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吾道東矣
“吾道東矣”是說自己的學術見解東傳。一般指師生學業相傳。
此典出自《後漢書·鄭玄傳》:“融門徒四百餘人,升堂進者五十餘生。融素驕貴,玄在門下,三年不得見,乃使高業弟子傳授於玄。玄日夜尋誦,示嚐怠倦。會融集諸生考論圖緯,聞玄善算,乃召見於樓上,玄因從質諸疑義,問畢辭歸。融喟然謂門人曰:‘鄭生今去,吾道東矣。’”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鄭玄(公元127~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他曾入太學學習《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曆》和《九章算術》,博學多才。又跟隨張恭祖學習《禮記》、《左傳》、《古文尚書》等。
當時,馬融的門下有四百多名學生,其中學有所成的有五十多人。馬融平時驕貴自矜,鄭玄投在馬融門下三年了卻還沒有見過他的麵。馬融叫優秀的學生向鄭玄傳授學業。鄭玄日夜鑽研、誦讀,不敢有絲毫的疏忽和倦怠。當時,社會上流行一種附會經義以占驗術數為主要內容的書,如《河圖》、六經諸緯和《孝經緯》等。一次,馬融召集門生考證和研究這些書,他聽說鄭玄對算學很有研究,就在樓上召見鄭玄。鄭玄一一回答了一些疑難問題,談完以後,鄭玄辭別馬融,回到了家鄉。馬融感慨地對學生說:“鄭生今天走了,我的學問也傳到東方了。”
五不足恃
這個故事說明:人貴自立。
此典出自《魏文侯書》:“魏文侯問孤卷子曰:‘父賢足恃乎?’對曰:‘不足。’‘子賢足恃乎?’對曰:‘不足。’‘兄賢足恃乎?’對曰:‘不足。’‘弟賢足恃乎?’對曰:‘不足。’‘臣賢足恃乎?’對曰:‘不足。’文侯勃然作色而怒曰:‘寡人問此五者於子,一一以為不足,何也?’對曰:‘父賢不過堯,而丹朱放;子賢不過舜,而瞽瞍頑;兄賢不過舜,而象傲;弟賢不過周公,而管叔誅;臣賢不過湯、武,而桀、紂伐。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從身始。人何可恃乎?’”
這段話意思是說:
魏文侯問孤卷子說:“是不是父親有德有才,就可以依賴呢?”孤卷子回答說:“不能。”又問:“兒子有德有才可以依賴嗎?”孤卷子回答說:“不能。”又問:“哥哥有德有才可以依賴嗎?”回答說:“不能。”又問:“弟弟有德有才可以依賴嗎?”回答說:“不能。”又問:“臣下有德有才可以依賴嗎?”孤卷子還是回答說:“不能。”魏文侯聽了,頓時變了臉色,憤怒地質問道:“我向您問了五種情況,您竟然都說不能依賴,為什麼呢?”孤卷子回答說:“父親有德有才,沒有超過堯的,可是丹朱卻被流放了;兒子有德有才,沒有超過舜的,可是瞽瞍卻很愚頑;哥哥有德有才,也沒有超過舜的,可是象卻很傲慢;弟弟有德有才,沒有超過周公的,可是管叔卻被處以死刑;臣下有德有才,沒有超過商湯王、周武王的,可是夏桀王、商紂王卻受到了討伐。由此可知,寄希望於別人的人,是永遠不會達到自己的目的,依賴別人的人也是不會長久。您要治理好國家,還是從您自身做起吧!又怎麼能依賴別人呢?”
五行俱下
“五行俱下”形容讀書特別神速敏捷。
此典出自《後漢書·應奉傳》:“奉少聰明,自為童兒及長,凡所經履,莫不暗記。讀書五行並下。為郡決曹史,行部四十二縣,錄囚徒數百千人。及還,太守備問之,奉口說罪係姓名,坐狀輕重,無所遺脫,時人奇之。”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應奉,字世叔,汝南南頓人。他從小就很聰明,他從孩提時代起直到長大成人,所經曆的任何事情,他都記得一清二楚。讀書時五行並讀,神速而敏捷。他在郡裏當治獄官時,到所屬的四十二個縣巡視,考核囚徒數百、上千人。回郡以後,太守詳細問起時,他都逐一說出罪犯的姓名,以及每人所犯罪過的輕重情節,沒有一點遺漏,人們都認為他的記憶力太不尋常了。
據說,有一次,應奉和同事許訓一起到京師去。從鄉裏出發以後,許訓把一路上見過的長吏、賓客、亭長、吏卒、奴仆等人都暗地裏登記下來,要考驗一下應奉的記憶力。從京師回到郡裏以後,許訓把那個長長的姓名登記冊拿給應奉看。應奉說:“上次在潁川綸氏都亭吃飯時,一個姓胡的亭長帶著一個叫祿的仆人,給我們送水漿喝,為什麼沒有登記上呢?”聽了他的話後,在座的人都驚訝不已,都被他那驚人的記憶力所折服了。
誤筆成蠅
“誤筆成蠅”形容畫技高妙絕倫。
此典出自《三國誌·吳書·趙達傳》注引《吳錄》:“曹不興善畫,權使畫屏風,誤落筆點素,因就以作蠅。既進禦,權以為生蠅,舉手彈之。”
三國時期,吳國吳興人曹不興文采超群,善於繪畫,特別擅長畫人物、龍、虎及馬。至於畫花、鳥、蟲、魚等,也是伸手拈來,渾然天成。
有一次,孫權叫曹不興畫屏風。曹不興不小心將墨點誤滴在畫絹上,他急中生智,就將錯就錯,把墨點畫成了一隻蒼蠅。屏風畫好後獻給孫權,孫權以為屏風上落著一隻活蒼蠅,就伸手去彈。
惜墨如金
“惜墨如金”原指作畫時用墨先淡後濃,後指寫字、作畫、作文不輕易下筆,力求精練。
此典出自《輟耕錄》:“作畫用墨最難,但先用淡墨,積至可觀處,然後用焦墨、濃墨分了畦徑遠近,故在生紙上有許多滋潤處,李成惜墨如金是也。”
李成是五代宋初的著名畫家。他特別喜愛讀書,讀了許多經史,而且他也喜愛寫詩,擅長彈琴、下棋。他最擅長的是畫山水。
李成尤其擅長描寫北方山野的寒林景色和風雨、明晦、煙雲、雪霧等景色。他的山水畫特別講究畫麵的構圖和筆墨的運用。他的筆勢鋒利、墨法精微、好用淡墨、落筆簡練。因而,後人讚揚他說:李成作畫不輕易落筆,先用淡墨,後用濃墨,愛惜筆墨就像吝惜金子一樣。
下筆成章
“下筆成章”形容一動筆就可寫出好文章。形容文才聰穎。亦作“下筆千言”。
此典出自《三國誌·魏誌·陳思王傳》:“太祖嚐視其文,謂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麵試,奈何倩人?’”
曹操的第三個兒子,名叫曹植,自幼聰明伶俐,喜歡詩辭歌賦。十幾歲的時候就能誦讀詩、論和辭賦幾百篇,擅長寫文章。眾人都稱讚他是一個奇才。
曹操雖然很欣賞曹植的才氣,但又覺得奇怪。有一天他問曹植說:
“你的文章我看過了,寫得不錯,你是不是請別人代你寫的呀?”曹植趕緊跪下來稟告說:“不是的,我能夠言出為論,下筆成章,如您不相信,可以當麵考我,怎麼說我是讓別人代寫文章呢?”
“哈哈,那就好啊!”於是,曹操對小兒子也更加寵愛。
不久,曹操在鄴城建造的銅雀台竣工了。曹操讓幾個兒子都上去看看,而且每人要寫出一篇辭賦來。曹操想試試兒子們的文采。曹植拿筆就寫,一會工夫就寫成了。曹操心裏非常喜歡,想立他為自己的繼承人。
曹植雖然在文學上非常有才能,但性情孤傲,我行我素,不注重儀表。穿衣、乘車、騎馬極為隨便,不注意威嚴,又喜歡飲酒,對他的這些曹操很不滿意。有一天,曹植乘車走在路中間,又開了司馬門出來,這些都是違反規定的。曹操大發雷霆,處死了車夫,從此開始討厭曹植了。
曹操的另一個兒子曹丕,與他完全相反,曹丕很懂權術,擅長掩蓋自己的心思,宮內上下左右的人他都結交,眾人都說他好,於是曹操終於決定立他為繼承人。後來曹丕做了魏文帝。
曹操死後,曹植遭受曹丕的猜忌和壓抑,整天鬱鬱寡歡,活到四十一歲便死去了。
先教而後師之
這則故事諷諭那些口稱向人家學習,實際上卻是強人以從己的名實相違的人。
此典出自《公孫龍子·跡府》:“公孫龍,趙平原君之客也;孔穿,孔子之葉也。穿與龍會。穿謂龍曰:‘臣居魯,側聞下風,高先生之智,說先生之行,願受業之日久矣,乃今得見。然所不取先生者,獨不取先生之以白馬為非馬耳。請去白馬非馬之學,穿請為弟子。’”
公孫龍曰:‘先生之言悖。龍之學,以白馬為非馬者也。使龍去之,則龍無以教;無以教,而乃學於龍也者,悖。且夫欲學於龍者,以智與學焉為不逮也。今教龍去白馬非馬,是先教而後師之也;先教而後師之,不可。’
這段話意思是說:
公孫龍是趙國平原君的賓客,孔穿是孔子的後裔。有一次,孔穿和公孫龍見了麵。孔穿對公孫龍說:“臣下住在魯國,久聞先生大名,仰慕先生的才智,欽佩先生的德行,早就想向您求教,今天才得見麵。但是有一點卻不敢讚同於先生的,那就是先生的白馬非馬的學說。請先生放棄白馬非馬的說法,我就願意做先生的弟子。”
公孫龍說:“先生的話錯了。我的學問,就是在於白馬非馬的學說呀。如果我放棄了它,我就沒有什麼可教的了;讓我沒有什麼可教的了,您才願意向我學習,這是荒唐的。而且您所以想要跟我學習,總是因為智力與學問不及我吧。現在卻叫我放棄白馬非馬的學說,這是先來教我然後再拜我為師了;先來教我然後再拜我為師,這種做法是錯誤的。”
相門有相
“相門有相”指子弟能繼承父兄的事業。
此典出自《史記·孟嚐君列傳》:“文(孟嚐君,姓田名文)聞將門必有將,相門必有相。”
戰國時,齊國有個貴族叫田文。有一次,田文問他的父親田嬰:“兒子的兒子是什麼?”田嬰回答:“是孫子。”又問:“孫子的孫子是什麼?”答:“是玄孫。”又問:“玄孫的玄孫是什麼?”答:“不知道。”(按《爾雅》說:玄孫之子為來孫,來孫之子為昆孫,昆孫之子為仍孫,仍孫之子為雲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