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騫宵國向秦始皇貢獻了一個著名的雕刻匠,名叫裔烈,秦始皇命他用玉石雕成各種獸類,每雕成一件,他便在那野獸胸前刻上完工的日期,但所有野獸都沒有刻上眼睛。有一天,秦始皇見兩隻玉虎沒有眼睛,便用筆替它們各加上了一隻眼睛,誰知過了幾天,那對玉虎忽然不見了。到了第二年,西域有個國家進貢了兩隻白虎,秦始皇發覺白虎胸前都烙有日期,而且都隻有一隻眼睛,覺得很奇怪,就派人查了一下,和失蹤的玉虎雕刻日期正好相同,便叫人把兩隻白虎的眼睛挖下來,它們竟又變成為玉虎了。人們驚歎於裔烈的技巧,就稱之“神工”。

衡石量書

“衡石量書”的本意是指,用衡器稱取各種表奏等文件。後來,“衡石量書”比喻執政者不辭辛苦,勤於政事。

此典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侯生、盧生相與謀曰:‘……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貪於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滅韓、趙、魏、燕、齊諸國,統一天下後,日益驕橫,嚴加統治。特別是對一些儒生,更是不留情麵,動不動就加以指責、處罰,引起儒生們強烈的不滿。儒生中有兩個人,一個是侯生,一個盧生,兩人有些膽量,時常私下議論秦始皇的功過是非。有一次,他們二人私下議論說,秦始皇這個人,天性剛愎自用,專橫跋扈,以為自古以來沒有任何人可以趕得上他。專門任用獄吏,不信任有學問的儒士。丞相和大臣們全都唯唯諾諾,對他唯命是從。他不聽取不同意見,驕橫自大,所以下邊的人都處心積慮地討好他,誰都不敢指出他的過失。

當談到秦始皇辦理朝政的時候,侯生和盧生說:“天下事無論大小,都由他自己來決定。就拿批閱文書來說吧,那些文書都是書寫在竹簡木劄上的。秦始皇用石來計算公文的數量,每天都要批閱分量很重的公文,日夜都有安排,完不成任務就堅決不休息。這種人貪戀權勢達到這種地步,一定不能為他求取仙藥,使之長生不老。”

畫沙

“畫沙”形容兒童聰慧;也可用它形容刻苦學習,努力鑽研。

此典出自《宋史·朱熹傳》:“熹幼穎悟……嚐從群兒戲沙上,獨端坐以指畫沙,視之,八卦也。”

南宋理學家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他的父親朱鬆,曾任校書郎、著作郎等職。

朱熹在幼年時異常聰明,剛學會說話時,父親指著天空告訴他:“這是天。”朱熹問道:“天的外邊是什麼?”父親朱鬆感到非常驚訝。就學時,給他《孝經》讀,他讀完後,就在書上寫出這樣的話來:“如果做人不孝順,就枉為人了。”一次,他跟著一群孩子在沙地上玩耍,朱熹一人端端正正地坐著,用手指在沙地上畫來畫去。別人走近一看,原來是神秘的八卦。

畫荻教子

“畫荻教子”形容母親教育孩子的殷殷之情。

此典出自《宋史·歐陽修傳》:“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人,四歲而孤。母鄭,守節自誓,親誨之學。家貧,至以荻畫地學書。”

歐陽修是唐宋八大文學家之一。可是,在他少年時代,學習條件是很艱苦的。他四歲失去父親,全家就隻靠他母親一個人來維持生活。母親不願歐陽修失學,於是,自己當了教師。家裏貧窮,買不起文具,歐陽修的母親就想出了別的辦法。她看到沙灘上有鳥獸走過的足跡,認為在沙子上麵也可以寫字。於是,她就讓歐陽修到沙灘上搬些沙來。她在家裏選了一個光線比較好的地方,挖成深坑,然後,把沙倒下去鋪平。這樣,小小的沙坑便代替了筆墨紙硯。學習的時候,他的母親折斷一根荻草,在沙麵上畫出一個生字,等歐陽修學會了,便用手把沙子弄平,再寫一個。歐陽修也利用這個地方來做練習。母子兩人,一教一學,教的認真,學的起勁。後來,歐陽修在文學上的許多成就,就是因為有這個小小的沙坑幫他打下良好的基礎。

畫工傳神

這則典故說明中國古代繪畫藝術,強調形神兼備,不但要求畫得像,還要畫出神情和精神。

此典出自《道山清話》:“昔人有令畫工傳神,以其不似,命別為之。”

從前,有一個人讓畫師給他畫一張傳神的像,這個人覺得畫得不像,就叫畫師另畫一張。後來這個人又覺得畫得不像,又叫畫師改了三四次畫稿。

畫師生氣地說:“如果畫得真像了,那要成個什麼樣子!”

畫虎類犬

“畫虎類犬”比喻不切實際地攀求過高的目標,實現不了反鬧笑話。

此典出自《後漢書·馬援傳》:“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東漢時代,被封為伏波將軍的馬援,有一次寫信批評他的侄兒說:“我希望你們在聽到有人提到別人的過失時,能夠像聽到有人說及父母的名字一樣集中精力,龍伯高是一個敦厚、謹慎的人,我希望你們能夠模仿他的品行:杜季良為人豪俠好義,但我卻不願意你們模仿他。因為如果模仿龍伯高不成,仍可以成為一個謹慎的人,就像一個刻鵠如果沒刻好,刻出一隻鶩來,仍可以說刻成相類的飛鳥;如果模仿杜季良不成,將會變成一個輕浮的人,就像想畫一隻老虎,結果卻畫出一隻狗來一樣,變成性質根本不同的獸類了。”

誨人不倦

“誨人不倦”比喻教導特別耐心。

此典出自《論語·述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丘,是我國春秋末期的一位思想家、政治家,是儒家的創始人。在認識論和教育思想方麵,他注重“學”與“思”的結合。他首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在《論語·述而》中,孔丘論述了一個教育工作者對“學”與“教”應采取的態度。他說,應該默默記住(所學的東西),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也就是說學習要專心,不能厭倦和滿足;教人時應不嫌疲勞和麻煩。

雞鳴狗盜

“雞鳴狗盜”比喻為達到某種目的而使用一些不正當的小伎倆,也指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此典出自《史記·孟嚐君列傳》。

平原君收養門客的消息傳到秦國。秦昭襄王歎息著對大夫向壽說:“像平原君這麼賢明的人,天下罕見!”向壽說:“不過他比起齊國的孟嚐君來,還有很大的差距。”秦昭襄王問:“孟嚐君是怎麼樣的人?”向壽說:“孟嚐君田文繼承他父親田嬰做了薛公(薛,在山東省滕縣東南;田嬰封於薛,叫薛公,田文繼承他父親,也叫薛公),就大興土木,修蓋房子,招待天下豪傑。凡是前去投奔他的人,他全部都收留。他自己吃、喝、穿戴跟住處,跟大夥兒一樣。孟嚐君的家當就這麼快花完了。門客的飯食,當然也不能再像先前那樣豐富了。聽說有一天晚上,有個客人見了那種飯菜,心裏不高興。碰巧他看見孟嚐君獨自一個人在上邊吃。他想主人吃的一定是山珍海味。這個人就大發脾氣,扔下筷子,憤怒地說:“豈有此理!我幹什麼到這兒來吃這種東西?”孟嚐君連忙攔住他,端著自己的飯菜讓他瞧。原來主人吃的東西和他一樣,他歎了口氣,說:“孟嚐君這麼真心誠意地待我,我還起疑心,我簡直是個小人,還有什麼臉在這兒住著呢?”說完,他就拔出寶劍,自殺了。可是平原君呢?放縱著女人欺負瘸子,答應了人家的請求,還舍不得把她治罪。直到門客慢慢地散了,這才去給人家道歉,這不是已經晚了嗎?”

秦昭襄王說:“我非常喜歡像孟嚐君這樣的人,怎樣才能把孟嚐君請到秦國來呢?”向壽說:“這並不難。要是大王能夠打發自己的子弟去齊國做抵押,然後請孟嚐君到這兒來,我想齊國是會答應的。等到孟嚐君到了這兒,大王拜他為丞相,齊國當然也不好意思不拜咱們的人當齊國的相國。這樣,秦國跟齊國聯合起來,要打算收服諸侯,事情可就容易得多了。”於是秦昭襄王就打發自己的兄弟涇陽君到齊國去做抵押,請孟嚐君到秦國來。

就在這短短的幾天裏,孟嚐君和涇陽君交上了朋友。齊宣王在公元前301年死了,他的獨生子即位,就是齊閔王。齊閔王不敢得罪秦國,隻好派孟嚐君到秦國去。後來有一個大臣對齊閔王說:“大王既然誠心跟秦國結交,何必把涇陽君留著做抵押呢?”於是齊閔王就把涇陽君送走了。

孟嚐君帶著眾門客,一塊兒到鹹陽去。秦昭襄王親自迎接他。他見孟嚐君威風凜凜,儀表不凡,不禁又多了幾分敬仰之情。兩個人說了一些彼此敬仰的話。孟嚐君奉上一件純白的狐狸皮袍子,作為見麵禮。秦昭襄王知道這是很名貴的銀狐,當場就高興地穿上,向宮裏的美人們誇耀。

孟嚐君和他的那些門客到鹹陽之後,就有一批秦國的大臣怕秦王重用他,背地裏商量怎樣排擠他。秦王打算選個良辰吉日拜孟嚐君當丞相。樗裏疾首先反對說:“田文是齊國的貴族,手下的人又多,他當了秦國的丞相,一定會先替齊國打算。如果他仗著他丞相的權力暗中謀害秦國,秦國不就危險了嗎?”秦昭襄王說:“那麼,還是把他送回去吧!”樗裏疾說:“他在這兒已經住了很久了,秦國的事,他差不多全都知道了。怎麼能放他走呢?幹脆殺掉他,以免留下禍患。”秦昭襄王覺得不能殺,可也不能放,就把孟嚐君軟禁起來。

涇陽君為了建立自己的勢力,在齊國的時候,跟孟嚐君已經交上了朋友。這會兒一聽說秦王要謀害他,就替他想辦法。他帶了兩對玉璧送給秦王最寵愛的燕姬,請她想個辦法。燕姬拿手托著下巴,裝腔作勢地說:“叫我跟大王說句話倒是不難,你把這兩對玉璧帶回去,別的謝禮我不要,我隻要一件銀狐皮袍子就夠了。”涇陽君把她的話告訴了孟嚐君,孟嚐君皺著眉頭說:“就隻有一件銀狐皮袍子,我已經送給秦王了,哪能要回來呢?”當時有個門客說:“三討不如一偷,我有辦法。”於是他就跟管衣庫的人做了朋友。

有一天晚上這位門客從狗洞裏爬進宮裏,找到了衣庫去偷那件狐狸皮袍子。他掏出好多鑰匙,正要開門的時候,看庫的人醒了,咳嗽了一聲。那個門客就裝狗叫,“汪汪”地叫了兩聲,看衣庫的人就又睡著了。那位門客進了衣庫,打開箱子,拿出那件狐狸皮袍子,然後又鎖了箱子,關上庫房,從狗洞裏鑽出來。

孟嚐君把這件皮袍子送給燕姬。燕姬得了這件寶貝,就甜言蜜語地勸秦王把孟嚐君放回去。最後秦王答應了她,發下過關文書,讓孟嚐君回去。

孟嚐君得到了文書,好像“漏網之魚”,急急忙忙地往函穀關跑去。他擔心秦王反悔,派人來追;又擔心把守關口的人刁難他,他就更名改姓,打扮成生意人的樣兒。

他的門客中有個專門假造文書的人,巧妙地把過關文書上的名字改了。他們到了函穀關,正趕上半夜。依照秦國的規矩,每天清晨,關口要聽到雞叫的時候才能放人。沒辦法,他們隻好在關裏等天亮。

那邊樗裏疾聽說秦王把孟嚐君放了,就去朝見秦昭襄王。他說讓孟嚐君回去,就像“縱虎歸山”,將來一定會帶來後患。秦昭襄王果然後悔了,立刻派人去追。那追上去的人趕到函穀關,查問守關的人,說:“孟嚐君過去了沒有?”他說:“沒有。”還拿出過關文書讓他們瞧,裏麵果然沒有孟嚐君的名字。他們才放了心,覺得孟嚐君可能還沒來到這裏。

等了半天,孟嚐君還沒來,他們有點起疑,就跟守關的人說明了孟嚐君的長相,還有他帶著的門客的人數、車馬的樣子。守關的人說:“哦!有,有!他們早就過去了,是第一批過的關。”他們又問:“你什麼時候開的城?我們到這兒,天還黑著呢。難道你半夜就把城門開了嗎?”守關人說:“城門是雞叫時才開的,過了半天,東方才發白。我們還納悶今天太陽怎麼出來得這麼晚?”他們哪知道孟嚐君的門客之中各色各樣的人都有。有會學狗叫的,有會學雞叫的,還有會假造文書的。孟嚐君猜想秦王會派人追來,忽然這些門客裏有人捏著鼻子學起公雞叫起來。接著一聲跟著一聲地有好幾隻公雞叫著。隨後關裏的公雞全都叫起來了。於是關上的人就開了城門,驗過了孟嚐君的過關文書,讓他們出了關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