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的大夫賈季因為趙盾殺死公子樂,非常痛恨趙盾。不久狄國軍隊侵犯魯國,魯國國君魯文公派使者向晉國求援。趙盾叫賈季去狄國責問狄國的相國酆舒。

酆舒問賈季:“你們晉國現在的趙盾與先前的趙衰相比,哪一個更好?”

趙衰原是晉國的卿士,掌握國家的軍政大權,他去世後,趙盾才繼任他的職位。因為賈季對趙盾非常仇視,所以回答酆舒說:

“趙衰是冬天的太陽,趙盾是夏天的太陽!”

酆舒明白了:“趙盾原來像夏天的烈日那樣嚴酷啊!”

鬥酒學士

“鬥酒學士”指喜歡飲酒的文人。也可用它借指性情高傲、舉止狂放的文人。

此典出自《新唐書·王績傳》:“侍中陳叔達聞之,日給一鬥,時稱‘鬥酒學士’。”

唐代王績,字無功,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西)人。他性情傲慢,舉止放任不拘,尤其喜歡喝酒。唐高祖(李淵)武德初年,王績以以往所任官職的身份,在門下省(官署名)待詔。按照以往的慣例,官府每天都要供給待詔的人三升酒,王績也不例外。有人問他道:“王待詔有什麼高興事呀?”王績回答道:“美酒使我戀戀不舍呢!”門下省的長官陳叔達聽到這個消息後,便破例每天給王績一鬥酒喝,因此,人們都把王績稱作“鬥酒學士”。

咄咄書空

“咄咄書空”的意思是,在空中比畫“咄咄怪事”四個字。人們用“咄咄書空”形容出乎意料之外,使人驚異;也可用形容內心怨憤極大,難以表述。

此典出自《晉書·殷浩傳》。

殷浩(公元?~356年),晉代陳郡長平人,字深源。見識廣博,氣度恢弘。青年時就有很大的名氣,對佛、道宗教的義理很有研究,談起來頭頭是道,許多人都非常崇拜他。簡文帝永和六年(公元350年),殷浩擔任中軍將軍,都督揚州、豫州、徐州、兗州、青州等五州軍事,並於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率師北伐,結果戰敗,軍儲器械全都喪失了。這時,他的政敵桓溫聽到這個消息,就上疏彈劾殷浩,說殷浩屢蒙皇恩,官居高位,卻不能竭盡職責,為皇上效力。北伐以來,身負重任,卻沒有為國雪恥的誌氣,爭戰不力,導致全軍大敗,軍械盡失,給江山社稷造成了嚴重的危害。所以,必須嚴厲懲處殷浩。結果,皇帝大怒,把殷浩廢為庶人,流放到東陽的信安縣(今浙江衢縣)。

殷浩雖然被廢黜流放,但心中卻從無怨言,神情自若,聽天由命,談笑吟詠也不因此而中止,即使是他的家人也看不出他有流放的憂愁。隻是整天在空中用手指虛寫字形,別人偷偷地觀察,發現他不過在寫“咄咄怪事”四個字而已。殷浩有一個外甥叫韓伯,殷浩十分喜歡他,也跟著殷浩來到流放地。過完年以後,韓伯回到京城,臨行時,殷浩一直把他送到水邊,口中吟詠著曹顏遠寫的詩句:“富貴他人合,貧賤親戚離。”說完,殷浩哭了。後來,桓溫想叫殷浩任尚書令,發信通知殷浩,殷浩高高興興地答應了。他打算給桓溫寫一封答謝的書信,封好後,又擔心信中有不妥之處,開信、封信數十次,最後竟然寄出一個空信封,這件事大大觸怒了桓溫,從那以後,桓溫就不理殷浩了。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殷浩去世了。

峨冠博帶

“峨冠博帶”比喻穿著禮服。

此典出自《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站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帶,道貌非常,特來相探。”

曹操一直都想占據荊州,特派曹仁、李典以及降將呂曠、呂翔等領兵三萬,屯樊城,虎視荊州、襄陽。呂翔對曹仁說,今劉備屯兵新野,招兵買馬,應盡早除去。曹仁覺得此話有理,便派二呂前去攻取新野。在戰鬥中,呂曠呂翔分別被趙雲、張飛刺死,其餘眾軍士多被擒獲。曹仁聽說後,氣得火冒三丈,就發動本部兵馬,意欲踏平新野報仇雪恨。曹仁在與蜀兵作戰中,慘遭失敗,不但未能踏平新野,自家的樊城反而被劉備占領了。曹仁損失了好些人馬,無計可施,隻好星夜投奔許昌。他在路上打聽到劉備軍中因有單福作軍師,為他設謀定計,才能夠連戰連勝。

曹仁回許昌見到曹操,把這件事告訴了曹操。曹操問道:“單福何人也?”謀士程昱說,單福即潁川徐庶,字元直。曹操聽了非常仰慕徐庶的才幹。程昱弄清了曹操心意,便獻策道:“徐庶為人至孝,丞相可使人將其母騙到許昌,令其母寫封書信,那徐庶一見母信,絕對會來許昌的。”

曹操依計而行。可徐庶的母親不但不願寫信讓兒子回來,反而大罵曹操。程昱見此計不能得逞,便模擬徐母的手跡,寫信召徐庶。徐庶得信後,信以為真,於是辭別劉備,匆忙趕到許昌。臨別時,徐庶把才幹比他高的諸葛亮推薦給劉備。劉備聽了徐庶的介紹,十分仰慕,於是準備禮物,打算帶著關羽、張飛前去隆中請諸葛亮。正在準備禮物的時候,忽有人報:“帳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帶,道貌非常,特來相探。”劉備心想此人莫非諸葛亮麼?隨後才知來者不是諸葛亮而是司馬徽。司馬徽得知徐庶走馬薦諸葛之事後,仰天大笑說:“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可惜哉!”說罷,飄然而去。

第二天,劉備就與關羽、張飛並從人等到隆中去拜請諸葛亮。

鵝行鴨步

“鵝行鴨步”形容行走遲緩,搖搖擺擺。

此典出自《水滸》等三十二回:“軍卒見轎夫走得快,便說道:‘你兩個閑常在鎮上抬轎時,隻是鵝行鴨步,如今卻怎地這等走的快?’那兩個轎夫說:‘本是走不動,背後好像有人在打我們一樣,所以就跑得快了。’”

臘月初,山東清風寨知寨劉高的夫人坐著一頂大轎,身邊帶著七八名軍卒,前去化紙上墳。一行人路過清風山時,被占山的王矮虎趕散軍卒,捉走了知寨夫人。此時,宋江正在清風山上,得知此事便來說情,要王矮虎放走劉高夫人。清風山頭領燕順、鄭天壽礙於宋江的情麵,不管王矮虎願意不願意,喝令轎夫抬下山去。那知寨夫人聽了這話,不住地拜謝宋江,連聲說道:“謝大王!”兩轎夫心中恐慌,抬著那婦人飛也似的奔下山去。

當知寨夫人被捉後,幾個被趕散的軍卒沒命地跑回去報告知寨劉高。劉高聽了大發雷霆,怒罵那些軍卒,並用大棍狠狠地去打他們,還聲嘶力竭地吼道:“如果不把夫人奪回來,統統下牢問罪。”那幾個軍卒無可奈何,隻得央求本寨軍兵七八十人,各執槍棒,盡力去奪。沒想到來到半路,正撞著兩個轎夫抬著知寨夫人飛快地跑來了。眾軍卒接著了夫人,問道:“你們怎地能夠下山?”那知寨夫人撒謊道:“他們見我說出是劉知寨夫人,嚇得慌忙下拜,連忙叫轎夫送我下山。”眾軍卒簇擁著轎子就匆忙往回趕。軍卒見轎夫走得快,便說道:“你兩個平常在鎮上抬轎時,隻是鵝行鴨步,如今卻怎麼走得這麼快?”那兩個轎夫說:“本是走不動,背後好像有人在打我們一樣,所以就跑得快了。”

幹卿何事

後人便將“幹卿何事”作為一句成語,用來嬉笑別人多管閑事,表示與你有什麼相幹的意思。

此典出自《南唐書》:“元宗嚐戲延巳曰:‘吹皺一池春水’幹卿何事?延巳曰:‘未如陛下小樓吹徹玉笙寒’。元宗悅。”

五代時期南唐有一位著名的詞人,名叫馮延巳。他曾經在南唐中主李璟執政時,做過宰相,並寫過一首《謁金門》詞,全詞如下: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閑引鴛鴦香徑裏。手捋紅杏蕊。鬥鴨闌幹獨倚。碧玉搔頭斜墜。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詞中描寫的是一位女子思念情人的故事。春風把池水吹起了層層波紋。她逗引著水麵上的鴛鴦,手裏揉搓著紅杏花瓣,獨自倚在欄杆上,抬頭聽見喜鵲叫,但心上的人兒還是不來。

馮延巳的這首詞寫得非常細膩、生動,大夥都爭相傳誦。南唐中主李璟也非常喜歡,經常吟詠著,有一天,李璟碰到馮延巳,就與他開玩笑說:

“哈哈,‘吹皺一池春水’與你有什麼關係啊?”

馮延巳歡喜地回答說:

“不如陛下的‘小樓吹徹玉笙寒’妙啊!”

李璟聽見宰相在誇讚自己,心中更加得意。原來李璟也寫過一首《山花子》詞,詞中寫道: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欄幹。”

幹啼濕哭

“幹啼濕哭”形容哭哭啼啼的樣子。

此典出自《北齊書·尉景傳》:“小兒慣去,放使作心腹,何須幹啼濕哭不聽打耶!”

南北朝時期,有一個人叫尉景,字士真。他的妻子叫常山君,是齊高祖高歡的姐姐,也就是說,尉景是高歡的姐夫。高歡有一個兒子叫高澄(齊世宗文襄帝),所以,尉景就是高澄的姑夫。

尉景曾經有一匹果下馬,即一種矮小的馬,據說隻有三尺高,騎著它可以在果樹之下行走,所以叫做“果下馬”。這種矮馬,是很少見的。高澄向尉景索要這匹馬,尉景不舍得給他,而且不高興地說:“泥土互相粘合才能築成牆,人們互相扶持才能稱王。可是,我隻有一匹果下馬還養不成,高澄硬向我索要!”齊高祖高歡聽到這個消息後,氣急敗壞,當著尉景和常山君的麵,杖打高澄。當姑姑的常山君著急了,在一旁哭哭啼啼,哀求不要再打了。尉景說:“高澄這小兒,已經習慣於離開父母了,把他派到外邊當心腹之用,也挺好的,你為什麼哭哭啼啼不讓打呢!”

葛巾漉酒

“葛巾漉酒”形容性情直率,行為豁達;也可用以形容喜歡飲酒。

此典出自《宋書·陶潛傳》:“郡將候潛,值其酒熟,取頭上葛巾漉酒,畢,還複著之。”

東晉大詩人陶潛,名淵明,字元亮,特別喜歡喝酒。有時,郡中的將領去拜訪他,正趕上陶家新酒釀熟,陶潛就摘下頭巾濾酒。濾完酒後,又把頭巾戴到頭上。”

故劍情深

“故劍情深”比喻結發夫妻情義深厚;也指不喜新厭舊。

此典出自《漢書·外戚傳》。

漢武帝時,發生了一次因迷信而起的“巫蠱之禍”,很多人受到了牽連。皇後衛子夫、皇太子、皇太孫都因受此連累而死,隻剩下一個繈褓中的皇曾孫。漢昭帝(武帝幼子)死後,大將軍霍光立皇曾孫為帝,即漢宣帝,封宣帝做平民時所娶的妻子許平原為婕妤(女官名)。這時,公卿大臣們商討要替宣帝立皇後,都認為霍光的幼女非常適合,霍光也自以為權高一切,將自己女兒立為皇後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漢宣帝心裏實在不情願,一是他們夫婦感情深厚,不忍拋棄;二是他不願娶霍家幼女,以免受霍光鉗製。但是他又不敢公開反對。於是宣帝親自下了一道命令,要尋求以前做平民時的舊劍,大臣們知道他所指的是舊時的妻子,於是便立許婕妤做皇後。

霍光的妻子霍顯看到女兒做不成皇後,心裏充滿仇恨,趁第二年許皇後生產後小病,買通女醫,將許皇後毒死。於是霍光便將自己女兒立為皇後。

歸遺細君

“歸遺細君”比喻贈送財物給別人。

此典出自《漢書·東方朔傳》:“複賜酒一石,肉百斤,歸遺細君。”

漢武帝殺了幾頭牲口,打算把肉賜給他的隨從們吃。東方朔聽了武帝這個命令後,便不顧別人,自己拔出劍來,砍了一大塊拿回家去。看守這些肉的人也不敢阻攔他,隻好將這事告訴給武帝。武帝聽後心裏非常生氣,就派人召來了東方朔,問他:“你為什麼不多等一會兒,等到叫你拿的時候再去拿呢?”東方朔是個很滑稽的人,他不慌不忙地說:“這些肉既然是賜給群臣的,而我又親自聽到了,還用得著叫我去領才去領嗎?這不能算是無禮。我見了肉,不等別人來割,卻自己拔劍來劈,這才是壯士的本色啊!”漢帝和群臣聽了東方朔的辯解,都忍不住笑了起來。東方朔接著又說:“我把肉拿回家去,帶給妻子吃。這又充分表示我的愛。既不失禮,又有壯士的本色和感情,這沒有什麼不合適吧!”漢武帝聽了便沒有再說什麼。

海上漚鳥

“海上漚鳥”的這個典故告訴人們:誠心才能換來友誼,背信棄義將永遠失去朋友。此外,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給人以這樣的啟示:主觀願望,並不等於客觀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