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典出自《宋史·邵雍傳》:“雍少時,自雄其力,慷慨欲樹功名。於書無所不讀,始為學,即堅苦刻曆,寒不爐,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數年。”
北宋哲學家邵雍(公元1011~1077年),字堯夫,共城(今河南密縣東北)人。邵雍年輕時,自認為很有才華,意氣風發,雄心勃勃,一心想成就自己的功名。他酷愛學習,什麼書都學,剛開始讀書,就刻苦磨礪自己,天冷不生火爐,天熱不扇扇子,夜晚也不上床睡覺,就這樣過了好幾年。
一朝一夕
“一朝一夕”這個典故形容短期間內。
此典出自《周易·坤·文言》:“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又見《列子·力命》:病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漸矣。”
戰國時,有一個叫季梁的人生了病,而且病情越來越嚴重。季梁的兒子見父親病得很厲害,就去請了三位醫生。
矯醫生對季梁的病進行了診斷,說:“你冷暖沒有節製,虛實失調,中氣不足。病源是饑飽失度,縱欲斫喪,慢慢地就可治好。”季梁聽後說:“這是個一般的醫生。”
俞醫生對季梁的病情進行了診斷,說:“你的病不是一時半會形成的,病由來已久,可能會治不好了。”季梁聽後說:“這是位良醫。”
盧醫生對季梁的病情進行了診斷,說:“藥物對你已經不起作用了。”季梁讚許地說道:“你真是一位神醫啊!”於是就送給盧醫生禮物,讓他回去了。
原來,季梁患的是精神方麵的病症,沒過多久,自己就好了。
一揮而成
“一揮而成”形容文思敏捷,落筆很快。
此典出自《宋史·文天祥傳》:“天祥以法天不息為對,其言萬餘,不為稿,一揮而成。帝親拔為第一。”
南宋大臣文天祥(公元1236~1283年),字宋瑞,又字履善,出生在江西廬陵縣(今江西吉安)。文天祥身材魁梧,儀表堂堂,長得很白淨,秀眉大眼,顧盼有神。兒童時期,他見到學宮裏供奉著鄉人歐陽修(公元1007~1072年)、楊邦乂、胡銓的畫像,並且他們的諡號都帶一個“忠”字,就很羨慕。他說:“我死後,如果不能被供奉在這裏,就不是大丈夫。”二十歲那年,他到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去趕考,中了進士,在集英殿回答皇帝的策試。當時,宋理宗(趙昀)在位已久,昏庸無能,疏於政事。文天祥以“遵守天道,勤奮不息”為題,回答皇帝的策問,意在針砭時弊,規勸皇帝。他的對策文章寫了一萬多字,不打草稿,一氣嗬成。宋理宗親自選他為第一名。
一家之言
“一家之言”指自成體係的學術論著。也指某個學派或個人的見解。
此典出自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司馬遷是我國西漢時期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他曾對曆史人物和事件進行周密的調查,在20歲時就踏遍了祖國東南部的山山水水,後來入朝為官,借經常出使外域之便,接觸大量宮廷史冊,考查史證。公元前l04年,司馬遷42歲時,就開始撰寫《史記》。前後近20年的時間,他撰寫130篇,計52萬餘字,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後期3000多年的曆史,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被毛主席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在《史記》的撰寫過程中,司馬遷始終保持嚴謹的態度,努力按事實撰寫曆史,對好的和壞的,盡量不虛誇不隱諱。對曆史事件和人物的評論,不以“聖人”之是非為標準,都以自己的獨特見解予以評價。公元前93年,他寫了一篇自傳式的長信給他的好友任安(字少卿),記述自己的思想和遭遇。其中在談到他寫《史記》的目的時說:寫這部書,是為了研究自然和人類社會的關係,尋求社會變遷的原因,成為自成體係的學術著作。(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一日三秋
“一日三秋”這句成語比喻分別了一天,想念的心情好像隔別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但現在應用這成語,已不限於男女之間的相思,舉凡朋友、親戚、同學、同事間的別後懷念,都可用“一日三秋”來形容。
此典出自《詩經·王風》的《采葛》篇:“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這是一首懷念人的詩,被懷念的對象可能是女性。古時的歌謠大多數都是歌唱愛情的,所以這首詩可以當作男人思念愛人的歌辭。全詩的意思是說:我憶念中的人兒啊!她在外麵采摘葛藤,一天不看見她,就有三個月沒見的那種感覺。我憶念中的人兒啊!她正在野外采摘蕭草,一天看不見她,就像有九個月那麼長啊!我憶念中的人兒啊!她正在野外采摘艾草,一天沒有見她的麵,就像隔了三年啊!
很明顯,這是一首“懷情”的詩歌,是男人懷念女人的“一日三秋”——一天不見麵,就好像分別了三個月、三季或三年那麼長,這充分表達了思念之切,這種心情是每一個正在熱戀中的男女都能深切體驗到的。
一絲不苟
苟:苟且,馬虎。絲毫也不馬虎。形容辦事極為認真。
此典出自清·吳敬梓《儒林外史》。
明朝時候,皇上下令禁止宰牛,就是信奉回教的人也不例外。
一個信奉回教的鄉紳為了能夠吃上牛肉,就托人送了五十斤牛肉賄賂知縣湯奉。湯奉也是個回教徒,他也十分想吃這牛肉,但又不敢違抗皇帝的禁令。這時鄉紳張靜齋與舉人範進正來府中拜訪。於是問張靜齋:“你是做過官的,有關禁止宰殺耕牛的事正該與你商量。剛才有幾個信奉回教的人為了開禁,送來五十斤牛肉,請求我對他們稍微寬鬆些。你看是接受還是不接受?”
張靜齋搖頭道:“這萬萬使不得。你我都是做官的人,心中應當隻有皇上,哪裏顧得上回教的人?想起洪武年間的劉老先生(指劉伯溫),洪武私訪到他家,正巧江南張王(指張士誠)送來一個菜壇子。當麵打開一看,是一壇金子。皇上大為惱火,第二天就把劉老先生貶為青田縣知縣,後來又用毒藥把他毒死了。”
湯奉見張靜齋說得頭頭是道,不得不信,於是急忙請教該如何處置為好。張靜齋說道:“世叔可在這件事上大作文章。把那位老者抓起來,打他幾十板子,再把一麵大枷給他帶上了,把送來的牛肉堆在大枷上麵,並且在旁邊貼出一張告示,說明他們大膽妄為,知法犯法,讓他遊街示眾。如果上司知道你辦事這樣一絲不苟,那麼你升官發財就指日可待了。”
湯奉聽了,連連點頭:“十分有理。”便照此辦理了。
一問三不知
“一問三不知”原意是說對一件事情的開始、經過、結局都不了解,現在則用它形容對實際情況一點也不了解。
此典出自《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吾乃今知所以亡。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人之,不亦難乎!”
春秋時期,有一年,晉國大夫荀瑤帶領軍隊攻打鄭國。他把兵馬駐紮在桐丘這個地方。鄭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根本不是大國的對手,國君急忙派大夫駟弘到齊國去請求救援。齊國答應出兵援助鄭國,派大夫陳成子率軍出征。
陳成子率領的齊國軍隊順利地到達濮水岸。不幸的是,正趕上天下大雨,士卒不願意冒雨過河。鄭國的向導子思說:
“晉國的兵馬就在眼前,我們鄭國君臣盼望齊軍早一點到達,以解困厄。如果現在被大雨阻攔住,可能會來不及解救鄭國了……”
陳成子也焦急萬分,他身披鬥篷,拄著兵戈,站在山坡上指揮過河。戰馬看到河水嚇得嘶叫,他便用鞭子狠抽,硬逼著它們渡過了濮水。齊軍順利地到達對岸,準備與晉軍交戰。
晉軍統帥荀瑤見齊軍軍容嚴整,心裏有點擔心,便與左右部將商量說:
“陳成子新近操持齊國朝政,國內百姓都非常擁護他,兵士也願意替他拚搏,瞧他的軍隊那樣整齊,可能我們不是他的對手啊!”
他的部將也讚成他的看法,紛紛主張撤兵。荀瑤一邊下令撤軍,一邊派了一位使者去齊軍營地拜見陳成子。使者說:
“我們的統帥讓我向您解釋:這次晉國出兵完全是為了替你報仇,陳國被滅亡是鄭國的罪過,而陳成子家族是從陳國分支出來的,可能也會為此憂愁吧?可是現在陳成子卻恩將仇報,率軍來攻打我們,太不知好歹了。如果陳成子認為陳國的滅亡是無所謂的事情,那麼與我們又有什麼關係呢?”
陳成子聽了使者的這一番話,知道這是荀瑤編造的謊言,憤怒地說:
“欺壓別人的人絕沒有好下場!荀瑤這樣的人也不會有好下場的!”
使者走後,荀文子向陳成子稟報說:
“有一個剛從晉軍營裏跑出來的人說,晉軍準備調動一千輛兵車襲擊我們的營門,要全部消滅齊軍,你快拿主意啊……”
陳成子嚴肅地告訴他:“我出發之前國君就囑咐過我:‘不要追趕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兵馬’。即使晉國出動兩千輛兵車,我也不能避開它而不與他拚搏。我真沒有想到,你剛才竟然講出壯敵人威風,滅自己誌氣的話,回國以後我要向國君稟報。”
荀文子又羞又愧,後悔地說:“君子謀劃一件事情,對於事情的發生、經過、結果這三項都要考慮成熟才能向上報告。而我在對這三個方麵全不清楚的情況下,就妄加非議,怎能不碰壁呢?難怪我總是得不到信任,隻身逃亡在國外,都是因為我不懂策略呀……”
幾天以後晉軍撤兵了,陳成子也班師回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