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讀書

“映月讀書”形容勤奮讀書、苦苦求知。

此典出自《南史·孝義傳》:“江泌,字士清,……少貧,晝日斫屟為業。夜讀書,隨月光,光斜則握卷升屋,睡極墮地則更登。”

南朝齊江泌,年少時家境貧寒。白天,他要幫助家搞些手工業來維持生活。晚上,人們休息了,他卻抓緊時間來學習。屋子裏沒燈光,他就把書本拿到屋子外麵,利用月光繼續學習。月光總要移動的,慢慢地西斜了,江泌就搬梯子來,擱在牆腳下,站在梯子上念書;隨著月亮下墜,他也一級一級升高,一直爬到屋頂。有時,他白天疲勞過度,晚上精神支持不住,念著念著書,人漸漸地迷糊起來,一下子,人從梯子上摔下來,江泌摔痛了,也摔醒了,神誌頓時振作起來。於是,他拾起地上的書本,好像沒這回事似的,身上的泥土也不揮掉,又連忙爬上了梯子,繼續一句一句地讀下去。

遊刃有餘

“遊刃有餘”比喻技巧熟練高超,做事輕而易舉。

此典出自《莊子·養生主》:“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人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

《莊子·養生主》說:文惠君有一個廚子叫庖丁,他替文惠君殺牛的時候,隻用手一觸,用肩一倚,用足一踏,用膝一靠,就能聽到皮和骨頭脫離的聲音,他用起刀來,都是恰到好處。文惠君感歎道:“咦,真妙呀!你的技術怎麼如此熟練高明呢?”庖丁把刀放下來,對文惠君說道:“我之所以有這麼好的技術,是因為知道了用刀的道理,運用到技術方麵去。我剛學殺牛的時候,眼中所見的是一整頭牛,三年之後,看到的就不再是一整頭牛。現在,隻要憑我的感覺,依著這精神的運用,就能夠知道牛身骨骼的組織,輕而易舉的支解開來,不必再用眼去看牛,這是因為熟能生巧,運用起來,都能砍到緊要的地方。好的廚師,一年換一把刀,因為他是用刀去硬割;差一點的廚師,一月換一把刀,因為他用刀去硬砍,我現在所用的刀,已經十幾年了,所殺的牛也有數千隻,然而我這把刀看起來還和新的差不多,和剛剛新磨出來的一樣。牛的骨骼之間是有節的,節當中有空隙的地方,而刀刃並不厚,用不厚的刀刃剖向有空隙的地方,當然就會覺得這個空隙很大,刀刃在裏麵轉動,還綽綽有餘呢!”

右軍書扇

“右軍書扇”形容書法精妙、奇絕。

此典出自《晉書·王羲之傳》。

晉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公元321~379年,字逸少)曾任右軍將軍的官職,所以人們又常稱他為“王右軍”。

有一次,王羲之來到一個門生家裏,看見榧(fěi)木案幾光滑明淨,非常興奮,就在案幾上麵寫起字來,一半真書(即正楷),一半草書。後來,這些字被門生的父親誤刮掉了,那個門生非常震驚,懊悔了好幾天。又有一次,王羲之在蕺(jí)山(山名,在今浙江紹興縣東北)見到一個老婦人拿著六角竹扇在叫賣。王羲之為她題扇,每把扇子上各寫五個字。開始時,老婦人的臉上顯出不悅的神情。王羲之對老婦人說:“你就說是王右軍題寫的,每把可賣一百個錢。”老婦人就照著他的話去做,結果人們都爭著買她的扇子。過了幾天,老婦人又拿扇子來,請王羲之題寫,王羲之笑了,沒有答話。王羲之的書法被世人所器重竟然達到了這種地步。

運斤成風

“運斤成風”這一典故通常用來形容技藝高超,才能卓越。

此典出自《莊子·徐無鬼》:“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

有一次,莊子送葬,路經老朋友惠施的墓地。莊子回頭對隨從說:“楚國的國都郢城裏有個人,在粉刷牆壁時鼻尖上不小心沾了一點蒼蠅翅膀大小的白粉,他就請一位有名的工匠幫他把白粉削去。隻見那個工匠掄起斧子,呼呼生風,應聲削去,白粉被削得一幹二淨,而鼻子完好無損,郢城的那個人站在那裏,麵不改色。宋元君聽到這個消息,就把工匠叫來,對他說:‘請給我表演一下。’工匠說:‘我很願意表演給您看。遺憾的是,能與我配合的那個夥伴早就死了。’自從惠子死後,我也沒有夥伴了,沒有可與談話的人了。”

載酒問字

“載酒問字”比喻勤學好問。或用來比喻從師受業。

此典出自《漢書·揚雄傳》。

漢代,有一個人叫揚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字子雲,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他是著名的學者和文學家。揚雄在青年時期學習很刻苦,博覽群書,知識豐富。他不善言談,善於思考問題,清靜寡欲,不追求富貴,不貪圖虛名。一生喜愛文學,尤其偏愛辭賦。他雖家境貧寒,但卻全心寫作,著述很多。晚年在新莽朝當了一個大中大夫。

揚雄曾經因病辭了官,後來又被任為大夫。由於他的家境貧窮,又喜歡喝酒,所以很少有人去拜訪他。因而每有愛好學問的人都是帶著酒菜向他討教,巨鹿的侯芭經常和揚雄住在一起,學習他著的《太玄經》、《法言》等哲學著作。

《法言》是模仿《論語》寫的,《太玄經》是模仿《易經》寫的,比較難懂。大學問家劉歆看過這兩部書後,對揚雄說:“何必白白辛苦一場呢!如今那些享有高官厚祿的學者,尚且弄不懂《易經》,何況你的《太玄經》是模仿《易經》寫的。能有什麼價值呢?可能後人要用它蓋醬缸了。”對劉歆這番冷嘲熱諷的話,揚雄笑而不答。公元18年(天鳳五年),揚雄病逝,享年71歲。巨鹿人侯芭為他修了墳,並且守喪三年。

造父習禦

“造父習禦”說明學習各樣技術,必須嚴格訓練基本功。

此典出自《列子·湯問》。

造父的老師名叫泰豆氏。造父剛開始跟從他學駕車時,謹計禮節特別廉卑,但泰豆三年不給他傳授技術。造父越來越恭謹,於是泰豆便告訴他說:“古詩說過:‘製造好的弓匠人的子弟學其技藝時,一定要先學習做箕;擅長冶金者的子弟學其技藝時,一定要先學習做裘。’你先跟著我學快步走路。走得像我那樣,然後才可以手拿六根馬韁繩,駕馭六匹馬的車。”

造父說:“我全都聽您的。”

泰豆便豎起一根根木樁子作道路,大小僅夠腳踩住;按照腳步的間隔安放在路上,踩在上麵行走。快步來回跑,都不會跌落下來。造父學習它,三天就掌握了全部要領。

泰豆感歎地說道:“你真是很聰明啊!掌握得這樣快啊!其實駕車這件事也是這樣的。前時你走路,得之於腳,應之於心。推廣到駕車,步法協調由轡銜約束,速度快慢用嘞口調度;禦車的度數,掌握在心中,控製在手上。內得於心,而外合於馬的脾性,因之能做到進退全乎繩墨,旋轉舞蹈彎合於規矩,跑到遠方而還有餘力。真正掌握駕車的技術,應當是:馬嘞控製是順應著韁繩,韁繩掌握得好,是服從手的控製;手的熟練動作,是服從心的指揮。那就可以不用眼看,不用馬鞭驅趕;理得心安,體熱端正,六根韁繩不亂,二十四隻馬蹄跨出去不會有差錯;旋轉進退,全都合乎節度的。這樣,車道的大小能容納車輪就足夠了。道路寬窄能容納馬蹄也就可以了;不會覺得山保的危險,原野的平坦,它們都是一樣的。我的技術全都傳授給你了,你記住它吧!”

擇善而從

“擇善而從”指發現別人的優點,並學習這些優點。

此典出自《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敗之。又見《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擇善而從之曰比。”

春秋時,晉國的韓宣子於公元前514年秋天去世,魏獻子執政。他把被滅掉的祁氏的領地劃分為七個縣,把羊舌氏的領地劃分為三個縣。曾經給王室出過力的賈辛等人,非嫡長子中不失職、能夠保守家業的魏戊等人以及其他一些有才能的人共十人,分別被任命為這些縣的大夫。

有一次,魏獻子問一位大夫:“我把一個縣給了魏戊,別人會覺得我偏袒嗎?”大夫回答說:“不會的,戊的為人,遠不忘國君,近不逼同事,處在有利的地位上想到道義,處在貧困之中想到保持操守,有兢兢業業之心而沒有過度的行為,即使給了他一個縣,也是沒什麼的。以前武王戰勝商朝,廣有天下,他的兄弟領有封國的十五人,姬姓領有封國的四十人。這些都是舉拔的親屬。舉拔就是擇善而從。因此,親密、疏遠都是一樣的。”

詹何釣魚

“詹何釣魚”比喻應順應自然之勢,因而能夠“以弱製強”,“以輕致重”。

此典出自《列子·湯問》:“詹何以獨繭絲為綸,芒針為鉤,荊筱為竿,剖粒為餌,引盈車之魚於百仞之淵、汩流之中,綸不絕,鉤不伸,竿不撓。”

詹何用單股繭絲做的釣魚線,用尖細的針做成的釣魚鉤,用楚地產的細竹子做的釣魚竿,用米粒做魚餌,從深不見底的深淵、急流中間,把可以裝滿一輛車子的大魚釣出來,但是,釣魚線不會被拉斷,釣鉤不會被拉直,魚竿也不會被拉彎。

楚國的國王聽到這件事之後,覺得很奇怪,就派人把詹何找來詢問其原因。詹何說:“我聽先大夫講過,蒲且子射箭,用弱弓細繳,借助風力發射出去,一箭射中高飛在青雲之際的兩隻鶬鶊,這是由於用心專,手上用力均勻。我根據他射鳥的做法,學釣魚,學五年才徹底領悟了他的一套道理。當我在河邊手拿著釣竿釣魚時,心裏根本不考慮其他的事情,隻想著釣魚;把釣魚線投出去,讓魚鉤沉入水中,手上使出的力氣絕不會忽輕忽重,外物不能幹擾。魚看見我的釣餌,就像沉下的微塵和漂浮的聚沫,毫不猶豫地就吞下去了。因而我能用弱小的東西製服強大的東西,用輕的東西獲取重的東西。”

鄭虔三絕

“鄭虔三絕”稱讚人擅長詩詞、書法、繪畫,或泛稱具有書畫等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