議院,拋棄《臨時約法》取消國會的消息。孫中山立即給段祺瑞打電報,要求恢複《臨時約法》和國會。段祺瑞卻不理睬孫中山的要求,以“再造共和”的英雄自居,說以前的民國已經被推翻了,初解散的舊國會已不能再召集,《臨時約法》也早已無效。

看到段祺瑞一意孤行,孫中山怒不可遏。要知道《臨時約法》和國會是民國的象征,廢棄約法和國會,就是對民國的背叛,就是對辛亥革命光輝業績的否定,這是孫中山絕不容許的。孫中山一到廣州,連夜便發表演說。接著他深有感觸地說:“中國搞了六年共和,人民卻沒有得到共和的好處。這不是共和不好,而是掌握的人不好,是他們打著共和的旗號,實行真正的專製造成的。我們現在維護約法,恢複國會,就是為了打倒假共和,實行真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