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個人或家庭而言,節儉可常享溫飽,節儉就不致貧乏,古往今來會治家的人無一不強調節儉。周怡在家訓中所強調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和“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已成為膾炙人口的處世格言。
楊繼盛家訓
[撰主簡介]
楊繼盛(1516—1555),字仲芳,號椒山。明代保定容城(今河北境內)人。明世宗嘉靖年間進士及第。在兵部員外郎任上,曾上疏論開馬市“十不可、五謬”,得罪了權奸仇鸞,下錦衣獄。在兵部武選司、刑部員外郎任上,又上疏勘奸相嚴嵩“十大罪、五奸”,再次下獄並受盡酷刑。在獄三年,送刑部論死。嚴嵩敗,平反冤案,諡“忠湣”。著有《楊忠湣集》。
楊繼盛被殺前曾作絕命詩,寫道:“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平未報恩,留待忠魂補。”這篇《臨刑之前遺子書》寫於被殺前夕,他自知必死,仍從容不迫地對兩個兒子(應尾、應箕)叮囑再三。
臨刑之前遺子書
[原文]
人須要立誌。初時立誌為君子[1],後來多有變為小人的;若初時不先立下一個定誌[2],則中無定向[3],便無所不為,便為天下之小人,眾人皆賤惡你。你發憤立誌要做個君子,則不拘做官不做官,人人都敬重你。故我要你第一先立起誌氣來。
心為人一身之主[4],如樹之根,如果之蒂[5],最不可先壞了心。心裏若是存天理[6],存公道[7],則行出來便都是好事,便是君子這邊的人。心裏若存的是人欲[8],是私意[9],雖欲行好事,也是有始無終;雖欲外麵做好人,也被人看破你。如根衰則樹枯,蒂壞則果落。故我要你休把心壞了。心以思為職[10],或獨坐時,或夜深時,念頭一起,則自思曰:“這是好念?是惡念?”若是好念,便擴充起來,必見之行;若是惡念,便禁止勿思。方行一事,則思之:“以為此事合天理,不合天理?”若是不合天理,便止而勿行;若是合天理,便行。不可為分毫違心害理之事,則上天必保佑你,鬼神必加佑你,否則天地鬼神必不容你。
你讀書若中舉中進士,思我之苦,不做官也是。若是做官,必須正直忠厚,赤心隨分報國。固不可效我之狂愚,亦不可因我為忠受禍,遂改心易行[11],懈了為善之誌,惹人父賢子不肖之笑[12]。
我若不在,你母是個最正直不偏心的人,你兩個要孝順她,凡事依她。不可說你母向哪個兒子,不向哪個兒子;向哪個媳婦,不向哪個媳婦。要著她生一些兒氣,便是不孝。不但天誅你,我在九泉之下也擺布你[13]。
你兩個是一母同胞的兄弟,當相好到老。不可各積私財,致起爭端;不可因言語差錯,小事差池[14],便麵紅耳赤。應箕性暴些,應尾自幼曉得他性兒的,看我麵皮,若有些衝撞,擔待他罷[15]!應箕敬你哥哥,要十分小心,和敬我一般的敬才是。若你哥哥計較你些兒,你便自家跪拜與他賠禮;他若十分惱不解,你便央及你哥相好的朋友勸他。不可他惱了,你就不讓他。你大伯這樣無情的擺布我,我還敬他,是你眼見的,你待你哥,要學我才好。
應尾媳婦是儒家女,應箕媳婦是宦家女,此最難處。應尾要教導你媳婦,愛弟妻如親妹,不可因他是官宦人家女,便氣不過,生猜忌之心。應箕要教導你媳婦,敬嫂嫂如親姊,衣服首飾休穿戴十分好的,你嫂嫂見了,口雖不言,心裏便有幾分不耐煩,嫌隙自此生矣。四季衣服,每遇出入,妯娌兩個是一樣的,兄弟兩個也是一樣的。每吃飯,你兩個同你母一處吃,兩個媳婦一處吃,不可各人和各人媳婦自己房裏吃,久則就生惡了。
你兩個不拘有天來大惱,要私下請眾親戚講和,切記不可告之於官。要是一人先告,後者把這手卷送之於官。先告者即是不孝,官府必重治他。央及你兩個[16],好歹與我長些誌氣。再預告問官老先生,若見此卷,幸憐我苦情,教我二子,再三勸誘,使爭而複和,則我九泉之下,必有銜結之報[17]。
你堂兄燕雄、燕豪、燕傑、燕賢,都是知好歹的人。雖在我身上冷淡,卻不幹他事。俗語雲:“好時是他人,惡時是家人。”你兩個要敬他、讓他。祖產分有未均處,他若是愛便宜,也讓他罷。切記休要爭競,自有旁人話短長也。
你兩個年幼,恐油滑人見了[18],便要哄誘你,或請你吃飯,或誘你賭博,或以心愛之物送你,或以美色誘你,一入他圈套,便吃他虧,不惟蕩盡家業,且弄你成不得人。若是有這樣人哄你,便想我的話來識破他;和你好是不好的意思,便遠不了他。揀著老成忠厚,肯讀書、肯學好的人,你就與他肝膽相交[19],語言必信,逐日與他相處。你自然成個好人,不入下流也。
讀書見一件好事,則便思量,我將來必定要行;見一件不好的事,則便思量,我將來必定要戒。見一個好人則思量,我將來必要與他一般;見一個不好的人則思量,我將來切休要學他。則心地自然光明正大,行事自然不會苟且[20],便為天下第一等好人矣。
習舉業[21],隻是要多記多作。《四書》本經記文一千篇[22],讀論一百篇[23],策一百問[24],表五十道[25],判語八十條[26]。有餘功,則讀《五經》白文[27],好古文讀一百篇。每日作文一篇。每月作論三篇,策二問。切記不可一日無師傅。無師傅則無嚴憚[28]、無稽考[29],雖十分用功,終是疏散[30],以自在故也[31]。又必須擇好師,如一師不愜意,即辭了另尋,不可因循遷延[32],致誤學業。又必擇好朋友,日日會講切磋,則舉業不患其不成矣。
與人相處之道,第一要謙下誠實[33]。同幹事則勿避勞苦,同飲食則勿貪甘美[34],同行走則勿擇好路,同睡寢則勿占床席。寧讓人,勿使人讓我;寧容人,勿使人容我;寧吃人之虧,勿使人吃我之虧;寧受人之氣,勿使人受我之氣。人有恩於我,則終身不忘;人有仇於我,則即時丟過。見人之善,則對人稱揚不已[35];聞人之過,則絕口不對人言。有人向你說某人感你之恩,則雲:“他有恩於我,我無恩於他。”則感恩者聞之,其感益深。有人向你說某人惱你謗你,則雲:“彼與我平日最相好,豈有惱我謗我之理?”則惱我者聞之,其怨即解。人之勝似你,則敬重之,不可有傲忌之心;人之不如你,則謙待之,不可有輕賤之意。又與人相交,久而益密,則行之邦家可無怨矣。
我一母同胞,見在者四人:你大伯、二姑、四姑及我。大伯有四個好子,且家道富實,不必你憂。你二姑、四姑俱貧窮,要你常看顧她,你敬她和敬我一般。至於你五姑、六姑,亦不可視之如路人也。房族中人有饑寒者、不能葬者、不能嫁娶者,要你量力周濟,不可忘一本之念[36],漠然不關於心[37]。
我家係詩禮士夫之家,冠昏喪祭,必照家禮行。你若不知,當問之於人,不可隨俗苟且[38],庶於孫有所觀法[39]。你姊是你同胞的人,他日後若富貴便罷,若是窮,你兩個要老實供給照顧她。你娘要與她東西,你兩個休要違阻;若是有些違阻,不但失兄弟之情,且使你娘生氣,又為不友,又為不孝。記之!記之!
楊應民是我自幼撫養他成人,你日後與他村裏莊窠一所[40],墳左近地與他五十畝。他若公道便與他,若有分毫私心,私積錢財,房子地土都休要與他。曲越他若守分,到日後亦與他地二十畝,村宅一小所。若是生事心裏要回去,你就和你兩個丈人商議告著他。原×銀子買的他,放債一年銀一兩得利六錢,按×年問他要,不可饒他。恐怕小廝們照樣兒行,你就難管。福壽兒、甲首兒、楊愛兒,都是監中伏侍我的人,日後都與他地二十畝,房一小所。以上各人,地都與他墳左近的,著他看守墳墓,許他種,不許他賣。
複奏本已上,恐本下急,倉促之間,燈下寫此,殊欠倫序[41]。然居家做人之道,盡在是矣。拿去你娘看後,做一個布袋裝盛,放在我靈前桌上,每月初一、十五,合家大小靈前拜祭了,把這手卷從頭至尾念一遍,合家聽著;雖有緊事,也休廢了!
——節錄自《楊忠湣集》
[注釋]
[1]君子:有高尚道德品質的人。
[2]定誌:立定誌向。
[3]定向:堅定的方向。
[4]心為人一身之主:即心主宰人的思想和行為。
[5]蒂:本指花或瓜果與枝莖相連的部分。後引申為本源。
[6]存天理:指存天道,存天性,存倫理綱常。
[7]存公道:指存至公至正之道。
[8]人欲:人的欲望嗜好。
[9]私意:即私心。
[10]心以思為職:心的職責是思考。
[11]遂改心易行:就改變心思行止。
[12]不肖:品行不好。
[13]擺布:安排;處置。
[14]差池:不齊。引申為差錯。
[15]擔待:原諒;擔當。
[16]央及:央求。
[17]銜結:“結草銜環”的省稱。語出《左傳》宣公十五年和《後漢書·楊震傳》李賢注引《續齊諧記》。後以此為報恩之喻。
[18]油滑人:指油腔滑調之人。
[19]肝膽相交:喻真心誠意相交。
[20]苟且:得過且過,馬虎草率。
[21]習舉業:習科舉之業。
[22]《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23]論:文體之一種。
[24]策:文體之一種。
[25]表:文體之一種。
[26]判語:文體之一種。
[27]《五經》:指《詩》、《書》、《易》、《禮》、《春秋》。
[28]憚:畏懼。
[29]稽考:考核。
[30]疏散:懶散。
[31]在:任意;舒適。
[32]因循:守陳規舊法而不知變更。
[33]謙下:要謙虛對待處於下位之人。
[34]甘美:美味。
[35]稱揚:稱讚頌揚。
[36]一本:此處指一個宗族。
[37]漠然:冷淡;冷漠。
[38]隨俗:隨大流。
[39]庶:幾乎;差不多;才。
[40]莊窠:一棟房子。
[41]倫序:條理順序。
[譯文]
為人必須要立定誌向。一些初時立誌要成為君子之人,後來多有變為小人的。如果初時不先立下一個堅定的誌向,長大後便無堅定的方向,便會無所不為,便會成為天下之小人,大家都會鄙視厭惡你。你發憤立誌要做個具有高尚道德品質之人,則不論做官或者不做官,人人都會敬重你。所以我要求你第一先要立定誌向。
心主宰人的思想和行為,有如樹木之根、花果之蒂,最不可先壞了心。心裏如果存著倫理綱常、公道正氣,那麼做出來的便是好事,便是君子一類的人。心裏如果存著個人欲望嗜好、個人私心,即使想做好事,也會有始無終;即使想表麵做個好人,也終究會被人看破。這就有如根衰則樹木枯死,蒂壞則瓜果落地。所以,我要求你們不可壞了心。心的職責是思考,或一人獨坐時,或夜深人靜時,念頭一起,就要想想這是好的念頭還是壞的念頭。如果是好的念頭,便要將想法加以完善,一定要見之於行動;如果是惡念頭,便要馬上禁止而不去想它。每做一件事,便要想想這件事是否合天理,合就做,不合就不做。不可做一分一毫違心害理的事,這樣上天一定會保佑你們,鬼神一定會加佑你們;否則天地鬼神絕不會容忍你們。
你們讀書如若中舉人中進士,想到我現在所受之苦,不做官也可以。如果做官,必須正直忠厚,赤心報國。固然不可像我一樣狂愚,也不可因我一片忠心而受禍就改變心思行止,鬆懈了為善之誌,惹人譏笑我們父賢子不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