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月氏王被匈奴人殺死以後,又立太子為王。新王帶領著自己的人馬往西進攻大夏,並且占領了大部分土地。因為大夏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月氏人得到這塊土地以後就非常滿足,建立了一個大月氏國。他們向匈奴人複仇的念頭早已淡忘了。等到張騫來了之後,和他們談起夾擊匈奴的事,他們已經不大感興趣,言談話語也不得要領。張騫在月氏住了一年多,還是無法聯合月氏去攻打匈奴,最後隻好返回漢朝。

不可同日而語

“不可同日而語”這句成語說明兩種情況完全相反或差別迥異。

此典出自《戰國策·趙策二》:“夫破人與破於人也,臣人之與臣於人也,豈可同日而言之哉。”

戰國時期,蘇秦是主張“合縱”的,他建議燕、趙、韓、魏、齊、楚六國聯合抗擊秦國。為了說服趙國的君主采納他的建議,他從燕國來到趙國。趙王比較年輕,做君王的時間不長,很願意聽他的主張,於是便熱情地接待了他。

蘇秦十分委婉地對趙王說:“現在貴國疆域有二千多裏,軍隊有幾十萬,戰車千部,戰馬幾萬匹,糧食夠吃十年。就地形上分析,西有常山,南有漳河,東有清河,北鄰燕國。目前秦國虎視眈眈,一心想把趙國吞掉,然而遲遲不敢舉兵來征伐,是擔心韓國和魏國打他的主意。所以說韓、魏兩國也是貴國的屏障。可是秦國一旦占了韓、魏,那麼趙國就就十分危險了。這就是我為大王憂慮的事情呀!想當年,堯沒有什麼地盤,舜沒有一點土地,卻能領有天下。禹不足一百個部屬,卻成為諸侯的領袖。成湯和周武王也不過三千士卒,三百戰車,也做了天子。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們都具有卓識遠見。聖明的君主能夠了解敵國的強弱,清楚自己士兵的數目、將士的優劣,沒有必要非得等到在戰場上廝殺,對於勝負、存亡就已經心中有數了。哪有隻聽議論,就貿然地決定國家大事的呢?我計算過各國的領土,六國的土地加到一起比秦國大五倍;六國的軍隊比秦國多十倍。如果你們六國合成一體,共同攻打秦國,那秦國必定失敗。可是你們現在不做長遠打算,隻想著秦國,心甘情願做人家的臣子。你們可應該知道呀,打敗敵國和被敵國打敗;別人當自己的臣子和自己當別人的臣子,這兩種狀況可是不能夠放在一起比較著說的呀!我的建議請大王深思啊!”

趙王對蘇秦的主張十分感興趣,決定封他為武安君,並賜給他一百輛車子,二萬兩黃金,一百雙白璧和許多綢緞、衣物,讓他去勸說其他幾個國家。

不落窠臼

“不落窠臼”比喻不落俗套,有獨創風格。多指文章、藝術作品。

此典出自《紅樓夢》第七十六回。

《紅樓夢》中描寫的大觀園裏,有座凹晶館。山的高處叫凸碧,山窪處叫凹晶。一年的中秋節晚上,林黛玉和史湘雲一塊兒在大觀園裏賞月。史湘雲對林黛玉說:“這山凹裏靠近水池邊有座凹晶館。山的高處叫凸碧,山窪靠水池處叫凹晶。這‘凸’、‘凹’二字,曆來用的人最少,現在用來作軒館的名子,更覺新鮮,不落窠臼。”

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在這裏是指讀書隻領會要旨,不在文句上下功夫。比喻學習不認真,不求深入了解,或比喻了解情況不深入。

此典出自晉代陶潛《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

從前一個人,由於他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因此大家都叫他五柳先生。五柳先生一直沉默寡言,不太愛說話,可是他對各種問題都喜歡思考,對各種社會現象都十分留心觀察,並且有他獨到見解。不大喜歡說話,並非他的天性,一旦遇到知己,他一樣也慷慨激昂地抒發胸中的積悶,抨擊官場的劣跡、社會的弊端。他“好讀書”,但“不求甚解”,一心領會它的精要之處。一旦解除了一個疑團,懂得了一些新的道理,便樂得手舞足蹈,有時甚至廢寢忘食。五柳先生尤其可貴之處是不羨慕名利,不願奉迎拍馬,對那些仗勢欺人高高在上的官僚,他非常輕蔑鄙視他們,總是避而遠之。由於他不願與世浮相處,所以隱居故裏。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說明人們做事,如果不下決心,不身曆險境,不經過艱苦的努力,是不能達到目的的。

此典出自《後漢書·班超傳》:“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盡也。滅此虜,則鄯善破膽,功成事立矣。’”

東漢時候,班超跟隨奉車都尉竇固和匈奴作戰,建立了功勞。後被派出使西域,他首先到鄯善國。國王廣早知班超的情況,對他十分敬重,但隔一個時期,一下子變得怠慢起來。班超召集同來的三十六人說:“鄯善國王最近對我們很冷淡,一定是北方匈奴也派有人來籠絡他,使他猶豫不知順從哪一邊。聰明人要在事情還沒有萌芽的時候就發現它的產生原因,何況現在事情已經十分明顯了。”

經過打聽,真的是這樣。於是班超又對隨行的人說:“我們現在處境十分危險,匈奴使者才來幾天,鄯善國王就對我們這麼冷淡,如果再過一些時候,鄯善國王可能會把我們綁起來送給匈奴。你們說,我們應該怎麼辦?”當時大家堅決地表示願聽他的主張。他便繼續道:“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現在剩下的辦法,就是在今天夜裏用火攻擊匈奴來使,迅速把他們殺了。這樣一來,鄯善國王才會真心誠意歸順漢朝。”

這天夜裏,班超就和他同去的三十六個隨從,衝入匈奴人住所,奮力死戰,用少數人力戰勝了多數的匈奴人,後來就達到了預期目的。

不識車軛

“不識車軛”諷刺那些不僅不善於學習,而且蠻橫不可一世的人。

此典出自《韓非子》。

鄭縣有個人,一天偶爾撿到一個車軛。

他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就問人說:“這是什麼東西呀?”那人回答說:“這是車軛。”

不一會兒,他又撿了一個車軛,仍然又問那人說:“這是什麼東西呀?”人家又告訴他說:“這是車軛。”

他聽了後勃然大怒,喊道:“先前說是車軛,現在又說是車軛。那裏會有這麼多車軛?這分明是你故意欺騙我!”接著,竟然和人家打了起來。

不學無術

“不學無術”,原指沒有學問因而沒有辦法,現指沒有學問和沒有本領。

此典出自《漢書·霍光金日傳》:“然光不學亡術。暗於大理……”

東漢時期的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用了二十年的時間寫了一部《漢書》,在《霍光傳》的卷末,他寫了這樣一讚語:

漢代的大司馬大將軍霍光,因為生前犯了一個大錯誤而導致死後禍滅九族之罪。原來霍光是朝廷上一位非常重要的大人物,受到朝野上下崇拜。他跟隨漢武帝二十八年,深得皇帝的器重。漢武帝劉徹臨終時,將幼子弗陵交給他輔佐。漢昭帝死後,他又改立劉詢為皇帝。霍光掌握朝廷上的軍政大權長達四十多年,可以說是對劉氏朝廷功勳顯赫。然而,有一件事情他沒有做對,並因此而帶來了禍患。

那是劉詢剛剛繼承皇位的時候,霍光的妻子出於私利,想把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後。可是劉詢立了許妃為皇後,霍光妻子因此想害死許妃。她買通了女醫淳於衍,趁許妃生病的時候,就下毒藥謀害了她。許後暴死後,朝廷逮捕了女醫淳於衍,關進大牢裏嚴加審問。這件事霍光事先並不知道。他的妻子看女醫下了獄,害怕事情敗露,才如實告訴了丈夫。霍光一聽,大為驚駭,想去告訴劉詢,又不忍心讓親人下獄,便將此事隱瞞起來,還替女醫說情,把案子壓下來了。

然而沒有不透風的牆,紙裏是包不住火的。等霍光死了以後,有人把這件事向皇帝告發了。皇帝派人調查處理這個案子。霍光妻子和家裏人聽到風聲,又驚又怕。自知性命難保了,便生了殺機,竟然企圖謀反朝廷,召集兄弟姊妹女婿一同策劃舉事。沒想到朝廷早已發覺他們的計謀,派兵將霍氏家族搜捕、殺戮。因這個案子受連累的近親、遠戚竟然有幾千戶人家,都被誅殺。

倉頡造字

“倉頡造字”說明,一個人說點好事並不難,難在疲於應付。

此典出自《淮南子·本經訓》:“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漢代高誘注:“蒼頡始視鳥跡之文造書契,則詐偽萌生;詐偽萌生,則去本趨末,棄耕作之業,而務錐刀之利。天知其將餓,故為雨粟;鬼恐為書文所劾,故夜哭也。鬼或作兔,兔恐見取豪(毫)作筆,害及其軀,故夜哭。”

這段話意思是說:

黃帝時期,有一個史官叫倉頡,他觀察鳥獸的足跡並從而受到啟發,就創造了文字。傳說他創製文字時,天上降下粟米,鬼在夜間哭泣。因為天擔心人們學會文字後,都去從事商業而放棄農耕,造成饑荒。鬼怕人們學會文字後,會作疏文彈劾它們,因此才在夜間哭泣。還有一種說法,兔子在夜間哭泣。因為兔子害怕人們學會文字後,取它們身上的毫毛做筆,從而危及它們的性命,因此才在夜間哭泣。

滄海一粟

“滄海一粟”也可稱為“太倉一粟”,比喻極其渺小的東西。

此典出自宋代蘇軾《前赤壁賦》:“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蘇軾有一天和朋友坐了小船,到赤壁下去遊玩,那天晚上天氣很好,江中風平浪靜,清風拂拂,他們二人對月飲酒,十分高興。

蘇軾和他朋友兩個人都是灑脫不羈的才子,身處清風明月的境界裏,一種豪氣奔放的情緒不由自主的生發出來,他們倆好像神仙一樣,他們一麵飲著酒,一麵唱著歌。到了赤壁磯下麵,蘇軾觸景生情,不覺又懷起古來。他感慨於世事的變化無常,所謂英雄豪傑,轉眼成空。於是他們議論起從前曹、周,在赤壁打仗的事來。蘇軾的客人對他說:“當年曹操領著大軍,攻陷了荊州,打下了江陵之後,順著長江向東吳進發,戰艦連接了千裏,旗幟遮蔽了天空,憑著船欄吃酒,橫著長矛作詩,真是不可一世的英雄,可是現在到哪裏去了呢?我和你二人,在江渚捕魚砍柴,和魚蝦麋鹿做伴,坐著一隻小船,在這裏舉杯喝酒,生命短促得像蜉蝣一樣的寄生在天地間,身體渺小得如海裏的一粒粟罷了。我們的一生真的是太短暫了!哪裏能像長江這樣的無窮無盡呢?”

曹衝稱象

“曹衝稱象”稱頌年幼而又聰慧的人。

此典出自《三國誌·魏書·曹衝傳》。

曹衝,字倉舒,是曹操的妃子環夫人所生,從小就聰明伶俐。五六歲時,他所表現的智力,已經達到了成年人的水平。有一次,孫權贈給曹操一隻大象,曹操想知道這隻大象到底有多重,問部下人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稱一稱。然而,人們都感到沒有任何辦法。曹衝說:“把象牽到大船上,在船舷邊標出它的吃水線,接著把大象牽下船,把稱過的東西放到船上,直到船下沉到所刻記號為止,這樣一來就可以算出大象的重量了。”曹操聽了很高興,馬上吩咐部下按曹衝說的方法去辦。

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常用來比喻舊的事物總會過去,新的事物必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