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魯國的人知道了這件事,都讚揚敬薑是一個擅長教育兒子的好母親。
老嫗能解
“老嫗能解”形容詩文的通俗易懂。
此典出自宋代釋惠洪《冷齋夜話》:“白樂天每作詩,令一老嫗解之,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則易之。”
在唐代的著名詩人中,白居易是位佼佼者。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其祖先為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居下(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年間,白居易中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後任左拾遺及左讚善大夫。因上表請求嚴厲處罰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了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
在文學上,白居易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作,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繼承《詩經》“風雅比興”的傳統和杜甫的創作精神,摒棄“嘲風雪,弄花草”而別無寄托的作品。白居易的詩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曆來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他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等,在唐詩中是很出名的,受到後人的稱頌。
據宋代和尚釋惠洪編的《冷齋夜話》記載,白居易作詩時,經常把醞釀好的詩句讀給不識字的老婦人聽,然後問她們能不能聽懂。老婦人說能聽懂,他才采納。不然的話,他便進一步修改,直到她們能聽懂為止。白居易的詩歌“老嫗能解”一直被後人傳為佳話。
了如指掌
了:了解,明白。指掌:指手掌裏的東西。對情況了解得就像了解手裏的東西一樣,形容對事物或人的了解非常清楚。
此典出自春秋·孔丘弟子《論語·八佾》。
古時候的帝王都習慣建始祖廟,在廟裏,按照始祖的等級名分依次排列順序,設置靈位。每逢有大的活動、節日之時,帝王們便進廟祭祖,以求保佑,稱為“囉”。有許多人對囉禮不了解,就向孔子請教。而孔子認為當時魯國宗廟靈位配祀的順序和自己所主張的理論不符,名分顛倒,違背了周禮。因此,他對請教的人避而不談,隻是指著他的手掌說:“知道囉禮的人,治理國家,就像把東西放在這裏一樣。”意思是說,懂得囉禮的人,都是懂得禮的;而且隻有知禮的人,才能夠治理好國家。
《論語·八佾》的原文是:“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後來此話慢慢演化成“了如指掌”這個成語
列子學射
“列子學射”這個典故告訴我們:辦事情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把事情辦好。
此典出自《列子·說符》:“列子學射,中矣,請於關尹子。”
列子學習射箭,已經能夠射中目標了,他興高采烈地來告訴關尹子。
關尹子問他:“您知道您為什麼能射中目標嗎?”列子想了想,回答說:“不知道。”於是,關尹子就對他說:“不行,您還沒有學好。”
於是,列子回去又練習了三年,三年後,他又來報告關尹子。
關尹子又問:“您知道您為什麼能射中目標嗎?”列子立即回答說:“知道。”
關尹子說:“行了!您已經學成了。這其中的道理,您應當永遠記住,一定不要忘記了。而且不僅是射箭,治理國家和處事為人都應該這樣。”
門牆桃李
門牆:指師長之門。桃李,比喻後輩學生。用以尊稱他人培養出來的學生。
此典出自春秋·孔丘弟子《論語》。
子貢,春秋時衛國人,姓端木,名賜,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之一。魯國大夫叔孫武叔曾在朝中向其他大夫說:“看來子貢要比他老師強些。”這話傳到了子貢的耳朵裏,他就說:“比方拿住宅四周的圍牆來說:我家的圍牆,才肩頭那麼高,從牆外向裏一望,屋子裏有什麼東西,誰都能全部看得清清楚楚;而我老師家的圍牆卻有幾仞高(周尺七尺為一仞),要是找不到大門,走不進去,就根本沒法看到裏麵祖廟的雄偉美觀、各種房屋的富麗堂皇。不錯,有幸認得並走進我老師的大門的人,恐怕是不多的。這樣看來,武叔說出那樣的話,也就難免了!”子貢這段話是說自己的品德學問都很膚淺有限,哪裏比得上老師的學問那般高深淵博。
後來,人們就稱師門為“門牆”。形容初步學得一點東西,叫做“入門”。
陽虎在衛國犯了罪,便逃到晉國,對趙簡子說:“今後我再也不舉薦人了。”
趙簡子問:“為什麼?”
陽虎說:“坐在廳堂上判事的人一半以上是我培養的,朝廷的官吏、邊境的將士,經我舉薦的也都在一半以上。可是現在,堂上之人叫國君冷落我,朝中之吏仇視我,邊境之士搜捕我。”
趙簡子說:“種桃李的人,夏天能夠在它們的綠蔭下乘涼休息,到秋天還可以有果子吃;種蒺藜的人,夏天既不能從它們那裏得到乘涼的蔭地,到秋天還可能會被刺著。現在看來,你所植的都是蒺藜。以後一定要先選擇好對象,而後再加以培植,不要先培植,後選擇。”
把“桃李”比喻為培植的優秀人才,其出典就是趙簡子的這幾句話。
孟母三遷
“孟母三遷”描寫慈母希望子女成才,選擇良好的學習環境,教育有方。
此典出自《古列女傳·母儀》。
孟子年幼的時候,他的家靠近墓地。所以,他和臨近的孩子們都學會了祭祀。大家聚在一起,你跪我拜,你哭我哀,辦理喪事這一套學得有板有眼。孟子的母親看著孩子玩了幾次以後,便說:“這地方不能讓孩子待下去。”於是就遷移到市集上去。
在市集上,孟子又和臨近的孩子學會了做買賣,大家聚在一起,你吹牛,我誇口,把做買賣的那種招攬顧客的模樣,表演得惟妙惟肖。孟母見了,皺皺眉頭說:“不行,這地方也不能讓我的孩子待下去。”於是她們又搬了家。
第三次,他們搬到學校附近。這次情形不同了,孟子學會的是學校中的一切,他和孩子們做遊戲,往往是怎樣守秩序、講禮貌。這時,孟母的心才放下來,高興地說:“對啦!這才是我的孩子最適宜居住的地方。”
麵壁功深
“麵壁功深”比喻某人在某一方麵造詣很深。
此典出自宋代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寓止於嵩山少林寺,麵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
南北朝時,有個和尚名叫達摩,據說是南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子。他是中國佛教禪宗的創始者。南朝宋末,他乘船來到廣州。傳說,他先到金陵(今江蘇南京),因與梁武帝麵談不愉快,就前往北魏洛陽,後來在嵩山少林寺住下。
達摩到少林寺後,日日夜夜地麵對石壁而坐,一言不發,人們誰也不明白其中的奧妙。他這樣堅持了九年,直到壽終正寢。
達摩麵壁九年,被立誌修行的僧徒們傳為佳話,後人還據此編出一些帶有神話色彩的傳說。有的說,在少林寺的石殿西邊,有一塊大石壁,隱約可以看到達摩靜坐在那裏的姿態,這就是達摩九年麵壁修行留下的痕跡。
妙處難學
這則典故說明學習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老師對學生要“傳道授業解惑”,學生要學老師為人處世的道德品質和各種專業知識。拋棄離開這根本的學習內容,隻從形式上注意學習老師的“一言一行”,那是舍本求末,學不好的。
此典出自《廣笑府》。
有一個人對他兒子說:“你應該效仿老師的一言一行。”兒子聽從了父親的教誨,正好趕上吃飯的時間,老師吃飯他也吃飯,老師喝水他也喝水,老師側身他也側身。老師看到學生的舉動忍不住笑了起來,故意放下筷子,打了一個噴嚏。這一下他為難了,於是他揖手說:“老師的舉止是玄妙的,我確實是難學啊。”
妙畫通靈
“妙畫通靈”本來是表現顧愷之為人超脫的故事。後人以“妙畫通靈”一詞形容畫品絕妙,世上少有或形容畫家技藝高超。
此典出自《晉書·顧愷之傳》:“愷之見封題如初,但失其畫,直雲妙畫通靈,變化而去,亦猶人之登仙,了無怪色。”
顧愷之(公元341~402年),字長康,晉代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是東晉時代的傑出畫家。他雖然博學多才,但卻相信虛無縹緲的神靈變化之術,因而時常鬧出笑話來。
有一次,顧愷之站在畫櫃前,把畫櫃前麵封糊、題署完畢,寄放在友人桓玄那裏。而這些畫都是他非常珍惜的。桓玄卻從後麵打開櫃子,偷偷地把畫取走了,然後又把櫃子封閉好,使之同原來一模一樣,又還給顧愷之,騙他說,畫櫃從沒有打開過。顧愷之看見畫櫃前麵的封條、題署一點也沒有變,隻是櫃子裏的畫沒有了,不住地說妙畫通神,變化而去,就像成仙一樣,沒有流露出一點疑惑的神色。
名落孫山
“名落孫山”指投考學校或參加其他考試,而沒有被錄取,以致榜上無名。
此典出自《過庭錄》:“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鄉人托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這句成語來自於宋朝時候一個幽默才子的詩句。當時有一個叫孫山的人,他非常聰明,又喜歡說笑話,當時的人就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做“滑稽才子”。一次,他和一個同鄉(吳人)的兒子一塊去參加舉人的考試,當發榜的時候,隻見孫山的名字列在榜上的最後,也就是說考了最後一名,但和他一塊去的那個同鄉的兒子,卻沒有考上。
孫山先回到家裏,同鄉便去問他的兒子有沒有考中。孫山沒有直接回答他,隻是順嘴說了兩句詩:“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封建時代的科舉製度規定:考中舉人第一名叫解元。他詩裏的“解名”兩字,乃是泛指考取舉人的名字。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舉人榜上最後的一個名字是孫山,同鄉兒子的名字還在孫山的後麵哩!所以他沒有考中。
謬種流傳
“謬種流傳”原指荒謬的種子一代一代傳下去,現多比喻錯誤的言論、見解、學風等傳播擴散。
此典出自《宋史·選舉誌二》:“所取之士既不精,數年之後,複俾之主文,是非顛倒逾(愈)甚,時謂之繆(通‘謬’)種流傳。”
在我國封建社會中,封建統治階級推行一種叫做科舉製度的教育考試製度。宋朝以後,科舉都必須用儒家經義,參加考試的人必須按規定的格式答題,不能隨意闡述自己的見解。因此,這種製度造成人們讀死書、死讀書、思想僵化、弄虛作假,產生了很多的弊端。《宋史》在記述當時這種製度的腐敗的情況時說:“考試錄取的人學業原本就不好,幾年之後,又讓我們去主持考試,是非就更加顛倒,當時把這種現象稱做‘謬種流傳’”。
磨穿鐵硯
“磨穿鐵硯”形容勤奮學習;也用以形容立誌堅定不移。
此典出自《新五代史·桑維翰傳》。
五代時,有一個人叫桑維翰,字國僑,身材矮小,而且臉長得很長,相貌醜陋又古怪。但他很有誌向,想進入朝廷擔任要職,所以苦讀勤學。
桑維翰第一次考進士時,主考官就十分討厭他的姓,因為“桑”與“喪”同音,認為不吉利。所以桑維翰沒有考中。有人便勸他沒必要非要再考進士了,可以想其他辦法去做官。桑維翰感慨萬分,一邊寫《日出扶桑賦》表示自己的誌向,一邊用鐵鑄造一隻硯台給人看,並說:“等我把這個硯台磨穿後,我再改變主意。”後來他終於考中了進士。
目無全牛
“目無全牛”比喻技術純熟到了得心應手的境地。
此典出自《莊子·養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嚐見全牛也。”
戰國時,有一個擅長宰牛的廚師,名叫庖丁。有一次,他為梁惠王宰牛時,顯露出非常高超的技術。
梁惠王非常讚賞他的熟練技術,問他說:“真是棒極了!你的技術如何能達到如此精湛的地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