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百步穿楊

“百步穿楊”形容射擊、射箭技藝精湛,本領高明。

此典出自《戰略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戰國時,楚國有一位將軍叫養由基。他射箭的技術非常高明,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人稱“神箭將軍”。

養由基射箭非常準確,能百步穿楊。也就是說,他能站在一百步開外,一箭射穿小小的一片楊樹葉子,看到過他射箭的人都驚歎不已。

他射箭不僅是準,而且剛勁有力。有一次,人們將七層鎧甲,(古代兵士打仗穿的護身服裝,多用金屬片綴成)疊在一起讓養由基去射。他一箭射去時,竟然能射透又厚又重的七層鎧甲,真是讓人讚歎呀。

楚王有一隻心愛的白猿,它非常聰明,善解人意,楚王常常將它帶在身邊玩耍。有時候楚王要射箭,就命令白猿站在對麵的柱子前麵,白猿不僅不害怕,反而輕而易舉地將楚王射過去的箭接住,拿在手裏玩弄,看它那好奇的樣子,還認為挺好玩的哩!

有一天,楚王叫養由基來射箭,也讓白猿站在柱子旁接箭。但是,這隻通人性的白猿知道養由基的箭術非常厲害,它無論如何是接不住養由基射去的箭的。因而,它非常恐懼。當養由基剛剛開始調整弓弦時,白猿已經嚇得半死,抱住了柱子淒慘地號哭起來。楚王見白猿如此可憐,便不讓它接箭了。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比喻不要滿足已經取得的成就。

此典出自宋代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師示一偈曰: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人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長沙有個招賢法師,他的佛學修養非常高。每次講起經來,來聽的和尚和信佛的俗家人都不可勝數。有一天講經中講到:佛學修養有很高的境界,好像爬到一百尺高的竿子上麵,看得遠,看得全。這時有個聽眾問道:“百尺竿頭是不是學習已經達到最高境界了呢?”招賢法師隨口念了一首詩回答道:“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意思就是:你雖到了百尺竿頭,如果不再動了還不能算是真正高明。隻有繼續奮力向上,你的心胸才能包容十方世界。

筆塚

“筆塚”形容練習書法勤奮刻苦。

此典出自唐代李肇《唐國史補》卷中:“長沙僧懷素好草書,自言得草聖三昧。棄筆堆積,埋於山下,號曰:‘筆塚’。”

唐代僧人懷素,字藏真,長沙人,是玄奘的弟子。他以狂草出名,繼承張旭筆法,世稱“顛張狂素。”

懷素愛好草書,刻苦練習,自稱得到了草書聖人張旭的書法奧妙。他把丟棄的筆堆積起來,埋在山下,稱為“筆塚”。

扁鵲換心

這則典故是隱喻:一個人即使形體如舊但心已變,則判若二人。

此典出自《列子·湯問》。

魯國公扈和趙國齊嬰二人有病,共同去請扁鵲給他們醫治。

於是,扁鵲就去給他們治病,結果把二人的病都治好了,扁鵲便對公扈、齊嬰說道:“你們先前所得的疾病,是從外表侵入到五髒六腑,原是藥物所能治好的。現在你們都還得了一種先天的病,現在我再為你們治療一下怎麼樣?”

二人說:“我們想先聽聽這種病的情況。”

扁鵲就對公扈說:“你的心智有餘,氣質很弱,所以你多智慧,卻欠果斷;齊嬰心智不足,氣質堅強,所以智慧少而好專斷。如果把你們的心互換一下,就會兩全其美了。”

扁鵲就給二人喝了毒酒,讓他們像死了似的昏迷三天,由著他剖開胸膛,挖出心來,互相換置,再敷上神效的藥。他們醒來後,和從前一樣正常。兩個人便都告辭回去。

於是,公扈回到了齊嬰的家,去尋他的妻子,但妻子不認識他;齊嬰也回到了公扈的家,去見他的妻子,妻子也不認識他。

兩家因此互相爭訟起來,就去找扁鵲辨認是非;扁鵲便把以前治病換心的經過告訴了他們,爭訟這才停止了。

薄技大用

“薄技大用”表示在關鍵的時候,微小技能可以起到大作用。

從前,楚國將軍子發喜歡招納有專門技能的人,有一個精通偷竊的人聽說後,便去拜見他,說:“聽說將軍喜歡招納有一技之長的人,我是一個小偷,想憑這點本領在您的手下謀個小差。”子發一聽,衣帶沒有束好,帽子來不及戴好,就熱忱地接待了他。後來,子發的隨從勸他說:“做小偷的人,都是世上不走正道的人,您為什麼要以禮相待呢?”子發說:“這不是你們應該幹預的,有很多事可能你們一時不理解。”

沒過多久,齊國動員軍隊攻打楚國。楚王命令子發率領軍隊前去抵抗,但是,齊軍攻勢異常猛烈,一連三仗楚軍都被齊軍擊敗。楚國那些自以為道德高尚的大夫們,絞盡腦汁,想出的各種辦法,都不起一點作用;相反,齊國的軍隊越打越強,攻勢也越來越猛。

正在這個十分危急的情況下,那個小偷來到子發麵前,請求說:“我感謝將軍收留了我,可我卻一直沒有機會報答。現在,或許我能為將軍出把力。”子發毫不猶豫地就把他派遣去了軍中。楚大夫們聽說子發派了一個小偷去對付強大的齊軍,都偷偷地譏笑他。

當天晚上,小偷潛入敵軍營中,偷回了齊國將軍床前的圍布。第二天,子發派人送回去,並對齊軍說:“我軍有個士兵外出打柴,撿到了將軍的圍布,現在派人送還。”第二天夜裏,小偷又偷來了齊將的枕頭。天亮後,子發又派人把枕頭送還。第三天晚上,小偷又去把齊將頭上的發簪偷來了。子發又派人送還。這幾件事使齊將異常害怕,他們商量說:“如果今天夜裏再不離開這裏,或許我們的腦袋就保不住了。”於是連夜撤軍離去。

楚國的大夫私下讚歎說:“看來人的技能不在大小,關鍵是要看如何去利用。”

跛鱉千裏

“跛鱉千裏”的意思是,跛腳的鱉不停地走,也能走千裏。人們常用“跛鱉千裏”來比喻隻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即使條件很差,也能取得成功,獲得成就。

此典出自《荀子·修身》:“故跬步而不休,跛鱉千裏;累土而不輟,丘山崇成。厭其源,開其瀆,江河可竭;一進一退,一左一右,六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縣也,豈若跛鱉之與六驥足哉?然而跛鱉致之,六驥不致,是無他故焉,或為之或不為爾!”

這段話意思是說:

荀子議論說:半步半步地不停地走,跛鱉也可以行走千裏;一點一點地不停堆土,也可以堆積成一座高高的山丘;堵住江河的源頭,開通渠道讓河水流淌,浩浩的江河也會枯竭;馬兒拴在一起,如果有的前進,有的後退,有的向左,有的往右,即使是六匹良馬也會跑不遠。人的才能素質是有所差別的,但這個差別再大,也不會比跛鱉與那六匹良馬之間的差別大。然而,跛鱉能做的,六匹良馬卻做不到。這沒有其他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你去幹,還是不去幹!

不舍晝夜

“不舍晝夜”表示時間不停的流逝。

此典出自《論語·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到了晚年,常和他的學生們在一起。有一天,他和學生們一道去散步,走到河邊,望著奔騰不息的河水默默不語。學生們不知他在想什麼,就沒有去打擾他。他望了很久,最後歎了一口氣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光陰一去不複返啊,或許它就像這河水一樣,晝夜不停地奔流吧。)學生們聽了孔子的感歎,領會到了孔子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於是,他們立刻向孔子表示:“老師,我們一定好好學習,珍惜時光,決不辜負您的期望。”孔子聽了深有所感地說:“應該珍惜時光,認真學習啊!”

操舟若神

“操舟若神”比喻隻有拋掉得失之心,才能在各種繁複多變的情況下發揮自己的技能。

此典出自《莊子·達生》:“顏淵問仲尼曰:‘吾嚐濟乎觴深之淵,津人操舟若神。……敢問何謂也?’”

顏淵問仲尼說:“我曾經渡過觴深這個水潭,那擺渡的人駕船的技巧真是高明。我問道:‘駕船可以學會嗎?’他回答說:‘可以。擅長遊水的人是要經過反複學習才學會的。至於那些會潛水的人,即使平時沒見過船,一旦見到就可以很容易地駕駛它。’他不直接回答我的問題,請問他說的那些話是什麼意思?”仲尼說:“擅長遊水的人反複學習就會,是因為熟悉了水性,就不害怕水了。至於會潛水的人沒見過船就能駕船,那更是因為他看水就像陸地一樣,看待翻船就像大車在上坡時打了滑倒退幾步一樣。即使翻掉船的種種危險同時出現在麵前,依然會沉著鎮定,心裏絲毫不受影響;這樣,到哪裏不輕鬆自如呢?一個賭博的人,用瓦塊當賭注的時候,賭起來隨心應手;用隨身物品做賭注的時候,心中便有所顧忌;用黃金做賭注的時候,失去黃金的恐懼會搞得他心緒繁亂。賭的技巧本來是一樣的,但因為心裏有了負擔,所以表現出來的技巧就有很大的不同,這就是看重外物的結果。凡是看重外物的人內心一定是笨拙的。”

長康三絕

“長康三絕”形容書畫神妙奇絕。

此典出自《晉書·顧愷之傳》:“故俗傳愷之有三絕:才絕,畫絕,癡絕。”

顧愷之(字長康)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年輕時就精通詩、文、書、畫,在繪畫創作和繪畫理論兩方麵都有很高的成就。顧愷之繪畫創作的真跡現在已經失傳了,流傳下來的隻是後人的摹本,如《列女圖》、《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幾幅。在繪畫理論方麵,他留下《論畫》、《魏晉勝流畫讚》和《畫雲台山記》等著作。

顧愷之曾在大司馬桓溫屬下當參軍。當初,他在桓溫府中時,桓溫常說:“顧愷之身上癡呆和聰慧各占一半,合起來講,正好持平。”因此,世間傳說顧愷之有三絕:才絕、畫絕、癡絕。

車胤囊螢

“車胤囊螢”比喻勤奮刻苦。

此典出自《晉書·車胤傳》:“(胤)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繭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這段話意思是說:

車胤非常博學,精通很多方麵的學問。家裏貧窮,經常沒有燈油,夏天的夜晚就把幾十隻螢火蟲裝進絲麻的口袋裏,用螢火蟲的光照著書,夜以繼日,繼續讀書。

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形容恭敬師長和對有高深學問、精湛技能者的仰慕。

此典出自《二程全書·外書十二》:“遊、楊初見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既覺,顧謂曰:‘賢輩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門,門外之雪深一尺。”

北宋時,有一位大學問家,名叫程頤,當時的人都稱他為“伊川先生”。他和他的哥哥程灝,都是宋代理學大師周敦頤的得意門生。他的學說以“誠”字為基礎,即是專心一意,不自欺欺人;其次是要存“疑”,有了疑問,再去“窮理”便是求學的方法,這樣才能得到真知;得到真知之後,才能確信自己所講的道理,力行而不惑。

由於程頤在當時有很高的名望,因此很多人都投奔到他的門下讀書。後來在學問上有很大成就的遊酢和楊時,就是程頤的學生。

遊酢和楊時第一次去見程頤,談了一會,程頤因年老體弱,容易疲倦,就閉目養起神來,兩人不敢驚動他,就耐心地侍立在旁邊。待程頤醒來,發覺他們還站在那裏,忙對他們說:“怎麼你們還在這裏啊?快回去吧!”兩人走出門外,隻見原先沒有積雪的地上,已經下了一尺多深的雪,可知他們兩人已在程頤麵前站立了很長時間了。

詩人謝應芳在一首“楊龜山祠”的詩中,有“卓彼文靖公,早立程門雪”之句,稱讚揚時卓越的成就和敬慕師長的品德。

尺璧寸陰

“尺璧寸陰”形容時光寶貴,一寸光陰一寸金。

此典出自《淮南子·原道訓》:“時之反側,間不容息。先之則太過,後之則不逮。夫日回而月周,時不與人遊,故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禹之趨時也,履遺而弗取,冠掛而弗顧,非爭其先也,而爭其得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