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典出自《新唐書·鄭虔傳》:“虔善畫山水,好書,常苦無紙,於是慈恩寺貯柿葉數屋,遂往日取葉肆書,歲久殆遍。嚐自寫其詩並畫以獻,帝大署其尾曰:‘鄭虔三絕。’”

鄭虔,鄭州滎陽(今河南滎陽縣)人。唐玄宗天寶(公元742~756年)初年,任協律郎,掌管音樂,他利用當時的事例,寫了八十多篇文章,有人發現了他寫的書稿,就上書皇帝,告發鄭虔私自撰寫國史,鄭虔急忙燒掉了書稿,被貶謫十年。回到京師後,唐玄宗愛惜他的才能,把他安置在廣文館內,任為博士。

鄭虔喜歡畫山水畫,又愛好書法,由於沒有紙用,就在慈恩寺內貯存了好幾屋子柿子葉,每天取柿子葉當紙用,練習書法,天長日久,柿子葉幾乎用光了,鄭虔曾經把自己作的詩配上畫獻給唐玄宗,唐玄宗在詩畫的末尾的地方揮筆題上四個字:“鄭虔三絕”。

智過君子

這則典故說明每個行當裏都有熟手,即或做盜賊。

此典出自《雪濤諧史》:“賊是小人,智過君子。”

俗話說:“賊是小人,智慧卻超過君子。”

在我住的城市裏有一座水府廟,廟中有一口大鍾。巴陵人在河邊停船,想把這口鍾偷走去鑄造農具,就齊心協力把大鍾移放到地上,用土填滿了中空地方,然後猛力擊破擔走了。當地的居民竟然沒有聽到任何動靜。

又有一個賊,大白天溜進一戶人家裏,盜走了一塊磬,拿出大門時,突然主人從外麵歸來,那賊趕忙問主人說:“老爹,買磬嗎?”主人回答說:“我家裏有磬,不買!”於是賊就徑直拿走了。到了晚上,主人找不到磬了,這才明白了在大門口賣磬的人,就是那偷磬的賊呀!

又聽說有一個人背著一口鍋走路,放在地下,站在那裏小便。正好碰見一個賊走過身旁,賊便拿過那口鍋來,頂在自己頭上,也站在那裏小便。背鍋的人小便完了,到處找不到鍋了。一旁的賊便批評他說:“你自己不小心,像我這樣把鍋頂在頭上,正可以防止被人偷走;你把鍋放在地下,想不叫賊偷去,都不可能呀?”

以上三件事,都是盜賊臨時生計脫身,這就是所謂的“智過君子”呀。

腫膝難任

“腫膝難任”的這一典故告訴我們:即使是一匹良馬,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

此典出自《韓非子》:“夫踶馬也者,舉後而任前,腫膝不可任也,故後不舉。”

伯樂教兩個人相看有踢跌習慣的馬。

一天,他和這兩人一起前往越筒子的馬房去實際練習一下。

其中一人認出了一匹踢馬,另一人走到一匹馬的身後,接連拍了三次馬的臂部,馬都沒有踢一下。

辨認的人以為自己相錯了。

另一人卻說:“您並沒有相錯。這的確是一匹踢馬。隻是它現在前腿肩胛筋骨損傷,膝蓋腫脹。凡是踢馬,舉起後腿踢的時候,重心就都落在前腿上。而這匹馬,因為前膝腫痛,不能支撐全身的重量,所以後腿舉不起來,不能踢了。您很會辨認踢馬,但卻沒有看出來它前膝腫脹。”

朱衣點頭

“朱衣點頭”表示文章被考官看中入選。

此典出自明代陳耀文《天中記》卷三十八引《侯鯖錄》:“歐陽修知貢舉日,每遇考試卷,坐後常覺一朱衣人時複點頭,然後其文人格……始疑侍吏,及回顧之,一無所見。因語其事於同列,為之三歎。嚐有句雲:‘唯願朱衣一點頭。’”

宋代人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人。公元1030年,他考中進士,從那以後,他就在地方和中央輪流做官。他在要求改革弊政的同時,又準備改革文風,在北宋的文學革新運動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歐陽修做主考官時,每當科舉考試後閱讀考生的卷子時,他就會感覺到自己的坐位後邊站著一個穿紅衣服的人,時時點頭。凡是他點了頭的卷子,必定合格。開始時,歐陽修懷疑是侍吏在背後搗鬼,待他回頭看時,根本沒有人。他把這件怪事告訴了同僚們,大家不免為之再三感歎。所以,後來曾有人吟下這樣的詩句:“唯願朱衣一點頭。”

專心致誌

表示思想集中,一心一意。

此典出自戰國·孟軻《孟子·告子上》。

奕秋是我國古代有名的圍棋高手。他的棋構思巧妙,算路精確,在全國都找不到對手。

有很多人都想拜奕秋為師,向他學習棋藝。但奕秋認為圍棋是一門高智慧的藝術,一般人學不精,不願意招過多的學生。他從那些報名的人當中挑選了兩名最聰明的孩子,正式把他們招到門下。

奕秋對這兩個學生說:“從今天起,你們就跟著我學習圍棋。希望你們能夠認真學習,刻苦鑽研,力爭能超過我的水平。這樣,我也就感到欣慰了。”

開始的時候,這兩個學生都差不多,進步都非常快,奕秋見了,心中暗暗高興。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兩個學生的水平卻慢慢拉開了距離。

原來,其中一個學生在上課的時候總是一心一意集中精力聽奕秋講棋,而另一個學生坐在那兒,看起來雖然也在聽,思想卻開了小差,腦子裏總在想著其它亂七八糟的事情。有時候,他眼睛盯著棋盤,心裏卻在想:要是有隻天鵝飛過來,我就可以拿弓箭去把它射下來。天鵝肉不知道是什麼滋味,吃起來一定非常香……

他就這樣胡思亂想著,老師講了些什麼他根本就不知道。日子一長,他的成績自然就下降了。奕秋讓他同那個認真聽講的同學一起下棋訓練,他根本就不是對手,隻下了幾十步,就輸得一塌糊塗。

奕秋看他學習不專心,說了幾次也不起作用,就不想再費口舌了,於是就讓他回家去了。結果,他什麼也沒有學到,而他的那位同學後來則成為一名圍棋高手,被人們稱為“奕秋第二”。

捉刀代筆

“捉刀代筆”指替人代寫文章。

此典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東漢末年,曹操挾持漢獻帝,把持朝政。有一次,曹操要接見匈奴的使者,但他覺得自己相貌醜陋,不能夠在匈奴使者麵前顯示威武,就讓崔季珪代替他去接見匈奴使者。這個崔季珪長得眉清目秀,一表人才,《三國誌·魏誌》說他“聲姿高暢,眉目疏朗,須有四尺,甚有威重。”

到了接見這一天,崔季珪穿戴起曹操的衣帽,而曹操自己卻握刀站在崔季珪的旁邊。接見以後,曹操派人去問這個使者:“您覺得魏王(曹操)這個人怎麼樣啊?”匈奴使者回答說:“魏王的威望很高,不過在座位旁邊握刀的人,才是英雄啊!”曹操聽了以後,就派人殺掉了那個使者。

自出機杼

這個故事旨在說明,一切事貴在獨創,做事看問題要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此典出自《叔苴子·外編卷二》:“昔王丹吊友人之喪。有大俠陳遵者,亦與吊焉;賻助甚盛,意有德色。丹徐以一縑置幾而言曰:‘此丹自出機杼也。’遵大慚而退。”

今學士之文,其能為王丹之縑者幾何哉?

這段話意思是說:

從前,王丹去悼念友人。大俠陳遵也參加悼念;陳遵資助的東西很多,因而流露出驕傲得意的神色。王丹慢慢地把一匹細絹放在幾上,向友人的靈位拜著說:“這是我親手從織布機上織出來的。”陳遵覺得自己的禮物沒有一件是自己做出來的,就羞愧地退走了。

現在學士們的文章,能像王丹自織的細絹一樣的又有多少呢?

左右開弓

“左右開弓”原來是指雙手都能射箭,後也比喻雙手輪流做同一動作或幾方麵都在進行。

此典出自《元曲選·白仁甫〈梧桐雨·楔子〉》:“臣左右開弓,一十八般武藝,無有不會。”

唐代時,有一個節度使叫安祿山,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南)胡人,本姓康,字軋犖山,因為他的母親嫁給了突厥人安延偃,故改姓安,更名祿山。安祿山懂六種少數民族的語言,驍勇善戰,被幽州節度使張守珪養以為子。

唐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張守珪派安祿山帶領六萬名士兵攻打契丹,結果打了敗仗,被押送到京城長安,請唐玄宗處置。唐玄宗見安祿山膀大腰圓,問:“你的武藝怎麼樣?”安祿山回答說:“我射箭能左右開弓,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我還懂六種少數民族語言”。玄宗聽了很高興,開玩笑地說:“你的肚子這麼大,裏麵裝的是什麼東西呀?”安祿山說:“沒有別的東西,隻有一片赤誠之心!”唐玄宗聽了愈加高興了,不但沒有追究他戰敗的責任,而且還增加了對他的寵信。後來,安祿山兼任平盧、範陽、河東三節度使,有眾十五萬。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祿山在範陽起兵叛亂,南下攻陷洛陽。次年稱雄武皇帝,國號燕,年號聖武,但僅僅過了一年,就被他的兒子安慶緒殺了。

《左傳》癖

“《左傳》癖”的意思是,特別喜好《左傳》,成為一種習慣的嗜好。人們用它指喜歡鑽研古書的愛好。

此典出自《晉書·杜預傳》:“時王濟解相馬,又甚愛之,而和嶠頗聚斂,預常稱‘濟有馬癖,嶠有錢癖’。武帝聞之,謂預曰:‘卿有何癖?’對曰:‘臣有《左傳》癖。’”

晉代杜預(公元220~284年)文武兼備,才華橫溢。既是將軍,又是學者。平時,杜預不喜歡騎馬,射箭也不穿鎧甲。但是,隻要擔任重大軍務,卻身居將帥高位。杜預在結交朋友和待人接物方麵,對人既謙恭又有禮貌。回答人家的問話時,總是盡力闡述自己的觀點;開導別人時,從不感到厭倦。真是做事勤快,說話謹慎。他立下平定東吳的功勞之後,由於從容安逸,悠閑無事,於是便專心琢磨經典,著《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又參考諸家所著記述宗族係統的書籍,寫了闡釋《左傳》的著作《春秋釋例》。又寫了《盟會圖》、《春秋長曆》,形成了一套體係完備的獨家學說,直到老年才完成。當時,大臣王濟擅長相馬,又特別愛馬,大臣和嶠貪得無厭,喜歡聚斂錢財。杜預常說“王濟有馬癖,和嶠有錢癖”。晉武帝聽說後,問杜預道:“你有什麼癖?”杜預回答說:“我有《左傳》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