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紀昌學射
“紀昌學射”比喻射技高超。
此典出自《列子·湯問》。
甘蠅是古時候有名的神箭手,他把弓一拉開,野獸就倒在地上,飛鳥就掉了下來。徒弟飛衛跟著甘蠅學射箭,本領更超過了他的老師。有個叫紀昌的又跟飛衛學射箭。飛衛對他說:“你要先練習不眨眼睛,然後才可以談射箭。”
紀昌回到家裏,仰麵躺在妻子的織布機底下,張大著眼睛,死盯著一上一下的腳踏板。兩年之後,即便是錐子的尖頭刺到他眼眶裏,他的眼睛也不眨一眨了。紀昌把自己練功的經過告訴了飛衛。
飛衛說:“功夫還沒到家,必須鍛煉視力才行。達到能把小的東西看得大,把模糊的東西看得非常清楚,然後再告訴我。”
紀昌回去用犛牛毛係上一隻虱子懸掛在窗戶上,麵朝南,目不轉睛地望著它。十天之間,看見虱子漸漸變大了;三年之後,看那虱子竟有車輪那麼大。這時再看其他比虱子大的東西,都好比是山丘。於是就用燕國牛角造的弓,北方蓬梗做的箭,去射那虱子,不偏不倚正穿過虱子的心髒,而懸掛虱子的牛毛並沒有射斷。他把這情況告訴飛衛。飛衛高興得跳起來,拍著胸膛說:“你把射箭的門道真正掌握了!”
教學相長
“教學相長”比喻師生之間的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此典出自《禮記·學記》:“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
《禮記》,又稱《小戴禮》,主要講的是論述儒家對“禮”的見解。據說是孔子死後,他的弟子根據各自的見聞撰寫而成的。其中的《學記》是我國古代關於教育方麵的一篇論文。它論述了教育理論、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等諸多方麵的問題,總結了前人在教與學方麵的豐富經驗。
《學記》中寫到:即使有美味的熟肉,如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才知道自己理解得還不透徹。知道了自己理解得不透徹,才能刻苦地鑽研。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
教子學諂
“教子學諂”比喻為人要正直不阿,不事權貴,那才是可以萬古流芳的好品德。
陳萬年善於阿諛奉承人,為了對皇親國戚賄賂送禮,甚至於把自家財產傾盡也在所不惜。
有一次他病了,就喚來兒子陳鹹,在床前教訓他,話一直談到半夜。陳鹹睡著了,不小心頭碰到屏風上,陳萬年大怒,想用拐杖打陳鹹,他說:
“老子我苦口婆心教導你,你卻睡著了,不聽我的話,這是為什麼?”
陳鹹叩頭認錯說:
“父親息怒,您所教導的,我全都明白了,總而言之,您是教我學會阿諛奉承。”
經師易遇,人師難遭
“經師易遇,人師難遭”比喻能夠傳授知識的老師多得很,能夠育人的老師就不多了。
此典出自晉代袁宏《漢紀·郭泰傳》:“經師易獲,人師難得。”
東漢末年,有個大學者名叫郭泰,他道德品質都十分高尚。一天,他看見一個十二三歲的童子正在給他打掃書房,那童子長得眉清目秀,而且舉止有禮。於是他就問那個童子說:“你叫什麼名字?幾時來的?”那童子彬彬有禮地答道:“我叫魏昭,是這兩天才由府上總管收下來的仆人,分派我給您做清潔工。”郭泰問:“你認識字、讀過書嗎?”魏昭說:“讀了一點。”於是郭泰拿起一本較容易的書考問他,覺得這孩子不但聰明,而且很有學問。郭泰說:“你有這麼好的素質,應該繼續學習啊,來這裏做仆人豈不是浪費青春嗎?”魏昭說:“我是專門投到你府上來的,因為我聽說‘經師易遇,人師難遭’,所以想到你身邊來,學習怎樣做人啊!”郭泰聽了,深深地被這孩子積極進取的行為感動,於是收魏昭做自己的學生,盡心竭力地教育培養他。魏昭後來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學者。
“經師”:教書的教師;“人師”:育人的老師。
井底之蛙
比喻見識短淺,而又自高自大的人。
此典出自戰國·莊周《莊子·秋水》。
一隻青蛙掉進井裏,一天,青蛙在井邊碰見一隻從東海來的大鱉。
青蛙便對海鱉說:“你看,我住在這裏多麼快樂呀!高興的時候,就在井欄邊上跳躍,累了,就到井壁石洞裏休息,有時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裏,有時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步。而你為什麼不到井中觀賞遊玩呢!”
海鱉聽青蛙這麼一說,就想到井中去看看。可是,它的左腳還沒有完全踏進去,右腳就被井欄絆住了。它隻好退了出來,把大海的情景告訴青蛙說:“你見過大海嗎?海的廣大,豈止千裏;海的深度,何止千丈。海域寬廣,一望無邊,大海是不受旱澇影響的。住在廣闊的大海裏才是真正快樂呀!”
青蛙聽了海鱉對大海的敘述,才知道世界太大了,自己太渺小了。
開卷有益
指隻要翻開書本閱讀就會有收益。
此典出自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文儒》。
宋太祖退位後,由其弟宋太宗繼位,他是個很喜歡讀書的人。他當皇帝以後,下令增加科舉名額,讓更多的讀書人有踏入仕途的機會。同時,他還召集了許多學者,讓他們編纂大型的具有百科全書性質的類書。
李昉、扈蒙等人接受了任務,經過七年的努力,於太平天國八年編成了《太平總類》一書。這部書規模很大,共有一千卷,分為五十五門,內容包括天文、地理、典章製度、物產、醫學、宗教等各個方麵,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
宋太宗對這部書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決定自己每天看三卷,用一年時間把這部書全部看完。因此,這部《太平總類》也改名為《太平禦覽》,意思是太平天國年間編成的,皇帝親自閱覽過的書。
作為一國之君,每天的政務自然十分繁忙,時間非常寶貴。但宋太宗不管多忙,都一定要按時間按計劃每天閱讀三卷。有時實在是抽不出時間,他也一定要另外擠時間補上。
他身邊的侍臣們見他這麼辛勞,擔心他過於勞累,有時就勸他注意身體,少看點書。宋太宗聽了,笑著對侍臣們說:“隻要翻開書本閱讀,就一定會有收益,這可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的事情啊!我隻要有書讀,就一點也不疲勞了。”
侍臣們聽了,都十分感動,也就不好再說什麼了。就這樣,宋太宗果然按照計劃,用一年時間把這部大型類書看完了。
“開卷有益”又作“開卷有得”。
空前絕後
“空前絕後”這個典故比喻某件事情或某種藝術成就超絕古今。
此典出自《宣和畫譜》:“顧冠於前,張絕於後,而道子乃兼有之。”
晉朝時,有一位大畫家叫顧愷之,他學問淵博,繪畫聞名於當時。他畫人物,從來不點眼睛,有人就問他其中的原因,他說:傳神之處,正在這個地方。當時被人稱為三絕:才絕、畫絕、癡絕。
南北朝時的梁國,也有一位大畫家名叫張僧繇,這個人擅長畫山水人物及佛像,梁武帝時建了很多寺院佛塔,梁武帝都命他作畫。據說,有一次他在一個寺廟的牆壁上畫了四條龍,沒有點眼珠,別人問為什麼不點睛,他說:恐怕點了眼珠後這些龍就破壁飛走了,人們再三要求他試一下,他便點了兩條,果然兩條龍都破壁飛走了,而沒有點上眼睛的兩條龍依然還在牆壁上。這一傳說雖然很荒誕,但說明他作畫的功夫是很深的。
到了唐朝,又出了一個更加有成就的畫家叫吳道子,他對畫山水、佛像造詣很深,筆法絕妙,有書聖之稱。”據說,他為唐玄宗畫巨幅嘉陵江圖,三百裏山水竟在一天內畫好了。他在景玄寺中畫了“地獄變相圖”,不畫鬼怪而陰森逼人,據說看過這幅畫後,很多人都改過自新了。
《宣和畫譜》在評價吳道子的作畫成就時認為,顧愷之的成就超越前人,張僧繇的成就後人莫及,而吳道子則兩者兼而有之。
孔席墨突
孔席:孔子的坐席。墨突:墨子的煙囪。人們用“孔席墨突”形容忙於世事,到處奔走。
此典出自《淮南子·修務訓》:“孔子無黔突,墨子無暖席,是以聖人不高山,不廣河,蒙恥辱以千世主,非以貪祿慕位,欲事起天下之利,而除萬民之害。”
這段話意思是說:
孔子為了宣傳自己的學說,到處奔走遊說,甚至有時連坐席也沒有坐熱,就又起身走了。墨子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治國之道,也是不辭勞苦地四處奔波,周遊列國,往往到了一個地方,煙囪還沒有燒黑,就又動身走了。因此聖人不以山為高,不以河為寬,忍著恥辱求謁當時的國君,不是貪圖俸祿,也不是羨慕爵位,而是想擔起天下重任,為天下百姓興利除害。
曠日持久
“曠日持久”形容空廢時日,拖延很久。
此典出自《戰國策·趙策四》:“今得強趙之兵以杜燕將,曠日持久數歲,令士大夫餘子之力,盡於溝壘。”
戰國時期,燕國封宋人榮蚡為高陽君,派他率兵攻打趕國。榮蚡很能打仗,趙王非常害怕。他與平原君趙勝(宰相)商量,準備割讓濟東合盧、高唐、平原等三座城池五十七處地方送給齊國,以此請求齊國名將安平君田單擔任趙軍統帥,抵抗燕軍的進攻。趙國大將馬服君趙奢反對這種觀點。他對平原君趙勝說:“難道我們趙國就沒有能率兵打仗的大將嗎?還沒有開始打仗,就先割讓三座城池五十七處地方送給齊,這怎麼行呢!大王為什麼不任命我為統帥呢?我熟悉燕國地形,如果大王派我領兵作戰,一定能夠取勝。為什麼要向田單求助呢?”
接著,趙奢進一步指出,即使請田單率領趙軍作戰,趙國也不可能取勝。他說:“第一,如果田單愚蠢,那他一定打不過榮蚡,這樣就白請他來了;第二,如果田單聰明、有本事,他也不一定甘願為趙國出力,因為趙國取勝強大起來,對齊國稱霸是不利的。”
最後趙奢說:“依我看,讓田單領兵作戰,他一定會把趙國軍隊拖在戰場上,荒廢許多時間。長時間地耗下去,就會把我國的人力、財力、物力消耗掉,後果不堪設想。”
趙王和趙勝沒有聽取趙奢的正確意見,最終還是把三座城池割讓給了齊國,請田單統率趙國軍隊。結果,不出趙奢所料,戰爭拖了很長時間,趙國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卻沒有取得理想的勝利。
濫竽充數
“濫竽充數”比喻不稱職的人充占職位。
此典出自《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戰國時,齊國有一位君王,姓田,名辟疆,又叫齊宣王,他非常喜歡音樂,尤其喜歡吹竽(竽是一種樂器,把很薄的銅片製成葉子,裝在管子上頭,吹起來能夠發出聲音;再把這樣的管子一共三十六根,合在一起,裝在一個壺子上麵,才造成一個竽。)。宣王為了能常常欣賞那種竽樂的吹奏,又喜歡聽合奏,便經常供養著三百名吹竽樂手,一吹起來,便三百人一起演奏著。當時齊國有一個人,自稱為南郭處士的,他請求齊宣王讓他加入吹竽樂隊;齊宣王十分高興,並且給他很優厚的待遇。後來齊宣王死了,齊泯王繼位,他也一樣地喜歡吹竽;但是他不喜歡聽合奏,而是喜歡欣賞獨奏。他叫那三百名吹竽手,依次地每一個輪回演奏給他欣賞。命令剛下來,南郭處士就偷偷地逃走了。原來他根本是不會吹竽的,在那音樂大隊中混了多年,也沒有把吹竽這一種技藝學會;他害怕齊泯王要他表演獨奏時,要露出馬腳來。
勞思逸淫
“勞思逸淫”說明一個人隻有參加實際勞動,才能保持良好的品質;貪圖安逸享樂,就容易變壞。
此典出自《國語·魯語》:“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
春秋時,魯國有一個叫公父文伯的貴族子弟,祖上世代襲封為大夫。後來,公父文伯繼承了大夫爵位,躊躇滿誌。一天,當他退朝回家時,看到母親敬薑正彎著腰一指甲一指甲地績麻,水把手泡得又白又脹。於是他連忙蹲在母親身旁,關心地說:“母親,像我們這樣的人家,還用得著績麻嗎?難道不怕別人嘲笑嗎?母親,我能奉養你,績麻這種事就讓下人幹吧!”
敬薑雖然也是貴族出身,但是目睹了許多貴族家庭的衰敗,深知隻知道依仗著祖上的襲封來維持榮華富貴,是不會長久的。如今聽到兒子說出這樣的話,她驚歎道:“孩子呀,咱們魯國要亡了嗎?怎麼能讓你這樣不懂道理的孩子做官呢?你坐下聽我說:一個人隻有經常參加勞動,才會認真思考問題,才會變得善良;貪圖安逸的人隻知荒淫奢侈,善良的心就會因此變得醜惡起來(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