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三月不知肉味

“三月不知肉味”形容專注於一物,而忘記他事;或用來形容音樂高妙,令人忘情。

此典出自《論語·述而》:“孔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相傳在我國古代,有歌頌虞舜的一種樂舞。這種樂舞不論從思想內容上還是藝術形式上來說,都受到了普遍的歡迎。春秋時期,孔子談到《韶》這種樂舞時,也是讚不絕口。

有一次,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樂,很長時間吃肉也覺不到肉的滋味,說:“想不到古人創作的音樂達到了如此迷人的地步。”

三紙無驢

“三紙無驢”指寫文章廢話連篇,不得要領。

此典出自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

從前有個讀書人,經史子集無所不讀,出口成章,有人也從中恭維他為“博士”,他就飄飄然起來,認為自己才學淵博,無人能及。

有一次,博士到集市上去買驢,付過錢後,他要賣驢人寫一份契約。賣驢人不識字,就請博士代寫。博士覺得炫耀自己的機會來了,便爽快地答應下來。

不一會兒,博士寫滿了整整一張紙,賣驢人以為契約寫好了,便連聲道謝:“太好了,真麻煩您,契約我收下了!”

誰知博士緊緊地按住那張紙不放,又拿出兩張紙來,一邊寫一邊說:“別急呀,我才寫了一張紙,還沒寫到你賣驢這件事呢!”

賣驢人聽了,隻好耐住性子等。過了好久,博士在三張紙上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字,這才放下筆來。他搖頭晃腦地念著自己寫的契約,念完了,洋洋自得地說:“怎麼樣呀?你大開眼界了吧!”

賣驢人聽了,輕蔑地說:“你寫了整整三張紙,怎麼全是廢話,連個‘驢’字都沒提到呀?其實,你隻要寫上某月某日,我賣了一頭驢子給你,收你多少錢,不就完了嗎?”

圍觀的眾人哄笑不已。博士羞愧難當,忙牽著毛驢,灰溜溜地走開了。

殺彘教子

“殺彘教子”比喻父母對子女一定要言出必行,以建立父母的信用。

此典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曾參是孔子許多弟子中最有名的幾個之一,他宣揚孔子學說,述《大學》,作《孝經》,在當時也是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由於他本身受過嚴格的教育,所以對下一代也非常重視。一次,曾參的妻子因為有點事要去市場,被他的孩子知道了,於是孩子也要跟他母親一起去。曾參的妻子不願帶孩子去,便騙她的孩子說:“你乖乖的在家吧!等我回來後把家裏的那頭豬殺給你吃。”孩子聽了這話,便乖乖地留在家裏。過了一會兒,曾參的妻子從市場回來了,一推開門,看見丈夫和孩子正在追捕那頭還沒有養肥的豬。他的妻子很生氣,就把孩子推開一邊,對她丈夫說:“我剛才的話不過是暫時騙騙孩子,你怎麼信以為真了呢?”曾參卻認真地說:“跟孩子開玩笑要看情況,不能隨便胡說;孩子覺得大人的話都是真的,所以他才聽父母的話;看了父母的舉動,先是模仿,再運用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現在你欺騙了他,其實就是教孩子下次學會欺騙你,這種教育方式是不對的。”他的妻子聽後啞口無言,就讓曾參把小豬殺了。

善自為謀

“善自為謀”形容善於為自己設想打算。

此典出自《左傳·桓公六年》:“君子曰:‘善自為謀。’又見《南史·王曇首傳》:高帝素善書,篤好不已,與僧虛賭書畢,謂曰:‘誰為第一?’對曰:‘臣書第一,陛下亦第一。’帝笑曰:‘卿可謂善自為謀。’”

南北朝南齊人王僧虔,因為寫得一手好隸書,出了名,緊接著,他對待工作和對待別人的態度,也出了名,他的友人替他概括出八個字:“戒益守滿,屈己自容”。拿現在的話來解釋,意思就是:“工作不能做得太巴結,讓人家先走一步吧!人家好壞,隻要對自己沒有影響,何必堅持自己意見。凡事得過且過,不要有過高的要求。有時,為了少找‘麻煩’,也不妨委屈一下。”如果再說得通俗些,王僧度便是一個“刀切豆腐兩麵光”的人物。正巧,當朝的皇帝齊太祖也特別愛好書法。一天,他高興起來,要在書法上和王僧虔比試比試。這位進退都為自己留一步的人,這次可不肯示弱了。他一筆一捺,非常用心,寫好以後,自己也很滿意。但是,當齊太祖要他作個評論,說說誰的字夠得上第一的時候,王僧虔愣住了。他顧前顧後,心想,把自己的評做第一吧?不行,當麵怎能說皇上差呢?惹惱了齊太祖,可不得了。故意推說皇上的字得第一吧?不行,如果以後被他發現了是欺騙他的,這也可不得了。思索了好半天,王僧虔才想出妥當的辦法,他模棱兩可地說:“我看,我寫的字可以得第一,但是,我看,皇上寫的也同樣得第一。”齊太祖聽了忍不住笑了起來。他說:“王僧虔,你真不愧是一個‘精明能幹’,專替自個兒盤算的人。”

傷仲永

“神童”方仲永的一生說明:如果不注重後天的學習,天賦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

此典出自《臨川先生文集》。

江西金溪縣有個老百姓叫做方仲永,祖祖輩輩都是農民。方仲永長到五歲,從來沒有看到過筆墨紙硯。有一天,他忽然哭著要筆墨紙硯。他父親感到奇怪,從鄰居家借了給他。拿到筆墨紙硯後,他立刻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定了題目。那首詩用奉養父母、團結宗族作為主題。詩寫出以後,一鄉的讀書人都傳閱了。從此以後,指定任何事物要他作詩,他都能馬上寫出,那文采、立意都有值得讚賞的地方。同縣的人都驚歎他的才能,逐漸把他父親當作賓客接待,有人還拿錢財接濟他。他父親把這種情況看作有利可圖,每天牽著仲永輪流拜見同縣的人,卻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方仲永的事已經很長時間了。明道年間,我跟隨父親回鄉,在舅父家見到了方仲永,當時他已經十二三歲了。叫他做,跟以前的名聲不能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家,再到舅父家去問方仲永的情況,大家說:“方仲永的才智已經完全消失,跟普通人沒什麼區別了。”

我認為:方仲永領悟知識的才智,是從先天獲得的。他從先天獲得的東西,比那些有才能的人要多得多。但最終還是成了一個普通人,那是他從後天獲得的東西不夠。像他這種人先天稟賦這麼好,由於忽視後天學習,尚且成了一個普通人;現在那些先天稟賦差,本來就是普通人的資質,而又不注重後天學習的人,又怎能夠趕得上一般人的才能呢?

身有至寶

“身有至寶”告誡人們,要廣開才路,特別要重視人才的使用。

此典出自《龍門子凝道記·先王樞》。

一個在西域做生意的胡人,拿著一件名叫瓓的寶玉前來出售。寶玉直徑隻有一寸,顏色像櫻桃一樣鮮紅,價值卻超過了數十萬。

龍門子問他:“它可以用來充饑嗎?”胡人回答說:“不能。”“它可以用來治病嗎?”“不能。”“能夠驅災免禍嗎?”“不能。”“能夠使人孝悌嗎?”“不能。”最後,龍門子說:“既然它一無是處,為什麼價值卻高達數十萬呢?”胡商說:“因為它藏於險峻的地方,非常難以得到。”

龍門子聽了大笑,拂袖而去,後來,他對弟子鄭淵說:“古人曾經講過,黃金雖然貴重,但如果吞到肚子裏,人就會死去,它的粉末進入眼裏,人就會變瞎。寶物對我們沒有什麼好處,既然是這樣,還要它們幹什麼呢?其實,人類自身就有無價之寶,它的價值絕不僅僅就值數十萬;而且水不能淹沒它,火不能燒毀它,風吹日曬也不能損傷它;用它可以使天下安寧,不用它也可以保重自身。這樣寶貴的東西居然不知勤奮探求,而專為尋找瓓一類的寶物去忙碌奔波,不是舍近求遠嗎?”

升堂入室

“升堂入室”比喻人的學習、技能等方麵造詣很高。

此典出自《論語·先進》:“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開堂買,未入室也。’”

子路名仲由,春秋時卞地人。他為人耿直,敢作敢為,常與他人爭鬥,平時喜歡戴一頂像雄雞一樣的帽子,衣服上佩戴著野豬樣式的標誌,以此顯出自己的勇敢。後來,子路拜孔子為師,不過他的年齡隻比孔子小九歲,有時,他還欺負孔子。不過孔子了解他的性格,也不和他計較。

一次,子路問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也崇尚勇武嗎?”孔子回答說:“仁義是最重要的。有道德的人崇尚勇武就會失去仁義,沒有道德的人崇尚勇武就會去搶劫別人的財物。”又有一次,孔子看見子路在自己家裏彈琴,就十分生氣地指責說:“你也太不講禮貌了,怎麼到我家裏來彈琴?”

因此,孔子的學生都蔑視子路。孔子發現學生們的這種情緒後,就解釋說:“其實,子路也有他的長處。如果他與衣著華貴坐著漂亮馬車的人在一起,雖然他衣衫襤褸,但他也不以此為恥辱;如果他治理一個中等國家,雖然他不講仁義道德,但卻可以管理好稅賦。他來我這裏學習,已經學到了很多東西,但還沒有真正學到一個讀書人應該學習的知識(“由也升堂,未入室了”)。”

後來,子路去衛國做了大夫,衛國發生內亂,子路覺得很慚愧,就上吊自殺了。

勝任愉快

“勝任愉快”指有能力擔當某項任務或工作,而且幹得很好。

此典出自《史記·酷吏列傳》:“當是之時,吏治若救火揚沸,非武健亞嚴酷,惡性勝其任而愉快乎!”

在封建社會中,統治階級和封建文人對於如何治理國家、管理百姓,以便維持其封建統治,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應該用嚴刑酷吏;一種認為應該用禮儀、德政。孔子就曾經說過:用行政命令來治理老百姓,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雖然暫時不會犯罪,但還不知道犯罪是可恥的;用德來治理老百姓,用禮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就會有羞恥之心,因而也就守規矩了。司馬遷非常讚同孔子的看法。他認為:法令是治國的工具,但並不是根除社會弊病的靈丹妙藥。漢以前,各種法律法令多如牛毛(秦就有“法密於凝脂”之說),但奸佞仍然層出不窮。當時的官吏隻能治標,無暇治本,然本弊不除,則其末難止,若不是嚴刑酷吏,甚至都不能擔起重任,令人滿意地去完成任務。西漢開國以後,曾經廢除前朝的嚴法,以仁政治國,雖然法令太寬,以致讓一些壞人漏網,然而百姓卻太平無事。由此看來,為政在於道德,而不在於嚴刑酷吏。

師文學琴

“師文學琴”比喻要使自己技藝上有精深的造詣,不但立誌要高,還須下決心刻苦努力。

此典出自《列子·湯問》。

師襄彈起琴來,鳥兒飛舞,魚兒跳躍,鄭師之聽到這事之後,就去跟從師襄學習彈琴。他按指調弦,三年奏不成樂章。師襄說:“你可以回家了。”

師文放下自己的琴,歎氣說:“我並不是弦不能調,樂章不可奏。我的心思不在弦上麵,所向往的不在樂調上。內心裏沒有深刻的感受,也就不能反應在樂器上,因而不敢放手去撥弄琴弦。請讓我再琢磨一段時間,看我以後的情況。”

沒過多久,師文再去見他的老師師襄。師襄說:“你的琴得怎麼樣了?”

師文回答說:“摸到門道了!請允許我試彈一彈。”

於是當奏曲調的時候,撥動商弦以奏出南呂之音,涼風忽然吹過來,草木結子成實。在奏秋天曲調的時候,撥動角弦以激發夾鍾之音,和風慢慢回蕩,草木榮華。當奏夏天曲調的時候,撥動羽弦以奏出黃鍾之音,霜雪交加,河流池塘猛然凍結,正在奏冬天曲調的時候,撥動徵弦以激發蕤賓之音,陽光炙熱,堅冰立即融解。樂章將要奏完的時候,讓宮音來總括商、角、羽、徵四弦,便有南風微微吹拂,祥雲浮現在天上,甘甜的膏露下降,酸泉從地下冒出來。

師襄興奮得撫摸著自己的心胸手舞足蹈起來,說:“你的琴彈得太精妙了!即便是師曠奏清角,鄒衍吹律管,也根本趕不上你。他們應當帶著琴拿著管跟在你的後麵當你的學生了。”

詩瓢

“詩瓢”比喻作詩的一片苦心。

此典出自宋代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五十:“(唐球)為詩拈稿為圓,納之大瓢中。”

唐朝有一個詩人,叫唐球。他住在蜀地,是一個不受禮教拘束的人。他寫好詩後,就將詩稿揉成紙團,裝進一隻大瓢裏。日積月累,大瓢裏便裝了許多篇詩稿。他臨死前,將瓢投入江中,說:“如果這些詩文不沉沒,那麼得到它的人就會了解我的一番苦心。”後來,這些詩篇果然被人得到了,認識他的人都說:“這是隱士唐球的詩瓢。”

十八般武藝

古時有十八種兵器,因此也有十八般武藝的稱謂。比喻對從事的行業件件精通。

此典出自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

《水滸傳》第二回《王教頭私走延安府,九紋龍大鬧史家村》,講述了王教頭教九紋龍史進學武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