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話意思是說:

時間的一反一側之間的變化非常神速,沒有喘息之機。在它前麵行動,就顯得超越太多;在它後麵行動,則又達不到目的。日月運行,光陰易逝,不和人多作周旋。因此聖人不認為一尺的玉璧是寶貴的,卻認為一寸光陰是無價的,這是因為時光難得而容易失去,禹為了珍惜寶貴的時間,鞋子掉了都沒有工夫去取,帽子掛在樹枝上都不去拿,這不是為了爭著走到前麵,而是為了爭著得到大好時光。

楚王田射

“楚王田射”的這個典故告訴人們,集中精力,專心一意,才能把事情辦好。

此典出自《鬱離子》:“楚王田於雲夢,使虞人起禽而射之。禽發,鹿出於王左,麋交於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鵠拂王旃而過,翼若垂雲。王注矢於弓,不知其所謝。養叔進曰:‘臣之射也,置一葉於百步之外而射之,十發而十中,如使置十葉焉,則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一次,楚王在雲夢打獵。他讓虞人把飛禽走獸轟起來,供自己射獵,當飛禽出現的時候,隻見楚王的左邊跑來一隻鹿,右邊竄出幾隻麋。他剛要拉弓射箭,又發現一隻天鵝從他頭頂的大旗上掠過,兩隻揮動的翅膀好像垂在天空的白雲。楚王眼花繚亂,箭搭在弦上,卻不知該射哪一個。

這時,大夫養由基上前說:“我射箭的時候,百步之外放一片樹葉,我能夠射十次中十次;如果放上十片樹葉,能不能射中,那就很難說了。”

春蚓秋蛇

“春蚓秋蛇”比喻書法拙劣。

此典出自《晉書·王羲之傳》:“(蕭)子雲近世擅名彙表,然僅得成法,無丈夫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

梁朝的蕭子雲從小就喜歡書法。他的書法雖出於近世,卻獨具一格,因而在長江一帶很有名氣。但當時有人卻有不同的看法,認為蕭子雲的書法“僅得成法,無丈夫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意思是:隻能說他會寫字,因為他的字沒有骨氣,每行字都像春天的蚯蚓,每個字都像秋天蜷曲的蛇。

綽綽有餘

“綽綽有餘”形容很寬裕,用不完。

此典出自《孟子·公孫醜下》:“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

戰國時,齊國大夫坻蛙擔任靈丘縣令的職務,幹得有聲有色。過了一段時間,他想去國都擔任諫官,就辭去了靈丘縣令。他做了好幾個月的諫官,卻從來沒向齊王勸諫過。

一天,孟子去見坻蛙,對他說:“諫官是要求進言的官,你做了幾個月的諫官,卻始終沒提過建議,看來你不適合做這樣的官。”

坻蛙聽了孟子的指責,心裏很不好受,他知道齊王的脾氣很壞,擔心勸諫他也不起作用,所以就很少勸諫。現在聽了孟子的一番話,才覺得自己沒盡到職責。於是,他向齊王辭去了諫官。後來,齊國人知道了這件事,紛紛議論說:“孟子替坻蛙考慮得不錯,但為什麼不替自己好好考慮一下呢?他屢次向齊王進言,齊王都不采用,但他卻依然不走,這難道是嫉妒麼?”

公孝子把這些議論告訴了孟子,孟子滿不在乎地說:“我聽說,一個有官職的人,如果沒盡到職責,就應該辭官;有進言責任的人,如果進言未被采納,也應該離去。而我呢,既無官職,又無進言的責任,我的進退豈不是隨心所欲嗎?”

得心應手

“得心應手”意思是心裏摸索到規律,做起來就自然順手。技藝純熟,心手相應。也指做事非常順手。

此典出自《莊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

春秋時期,有一天,齊國君主齊桓公坐在宮殿上讀書,木匠輪扁在宮殿下麵製作車輪。忽然,輪扁放下手中的工具,來到齊桓公麵前問道:“請問您讀的書裏麵講的都是什麼啊?”桓公說:“都是聖人說的話。”輪扁又問:“聖人還活著嗎?”桓公回答說:“都已經死了。”輪扁又說道:“這樣說來,您所讀的,隻不過是古人的糟粕而已。”齊桓公聽了輪扁的這句話,很生氣,他嚴厲地喝道:“我在這裏讀書,你這個車輪匠怎麼敢口出狂言?你如果能把剛才說過的話講出道理,我就饒了你,如果講不出道理,我就處死你!”

輪扁並未因為桓公發怒而害怕,他不慌不忙地說:“我是個製作車輪的人,現在就以我製作車輪這件事為例子來講講我的觀點吧。輪筍作寬了,可能鬆動,牟輪不堅固;而太緊了,就滯澀,裝不進去。隻有不寬不緊,不大不小,才正合適,做起來順手,符合心意,才能做出合格的車輪。我雖然說不出其中的道理,但是這裏卻有一定的技術和經驗。我無法把這技術單靠嘴說教給我的兒子,我的兒子也不能隻是聽我講就能把技術學到手。所以,我雖然快七十歲了,還是獨自一人在這裏製作車輪子。古人的技術和不可言傳的道理,因為人死了而無法傳授下來。所以,您現在所讀的古人的書,隻不過是古人的糟粕而已。”

雕蟲小技

“雕蟲小技”原指鳥蟲書,古代漢字的一種字體。後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此典出自唐代李白《與韓荊州朝宗書》:“至於製作,積成卷軸,則欲塵穢視聽,恐雕蟲小技,不合大人。”

韓朝宗,是唐朝玄宗年間人,曾經做過荊州的刺史。他特別愛惜青年文士,樂於提拔後進的人才,有很多人經過他的推薦,都出人頭地有所成就。因此,社會上的人都非常敬慕他。

當時大名鼎鼎的大詩人李白,曾經寫了一封信給韓朝宗,希望得到他的賞識,為他推薦一份工作。

李白寫給韓朝宗的信,就是文學史上有名的《與韓荊州書》。信中除了稱讚一番韓朝宗的為人和學問之外,就是闡述了自己的誌願以及寫作方麵的情形。信的末尾說:“恐雕蟲小技,不合大人。”這是一句謙虛的話,意思是說,可能我所寫的文章是微不足道的玩意兒,不符合大人的口味。

堵子助陣

這則典故譏諷武者之無能。

此典出自《笑林》。

有一個武官出外打仗,就要敗退的時候,忽然從天降下一隊神兵來幫助他作戰,後來又取得了勝利。

武官連忙跪下叩頭,詢問神的名字,神回答說:“我是堵子神。”

武官說:“小將我有什麼功德,敢勞堵子尊神來相救呢?”

神答:“我感激你平時在教場練箭時,從來不曾有一箭射傷我的身體。”

斷織勵學

“斷織勵學”稱頌妻子鼓勵丈夫刻苦學習。

此典出自《後漢書·列女傳》。

東漢時,在河南郡有一個叫樂羊子的青年,他希望自己將來能有所作為,就遠離家鄉四處尋師求學。誰知,他才去一年就回來了。

他的妻子見丈夫一事無成地回來了,非常憤怒,從屋裏拿出一把菜刀,走到織布機前對樂羊子說:“這機上的布是從蠶繭裏一根根抽出來的,然後又拿到機上一寸一寸地織,最後才織成一匹布。如果現在截斷,那就會前功盡棄。你在外求學,也應該像織布一樣,隨時積累自己的知識,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不懂的地方,多向先生請教,如果半途而廢,豈不太可惜!”說完,她舉刀割斷了機上的布。

樂羊子覺得萬分慚愧,馬上轉身出門繼續求學去了。

整整七年,樂羊子沒有回過一次家。

飛鳥驚蛇

“飛鳥驚蛇”這個典故,稱讚優美的草書。

此典出自《法書苑》:“飛鳥出林,驚蛇入草。”

我國的書法,有一種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字體叫草書。草書始於漢代,當時通行的是草隸,即草率的隸書。後來慢慢發展成為“章草”。到漢末,相傳有一個叫張芝的書法家去除了“章草”中保留的隸書等劃形跡,上下字之間的筆勢往往牽連相通,偏旁相互假借,成為“今草”,即一般所稱的草書。

到了唐代,草書又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筆勢連綿回繞,字形變化繁多的“狂草”。據載,唐代有一位僧人叫釋亞樓,擅長草書,他曾自題一聯:“飛鳥出林,驚蛇入草”。意思是說,草書要寫得活潑生動,猶如鳥兒飛射出林,驚蛇竄入草叢。

負書而行

這個寓言告誡人們,學不會學問是愚笨;討厭學問甚至憎惡它,那就是愚頑了。

此典出自《韓非子·喻老》。

王壽背著一大包書走路,在路上遇到了徐馮。

徐馮說:“做事情,是人們的行為。人們的行為都是在合適的時候中產生的,所以說,智者沒有固定不變的行為。書本上所記載的都是人們的言論。言論是由人們的知識而產生的,所以說知者不藏書。現在,你為什麼要背著書走路呢?”

聽了他的話,王壽便燒掉了那些書。

甘拜下風

“甘拜下風”的這個典故比喻打心眼裏佩服,自認不如對方。

此典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君履後土而戴皇天,皇天後土,實聞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風。”

春秋時,晉國因為鬧災荒,國內缺糧,便派使臣到秦國買糧。秦穆公和大臣商議後,決定答應晉國的要求,並派了很多人,把大批的糧食送到了晉國。過了一年,秦國國內鬧災荒,而晉國倒是五穀豐收。這時秦國又派人到晉國買糧。可是,晉惠公不但不肯把糧食賣給秦國,反而想趁著秦國鬧災荒的時機,派兵侵犯秦國。

公元前645年,晉惠公果然派兵攻打秦國。秦國國君秦穆公見晉惠公這樣忘恩負義,便親自帶領大軍前來迎戰。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晉軍戰敗,晉惠公和大將韓簡都當了俘虜。晉國的大夫披頭散發,走出帳篷,跟隨著晉侯。秦穆公看到他們垂頭喪氣的樣子,就對他們說:“你們為何這麼淒慘呀?我這次帶著你們的國君回到秦國,不會傷害他的。”晉大夫連連作揖,對秦穆公說:“君王踩著後土而頂著皇天,皇天後土都聽到了您的話,我們甘拜下風。”

弓人之妻

這篇典故告誡人們,要珍惜一件物品,首先要懂得它的價值。

此典出自韓嬰《韓詩外傳》。

齊景公命人製造一張弓,這個人做了三年才做成。景公拿著這張弓去射箭,射不穿鎧甲的三層鐵片。景公非常惱怒,要殺做弓的人。做弓人的妻子去見景公說:“我是蔡國人的女兒,做弓人的妻子。這張弓,是用從泰山向陽坡上找來的桑柘木,騂牛的角,楚國麋的筋,黃河裏的魚皮熬製的膠做成的。這四種材料是從天下精選出來的最好的材料,用這種材料做成的弓不應當隻射穿這樣少的鎧甲片。況且我聽說過,奚仲造的車子自己不能跑;莫耶寶劍雖然鋒利,自己不能砍斷東西,都必須會有人使用它。射箭的方法,手要像攀著樹枝,手掌要像握著雞蛋,四個指頭像斷了的短棍,右手射出,左手毫無感覺。這就是射箭的方法。”景公把這些方法作為準則再去射箭,竟射穿了七層鎧甲片。於是這位蔡國女人的丈夫也馬上被放了出來。

公輸為鵲

“公輸為鵲”這個典故是比喻沒有實際意義的東西,即使做得再精巧,也毫無所用。

此典出自《墨子·魯問》:“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公輸子自以為至巧。”

公輸子用竹木做了一隻鵲鳥。做成以後,打開開關,鵲鳥展動翅羽,直上九霄,飛了三天,還沒落下來。公輸子非常得意。

墨子知道後,對公輸子說:“您嘔心瀝血製作這隻會飛的木鵲,還沒有一個普通匠人做車轄有意義。您看,他們花費很短的時間,使用極少的木料,做成之後插在車軸兩端,便可經受五十石的重壓。因此說,製作的東西能給人帶來好處,才能稱為‘巧’;否則,沒有實用價值,隻能叫‘笨拙’罷了。”

鬼斧神工

“鬼斧神工”形容製作技藝高超、精妙。

此典出自《莊子·達生》:“梓慶削木為鐻,鐻成,見者驚猶鬼神。”

秦始皇統一了天下之後,大興土木,建造了很多宮殿樓台;其中有一座名叫“雲明台”,特別宏偉。據說,建造這座台時,有兩個工匠不用梯子、支架及繩索,能在空中揮斧弄鑿,從子夜(午夜)到午時(正午)這麼短短的時間,就能全部完工,因而這座台又稱“子午台”;當時人們稱這兩個工匠精巧的手藝和快捷的工作為“鬼斧”,意思是說不是凡人所能做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