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進每日求王教頭點撥十八般武藝,一一從頭指教。哪十八般武藝?矛錘弓駑銃,鞭簡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叉。……前後得半年之上,史進打這十八般武藝,從新學得十分精熟,多得王進盡心指教,點撥得件件都有奧妙。

舊時常用“十八般武藝,件件皆精”來形容武藝的全麵和高超。但究竟哪十八般武藝?說法卻並不完全一致。清朝褚人獲的《堅瓠集》則說:

明嘉靖間,邊廷多事,官司招募勇敢。山西李通,行教京師,應募為第一,其武藝,十八般皆能: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簡,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爬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

其實,所謂“十八般武藝”,隻能解釋為一切武藝的意思,至於其名稱是否一致,件數是否準確於十八,則不必追究。

十年讀書

十年讀書形容長期埋頭苦讀,鑽研學問。

此典出自《宋書·沈攸之傳》:“攸之晚好讀書,手不釋卷,《史》、《漢》多所諳憶,常歎曰:‘早知窮達有命,恨不十年讀書。’”

南北朝時期,宋朝有一個人叫沈攸之,字仲達,在前廢帝(劉子業)景和元年(公元465年)任豫章王劉子尚車騎中兵參軍,封為東興縣侯,食邑五百戶,不久又升遷為右軍將軍,增加食邑百戶。但是,這時宋朝已進入多事之秋,朝廷陷入骨肉相殘、君臣互相猜忌的混亂中。到宋明帝時,混亂更加厲害,除了宋明帝自己的兒子,其餘殘存的諸弟(宋文帝子)和諸侄(宋孝武帝子)差不多全被殺絕。被猜忌的文武大臣,有的被殺,有的帶城鎮投降魏國。公元472年,宋明帝去世,子蒼梧王繼位,這時內亂更愈演愈烈。公元479年,蕭道成滅掉宋朝,建立齊朝。

在這種混亂的政治背景下,沈攸之時而受信任,時而遭排擠;時而飛黃騰達,時而一落千丈;時而被稱作忠臣,時而又被叫做逆賊。於是,他對仕途完全絕望了。

沈攸之晚年喜好讀書,手不釋卷,《史記》、《漢書》中記載的史實,他都爛熟於心,他常常感歎地說:“早知貧窮和發達是上天安排的,為什麼不長期埋頭經典、認真鑽研學問呢?”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形容培養人才是百年大計,極為重要。

此典出自《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穀也;一樹十獲者,木也;一樹百獲者,人也。我苟種之,如神用之,舉事用之,唯王之門。

春秋時期,齊國有一個人叫管仲,名夷吾,字仲。他在齊桓公手下任相國,協助齊桓公富國強兵,統一天下,使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相傳他寫了《管子》一書,共二十四卷,八十六篇。”

《管子·權修》篇寫道:“希望當年有所收獲,就種穀物;希望十年有所收獲,就栽樹木;希望終身有所受益,就培養人才。因為播下種子,一年能夠收獲的是穀物;播下種子,十年能夠收獲的,是樹木;播下種子,百年才能收到效益的,是人才。如果我培養了人才,他就會像神靈一樣發揮作用,處理事情就像神明一般,這是君王稱霸天下的必由之路。”

十行俱下

“十行俱下”形容讀書十分聰敏。

此典出自《梁書·簡文帝紀》:“既長,器宇寬弘,未嚐見慍喜。方頰豐下,須發如畫,眄睞則目光燭人。讀書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經目必記;篇章辭賦,操筆立成。”

南朝時期,梁簡文帝蕭綱,是梁武帝蕭衍的第三個兒子。蕭衍死後,蕭綱被立為皇帝。蕭綱死後被追尊為簡文皇帝,史稱太宗。

蕭綱幼年聰明睿智,見識過人,六歲便會寫文章,父親蕭衍覺得詫異:這麼小的孩子怎麼能寫出文章來?他不相信這件事,於是就把兒子叫到麵前測試。結果,兒子蕭綱不僅寫出了文章,而且辭藻華麗。蕭衍感歎道:“我這個三兒子,真是我家的東阿王曹植啊。”蕭綱長大後,氣度恢弘,喜怒不形於色。須發黑漆、整齊,兩眼炯炯有神,左右顧盼的時候光彩照人。他讀書十分聰敏,凡是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等九個學術流派的著作和諸子百家的書籍,他都過目不忘,牢記在心;各類文章辭賦,揮筆即成。

食古不化

“食古不化”比喻對所學的知識理解得不深不透,不能把它變成自己的東西,亦作不能融會貫通。

此典出自《西軒客談》:“前輩說作詩文記事雖多,亦恐不化,餘意亦然。謂如人之善飲食者,肴蔌脯醢,酒茗果物,雖是食盡,須得其化,則清者為脂膏,人隻見肥美而已;若是不化,少閑吐出,物物俱在,為父亦然。”

《玉幾山房畫外綠》:可見定欲為古人而食古不化,畫虎不成、刻舟求劍之類也。

有一本叫《西軒客談》的書,裏麵闡述讀書和寫文章的問題時,用了一個很好的譬喻,說;“前輩們說,一般人作詩作文,所記的事情雖然很多,但未必都能理解。……譬如喜歡飲食的人,鮮肉呀鹹肉呀蔬菜呀,美酒呀名菜呀水果呀,雖然能大吃大喝,但也要能夠消化才行,把有營養的物質吸收進去,人才能變得脂潤健美。如果是吃了卻不能消化,沒過多久就全都吐了出來,肉蔬菜果物呀,仍是原樣不變,就相當於沒吃過這些東西。寫文章,也和飲食的這種情況一樣。”

食古,意即讀古書;不化,即是不消化,也就是不理解。食古不化,是說雖然多讀古書,但不能理解和使用。這是個很好的譬喻,讀書一定要能“化”(理解),“化”了之後才能變為自己的東西,根據自己的需要加以使用;否則,將讀過的東西原封不動地搬出來,自己既不會運用,別人也不會弄懂你的意思。正如後來有一本講繪畫的書《玉幾山房畫外綠》所說:作畫貴能自成風格,如果一定要照著古人的作品來畫而“食古不化”,結果便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食肉寢皮

“食肉寢皮”表示仇恨極深。

此典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一年》:“食其肉,而寢處其皮矣。”

晉國有個名叫州綽的人,此人聰敏、勇敢而又善戰。有一次,齊晉兩國在平陰打仗,州綽取得了勝利,並生擒了齊國勇士殖綽和郭最。後來,州綽的好友欒盈與晉國當權的範宣子產生了矛盾,欒盈被囚,州綽因此出奔齊國。

有一天早朝,齊莊公指著殖綽、郭最說:“他們是我的勇士啊!”州綽心中不服,便說:“大王認為他們是勇士,大家也都會承認的,不過在平陰一戰中,他們曾是我的手下敗將。”

不久,莊公打算晉封一批勇士,名單上有殖綽、郭最,但卻沒有州綽。為此,州綽憤怒地對莊公說:“齊晉之戰,我從平陰打到了齊國的都城,在都城的東門從容不迫地數點過東門的門板,難道我還不算勇敢嗎?”莊公解釋說:“你那時是替晉國打我們齊國啊!並且你到我們齊國的時間也不長啊!”州綽氣憤地說:“我在齊國雖是新仆,但殖綽、郭最被我生擒時,他們和禽獸差不多,我恨不得‘食其肉,而寢處其皮矣’(意思是:吃他們的肉,把他們的皮剝下來墊著睡覺),那算什麼英雄!”然而,齊莊公不管州綽如何惱怒,最終也沒有封他為勇士。

恃勝失備

這則典故說明權智可恃又不可恃。如果一任因循守舊,則適得其反。

此典出自《夢溪筆談》:“恃勝失備,反受其害。”

有一個人碰到一個強盜,他們格鬥起來。刀槍剛要交鋒,強盜把他提前含在嘴裏的一口水,突然噴到這個人臉上,這個人驀然一驚,強盜的刀尖已刺進了他的胸膛。

後來,有一個壯士又碰到了這個強盜。壯士事先已經知道強盜噴水的花招。那強盜果然故伎重演,水剛噴出口,壯士的長槍已經刺穿了他的脖頸。

就如同陳列過了的“紙紮”兒,天機已經泄漏,還想依賴這一套僥幸取勝的辦法,結果就會失去戒備,反而遭到它的禍害。

手不釋卷

卷:指書。手中的書不肯放下來,比喻抓緊時間勤學,或看書著了迷。

此典出自晉·陳壽《三國誌·吳書·呂蒙傳》汪引《江表傳》。

呂蒙是三國時東吳的一員大將。從小食不果腹,沒有念過幾天書。但從軍後,衝鋒陷陣,屢立戰功,可由於沒有文化,卻無法記錄成功的戰例。

有一天,吳主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是一員大將,掌權管事,更應該好好地讀一些書,增長自己的才幹。”

呂蒙一聽主公要他學習,便為難地推托說:“軍隊裏的事情又多又雜,都要我親自過問,恐怕擠不出時間來讀書啊!”

孫權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並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當專家,而隻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罷了。你很聰明,更應該讀些書。”

呂蒙問:“可我不知道應該去讀哪些書?”

孫權聽了,微笑著說:“你可以先讀些《孫子》、《六韜》等兵法書,然後再讀些《左傳》、《史記》等曆史書,這些書對於以後帶兵打仗很有好處。”

過了一會兒,孫權又說:“時間嘛,要自己去擠。從前漢光武帝在行軍作戰的緊張關頭,手裏還總是拿著一本書不肯放下來呢!你們年輕人更應該忙中偷閑多讀點書。”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堅持不懈。同時他還研究評論書中的一些觀點。這樣他的見解也越來越精辟,有時連當時那些學識淵博的人也自歎不如了。

呂蒙通過一段時間學習後,和魯肅共同成為吳國的重要將領。

書淫

“書淫”形容嗜書成癖、讀書入迷的人。

此典出自《晉書·皇甫謐傳》:“耽玩典籍,忘寢與食,時人謂之‘書淫’。”

皇甫謐(公元215~282年),字士安,幼名靜,晉代安定人。是東漢靈帝時的太尉皇甫嵩的曾孫。

皇甫謐二十多歲時,還不愛學習,整天到處閑逛,玩起來毫無節製,有的人認為他是白癡。有時得到了瓜果,便去孝敬叔母任氏。任氏說:“《孝經》說:‘即使用牛、羊、豬等三牲來奉養長輩,也算不上真正的孝順。’你今年已經二十多歲了,眼中沒有禮教,心中不入善道,沒有什麼使我感到安慰的。”接著,任氏歎息說:“以前,孟母三遷,造就了孟子的仁德,曾父殺豬,對曾子進行教化。難道我居不擇鄰,對子女的教育存在漏洞嗎?為什麼你如此拙笨遲鈍呢?修身養性,刻苦學習,歸根到底是你自己受益,和我又有什麼關係呢?”於是,任氏在皇甫謐麵前哭了起來。皇甫謐深受感動,從此他向同鄉人席坦學習,勤苦不怠。由於生活貧寒,他親自耕田種地,身邊帶著經書,邊幹農活邊學習,終於掌握了各種典籍和諸子百家的著作。他把著書當作自己的事業,自稱為“玄晏先生”。他著有《禮樂》、《聖真》等著作。後來,他得了風痹症,還是手不釋卷,勤奮讀書、寫作。

有人勸皇甫謐說,應當傳揚自己的名聲,廣交天下的朋友,以讓自己能夠做官。而皇甫謐認為,身居田野之中,也可以領略堯舜之道,何必出仕為官,追名逐利呢?為此,他寫了《玄守論》,答謝友人的關心,同時也闡明自己的誌向和觀點。

所以,皇甫謐不去當官。他沉醉於典籍之中,廢寢忘食地刻苦鑽研,當時人稱他為“書淫”。有的人勸他說,學習太用功了,會損傷精神,搞垮身體。而皇甫謐回答說:“早晨聽到了真理,即使晚上死了,我也會心滿意足的。何況人的壽命長短和氣數都掌握在蒼天手裏呢!”

水滴石穿

“水滴石穿”意指滴水可使石穿。比喻力量雖然細微,但積蓄長久之功,可以成就大事。

此典出自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一錢斬吏》:“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從前,有一個人叫張乖崖,任崇陽縣令。有一次,一個官吏從府庫中出來時,鬢旁頭巾裏藏著一枚錢。張乖崖發現後,就去盤問他,那個官吏承認錢是從府庫裏偷來的。於是張乖崖下令杖打他,那個官吏不服氣,勃然大怒說:“一枚錢有什麼了不起,卻要杖打我?隨便你打吧,反正你不敢殺我。”張乖崖拿起筆來,宣判說:“一天一枚錢,千天就是千枚錢。時間長了,繩子能鋸斷木頭,水能滴穿石頭。”然後,他親自拿起寶劍,走下堂來,殺死了那個官吏。事後申報台府,要求台府處罰自己。

歲不我與

“歲不我與”表示時光一去不返,時間不等人。

此典出自《論語·陽貨》:“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季氏幾代都執掌著魯國的政權。季氏有個家臣名叫陽貨,他掌握大權之後,就想利用孔子做他的助手,以穩定政局。為此,他要孔子去拜會他,但是孔子不願意去。於是他便想了一個方法,即趁孔子不在家的時候,送了個蒸熟的小豬去,這樣一來,孔子不得不去道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