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一之謂甚
“一之謂甚”表示錯一次已經過分了,還能再犯第二次嗎?常被用來勸人不要重犯錯誤。
此典出自《左傳·僖公五年》:“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謂甚,其可再乎!”
僖公二年,晉獻公曾向虞國借路去攻打虢國。虞國大夫宮之奇向虞公建議,不能讓晉國借路去打鄰國,但虞公沒有聽從他的勸告,結果虢國的都城下陽被攻占。僖公五年,晉侯又向虞國借路去打虢國,宮之奇又勸虞公不能再借路了。可是虞公依然不聽他的勸告。宮之奇說:“虢國是我國的屏障,虢國滅亡了,我們虞國也將隨之滅亡。不能讓晉軍進來,外寇是難於對付的。我們已經上過一次當了,哪能再上當呢!”
虞公認為晉與虞有著氏族關係,如果他滅了虞國,神靈是不會保佑的,所以虞公沒有采納宮之奇的建議。後來晉國消滅了虢國後,回師時就把虞國滅掉了。
一知半解
“一知半解”表示對問題了解得不深不透,所知不多。
此典出自清代禦選《唐宋詩醇》卷三十二:“洵乎獨立千古,非一代一人之詩也;而陳師道顧謂其初學劉禹錫,晚學李太白,毋乃一知半解。”
宋朝詩人陳師道讚揚蘇東坡的詩,初學劉禹錫,後學李太白。到了清朝乾隆十五年禦定的《詩醇》中卻不認同這種說法。在《詩醇》中評論蘇軾的詩時寫到:“洵乎獨立千古,非一代一人之詩也;而陳師道顧謂其初學劉禹錫,晚學李太白,毋乃一知半解。”意思是說:相信宋代大詩人蘇軾的詩是獨立千古,不能把它當作一個時代一個人的詩來看,而宋代詩人陳師道認為蘇軾的詩起初學劉禹錫,晚期學李太白,這是對蘇軾的詩了解不充分的說法。
一字千金
“一字千金”形容一篇文章的價值很高,或者稱讚一篇文章在修辭上特別出色,字字珠璣,不可多得。
此典出自《史記·呂不韋傳》:“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餘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布鹹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戰國末期,秦國有一個大商人,名叫呂不韋,他在趙國做生意時,曾資助過秦莊襄王(名子楚,當時在趙國做質子)又把他的妾趙姬送給子楚為妻,等到子楚繼承王位後,便被封為文信侯,官居相國。莊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生)繼承王位,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行政大權全操在呂不韋和趙姬的手中。當時養士之風非常盛行,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便都養有門客數千人,呂不韋也養了三千門客,作為他的智囊,想方設法來鞏固他的地位。這些門客,三教九流的人,應有盡有,他們把各人的見解和心得都寫下來。最後彙集起來,成了一部二十餘萬言的巨著,題名《呂氏春秋》。呂不韋就把這部書作為秦國統一天下的經典。當時呂氏把這書在秦國首都鹹陽公布,懸了賞格,說如果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字或減一字,就賞賜千金(合黃金一斤)。
一字之師
“一字之師”指稱詩文的改正者。詩文經旁人更改一字就更加完美,故稱修改者為“一字之師”。
此典出自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人以穀為一字師。”
唐朝時期,有一個和尚名叫齊己,他非常喜歡寫詩。他寫詩的態度也十分嚴謹,詩寫成後,還要仔細琢磨、反複推敲,並虛心向別人請教。有一次,他寫了一首五言詩,題名為《早梅》,為了使自己的詩句準確、生動,就去向他的朋友鄭穀請教。鄭穀把詩中的“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這兩句反複看了幾遍之後說:“‘數枝’不足以點明‘早’的意思,不如改為‘一枝’。”齊己聽了非常佩服,深深地向鄭穀表示謝意。於是“人以穀為一字師。”
倚馬可待
“倚馬可待”表示文思敏捷,下筆成章。
此典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喚袁倚馬前令作,手不輟筆,俄得七紙,殊可觀。”
晉朝有個名叫袁虎的人,少年時家境清貧,但學習卻非常刻苦,從不懈怠。為了維持生活,袁虎常去幫人運貨。一次,他幫人把船拉到牛渚,夜舶江邊,眼見風清月朗,不禁感慨萬分。他情之所致,興之所發,於是吟成五言詠史詩一首,聞者皆奇。當時,西安豫州刺史謝尚正在牛諸江邊,聽說袁虎詩出不凡,遂同舟共論詩文。謝尚深愛袁虎之才,便推舉他做了個參軍。後來袁虎又到桓宣武府做記室,桓宣武對袁虎的文筆也十分欣賞。有一次,桓宣武出征,袁虎跟從。一天桓宣武令袁虎擬個公文,袁虎奉命後就倚在馬旁,一會兒工夫就寫滿了七張紙。這篇公文內容充實,條理清楚,文字暢達。
義方之教
“義方之教”說明父母教育子女,應該采限適當的方法,既不能太嚴,也不能太溺愛;過與不及都不能教好孩子。
此典出自《左傳·隱公三年》:“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於邪,驕奢淫逸,所自邪也。”
春秋時,衛國君王衛莊公的次子州籲是莊公的寵妾所生,因為自幼深受寵愛,所以不愛讀書,刁蠻專橫,而莊公對州籲的行為也是聽之任之。衛大夫石碏向莊公勸說道:“我聽說一個人愛他自己的兒子,就應該用正當的方法去教育他,避免他走上邪路。像公子州籲那種驕傲、矜誇、嗜欲過度和任性放恣的行為,很容易走上邪路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認為是主上你的過分寵愛所造成的。……一個人能夠寵愛而不驕傲,或者雖然有點矜驕而自己能夠控製住,雖然心有怨恨而能自己持重的人太少了。……做父母的要愛他的兒女、做兒女的要孝順父母、做兄長的要愛護弟弟、做弟弟的該對哥哥尊敬……”莊公沒有聽從石碏的勸告,結果,後來真的發生了州籲殺死哥哥自立為國君的邪惡事情。
羿射不中
“羿射不中”的這個典故告訴人們,沒有正確的指導思想,縱然有高超的技藝,也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此典出自《苻子》:“夏王使羿射於方尺之皮,徑寸之的。乃命羿曰:‘子射之。中,則賞子以萬金之費;不中,則削子以千邑之地。’羿容無定色,氣戰於胸中,乃援弓而射之,不中。更射之,又不中。夏王謂付彌仁曰:‘斯羿也,發無不中,而與之賞罰,則不中的者,何也?’付彌仁曰:‘若羿也,喜懼為之災,萬金為之患矣。人能遺其喜懼,去其萬金,則天下之人皆不愧於羿矣。’”
夏王指著一塊一尺見方、靶心一寸的獸皮箭靶對神箭手後羿說:“請射吧!如果射中了,我就賞您萬金;如果射不中,就削掉您千戶的封邑。”
後羿聽了夏王的話,臉色變化不定,神情非常緊張,呼吸急促難平。慌亂之中,挽弓射去,第一箭沒有射中,緊接著第二箭也沒有射中。
夏王問付彌仁:“這個後羿一向都是箭無虛發,而今天和他約了一個賞罰條件就射不中了。這是為什麼呢?”付彌仁回答道:“後羿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那是因為情緒波動影響了他的射技,萬金厚賞造成了他的失誤。人們如果能夠不計較得失,把賞罰置之度外,那麼誰都可以成為無愧於後羿的神箭手了。”
尹儒學禦
“尹儒學禦”比喻功到自然成。無論學習什麼東西,有了老師的指導,自己還要有決心,經過長期的、刻苦的鍛煉和摸索之後,必然會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
此典出自《呂氏春秋·不苟論·博誌》。
尹儒學習駕車的技術,學了三年還沒有掌握駕車的技能,因而他感到非常痛苦。有一天晚上,他忽然夢見老師給他傳授秋駕的技能。第二天他去拜見老師時,老師看了他一眼,對他說:“我並不是舍不得傳授我的技術,我是覺得時機還不成熟,你接受不了。今天我將要把秋駕的技能教給你。”
尹儒後退幾步,朝北向老師行禮說:“昨晚上我夢見接受了您的教導。”他先給老師講了他昨晚做的夢。他所夢見的原來就是秋駕。
營門射戟
“營門射戟”形容射技精絕,武藝高強。
此典出自《後漢書·呂布傳》。
呂布,字奉先,東漢九原人。他善於騎射,驍勇善戰。當初,他追隨刺史丁原,任主簿。後來,他殺死丁原,投告董卓,任騎都尉,又升為中郎將,封都亭侯。後來又與司徒王允合謀殺死董卓,封溫侯。呂布被董卓的餘黨打敗,就去投告袁術,後又改投袁紹。陳留太寧張邈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就任命呂布當了兗州牧。當時,曹操雄心勃勃,東征西討,在巨野打敗了呂布。於是呂布又去投靠劉備。後來他打敗劉備,自稱徐州牧,讓劉備屯駐小沛。
袁術派將領紀靈率領三萬步兵和騎兵攻打劉備,劉備向呂布求援。將領們對呂布說:“將軍一直都想除掉劉備,現在可借袁術之手殺死劉備,不要去救他。”呂布說:“你們說的不對。如果袁術打敗劉備,其割據的範圍就會擴大,北同泰山相連接,這樣一來,我們就處在袁術的包圍之中了,我是迫於無奈才救劉備的。”於是,呂布率領一千多名士兵,匆忙去救援劉備。紀靈聽說呂布來了,下令停止進軍。呂布屯兵在沛城外,派人去叫劉備,並請紀靈等人一起飲宴。呂布對紀靈說:“玄德(劉備字玄德)與我情同手足,被你們所困擾,因此我來解救他。我呂布不喜歡和你們打,謹勸你們和解吧。”於是,呂布讓手下的軍士在營門立一杆戟,他彎弓搭箭,對眾人說:“你們看清了,我要射戟上的小支,如果射中了,那麼你們都解兵回去,不可再打;如果射不中,那麼你們就留下來決戰吧。”說完,他“嗖”地一聲發出一箭,正中戟上的小支。紀靈等人大驚失色,連稱“呂將軍神威,不可企及”。第二天,眾人再次聚會暢飲,然後各自收兵罷戰。
蠅頭細書
“蠅頭細書”的意思是,用似蠅頭般的小字寫成的書;也可用它形容抄寫工整、書法認真。
此典出自《南史·蕭鈞傳》:“鈞常手自細書寫《五經》,部為一卷,置於巾箱中,以備遺忘。侍讀賀玠問曰:‘殿下家自有墳素,複何須蠅頭細書,別藏巾箱中?’答曰:‘巾箱中有《五經》,於檢閱既易,且一更手寫,則永不忘。’”
蕭鈞,是南朝齊高帝蕭道成第十一子,字宣禮,曆任秘書監、撫軍將軍,後來繼任衡陽元王。蕭鈞好學善文,經常親手用小字抄寫《五經》,每部經書為一卷,放在巾箱中,以免忘記了。侍讀官賀玠問他說:“殿下家裏自有典籍,又何必用蠅頭小字抄寫,再藏在小箱篋中呢?”蕭鈞回答說:“小箱篋中有《詩》、《書》、《易》、《禮》、《春秋》等五部儒家經典,查閱起來很方便,況且親自抄寫後,就會永久不忘。”其他各王聽說後,也都爭相效仿,抄製巾箱《五經》,巾箱本《五經》就是從這時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