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對父親說:“你在齊國為相,已經輔佐了三代君王。現在你家財萬貫,但家裏不見一個有才能的人(田嬰有子四十餘人)。我聽說:“你門必有將,相門必有相。現在你和全家都節衣縮食,還在不斷積累財富,不知您想把這些財富都留給誰。這樣下去怎麼能行呢?”田嬰聽了田文的話,就讓田文廣泛招攬門客。後來,田嬰死了,田文承襲了他的封爵,封於薛(今山東滕縣東南),稱薛公,號孟嚐君。田文門下的食客招到了數千人,聲名聞於諸侯。
象罔尋珠
“象罔尋珠”比喻探求或取得真道。
此典出自《莊子·天地》:“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這段話意思是說:
有一次,黃帝遊於赤水之北,登上昆侖山向南瞭望,回來的時候,把玄珠弄丟了(故事中用“玄珠”象征“道”)。於是黃帝派知去尋找,知竭盡思慮,也沒有找到;黃帝派離朱去尋找,離朱努力辨別形影,也沒有找到;黃帝派吃詬去尋找,吃詬努力聆聽音響,也沒有找到。於是,黃帝派象罔去尋找,象罔既不思慮,也不辨別形影、聲音,完全無所用心,最後居然找到了。黃帝說:“真奇怪,象罔無心無形無智無慮,就可以得道嗎?”這個故事的意思說,隻有無心忘形、絕智去慮,才能得到真道。
朽木不可雕
“朽木不可雕”意指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比喻無法教育、不堪造就。
此典出自《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wū)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孔子有一個學生,叫宰予。一天,孔子給學生們講課,而宰予卻在大白天呼呼大睡。孔子非常生氣,說:“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的牆壁無法粉刷。對於宰予這個人,批評還有什麼用呢?”孔子又說:“以前我對於人,是聽了他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於人,是聽了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從宰予身上,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懸梁刺股
“懸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學。
此典出自《太平禦覽》卷三六三引《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係頭,懸屋梁。”
戰國時,楚國有一位賢士,名叫孫敬,他到洛陽求學,為了認真學習,避免瞌睡,就把頭發懸掛在梁上,如果讀書讀得困倦,眼睛一閉上,睡著了,頭必然要低下來。頭一低,那麼懸在梁上的頭發自然會把他拉醒,他就能夠繼續讀書了。
戰國年間,蘇秦家境貧寒,他曾拜當時名學者鬼穀先生為師,學得了一套治國平天下的理論經論,就想為國家效力。
那時秦惠文王勵精圖治,招攬賢才。蘇秦應募前往,獻出他的治國安邦大計。秦惠文王未能采用他的計劃,他隻得怏怏地回到洛陽。家中父母見兒子沒出息,連工作也找不著,直對他歎氣,老婆更不用說,坐在紡車上織布,根本不用正眼看他。他餓得難以忍受了,隻得厚著臉皮,向嫂嫂討一碗飯吃。嫂嫂對他也沒有好臉色,厲聲說:“還吃飯哪?連燒飯的柴火都沒有了!”蘇秦被駁斥得幾乎流出淚來。
他回到自己房中,仰頭興歎:“一個人貧窮的時候,妻不認為他是丈夫,嫂不認為他是小叔子,父母不認為他是兒子,我有什麼可說的呢!”
於是他更加發奮讀書,夜裏讀書困倦的時候,他就用錐子紮自己的大腿防止瞌睡,血一直流到足踝,當然痛得睡不著覺了,就這樣夜以繼日的研究,一年就取得了成就。最後,蘇秦終於發達了,他在秦國獻出一統天下的政略沒有獲得成功,於是就立刻改變政略,說服山東(太行山之東)六國(齊、楚、韓、趙、魏、燕)聯合起來結成了一條“合縱”的戰線,共同反抗秦國,不讓秦國出潼關一步。
因此,蘇秦佩帶了六國相印,從楚國回趙,儀仗隊有幾裏路那麼長,騎兵步卒,執戈持盾,圍繞在蘇秦座車之旁,車前車後,旌旗蔽天。各國諸侯派來的專使,隨節獲送,儼如一個國君出巡。當蘇秦車駕經過洛陽他的家門時,蘇秦的嫂嫂、弟弟、老婆看到這副威儀,嚇得俯臥在地,頭都不敢抬。以前他們的那副勢利小人相現在都無影無蹤了。蘇秦回到趙國後,趙肅侯立即封他為武安君。
學而不厭
“學而不厭”表示專心學習,不知疲倦,不知滿足。
此典出自《論語·述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孔子在教學方麵有豐富的經驗,常常和學生們一起討論問題。他一走入學生們中間,學生們總是提出各種問題來請教他,而孔子總是耐心地給學生解答。一天上課之餘,一個學生問孔子道:“老師,你苦口婆心地教導我們,希望我們將來有所出息,根據目前我們的實際情況,你覺得哪些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哪些事情是你最憂慮的呢?”孔子和善地看了看這個學生,然後說:“品德沒有很好地培養,學問沒有很好地鞏固,聽到說要做好事,卻不身體力行,自己有了缺點,卻不馬上改正,這些都是我的憂慮。”接著另一個學生問道:“老師,我們怎樣才能鞏固我們所學的知識呢?”孔子回答說:“‘學而時習之’才能把學得的知識鞏固下來,才會越學越有興趣。”孔子給學生解答問題誠懇又耐心,釋去了學生們一個又一個的疑問,大家很受感動,情不自禁發出了感歎:老師真好啊!老師不但在學習上不知疲倦,而在教導我們上又這樣耐心,真是難能可貴啊!孔子聽了學生們對他的稱讚,謙遜地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意思是說:學習努力不厭棄,教導別人不知疲倦,這些事我做到了哪些呢?
循循善誘
“循循善誘”表示有步驟地誘導別人學習。
此典出自《論語·子罕》:“夫子循循然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無才,如有所立卓爾。”
孔子的學生非常崇敬孔子。有一次,顏淵稱讚孔子的教學方法說:“老師善於有步驟地來誘導我們,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們的知識,又用一定的規矩製度來約束我們,使我們想停止學習都做不到。我用盡了自己的才力,才似乎覺得可以獨立工作了。”坐在顏淵旁邊的一個學生聽了也附和著說:“我也有這樣的感覺。”
壓倒元白
“壓倒元白”形容能人輩出,超過同時代的名家。
此典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汝士其日大醉,歸謂子弟曰:‘我今日壓倒元、白。’”
唐敬宗(李湛)寶曆年間,宰相楊嗣複在家中大宴賓客,著名的詩人元稹、白居易都應邀出席,大家在酒席上當場賦詩。刑部侍郎楊汝士最後寫的,也寫得最好,元稹、白居易看後都十分驚訝。
那天,楊汝士喝得酩酊大醉,回家後對子弟說:“我今天壓倒了元、白。”
延師教子
這則寓言說明延師教子,原是一件十分嚴肅的事情,但這家主人不僅不尊敬老師,反而想把老師當做奴仆看待,想方設法要剝削他的勞動力。難怪老師最後聲明說:“仆實不識一字。”——這實在是一句極其巧妙、極富有智慧的推辭性語言。
此典出自《一笑》。
有一個人想聘請老師教他兒子學習。
最後找到了一個老師,主人對老師說:“我家裏很窮,對先生失禮的地方很多,可怎麼好!”
老師說:“您說話太客氣了,我原本沒有什麼不可以的。”
主人說:“粗菜淡飯,可以嗎?”
老師回答說:“可以。”
主人說:“因為我家裏沒有奴仆,所以像是打掃庭院衛生、開門關門這些事,都請先生代勞,可以嗎?”
老師回答說:“可以。”
主人說:“碰到家裏婦女兒童想買些零星雜物,想讓先生去買,可以嗎?”
老師回答說:“可以。”
主人高興地說:“如果是這樣,真是太好了!”
老師說:“我也有一句話,希望主人感到不要驚訝。”
主人詫異地問:“什麼話?”
老師回答說:“我很慚愧自己從小就沒有學習!”
主人說:“你說話太客氣了!”
老師說:“不敢欺騙您,其實,我連一個字都不認識。”
業精於勤,行成於思
“業精於勤,行成於思”說明學業上的精深造詣是由於勤奮;做事成功是由於思考。在運用時,常將“業精於勤”和“行成於思”分開運用。
此典出自唐代韓愈《昌黎先生集·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韓愈因為極力勸阻唐憲宗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元和七年,韓愈再一次做國子博士。第二年,他寫了一篇對於進學問題進行辯析的文章《進學解》,假設國子先生(即韓愈自己)和學生的對話,說明進德修業的道理,並表達了自己遭貶斥不得重用的心情。
《進學解》的一開頭,韓愈寫道:學業由勤勉而精進,由嬉遊而荒廢;德行由思慮而成就,由因循而敗壞……所以,學業上最怕的是不精,而不怕主管長官看不清;德行上最怕的是不能成,而不怕主管長官不公正。
夜不就席
“夜不就席”指夜晚不上床睡覺,形容勤奮刻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