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惠施之謀

“惠施之謀”比喻兼聽則聰,從而做到明察善斷。

此典出自《韓非子·內儲說上》。

張儀向魏王建議聯合秦、韓的力量去進攻齊、楚兩國,而惠施則堅持要通好齊、楚以息兵。二人各執己見,爭持不下。魏王左右群臣都替張儀說話,認為攻齊、楚有利,而沒有幫助惠施說話的。魏王最終聽從張儀的主張,而認為惠施的計策是不可行的。

攻齊、楚的事情已確定後,惠施又去進見魏王。魏王一見他就說:“先生您再別說了。攻齊、楚確實有利,臣民所有的人都是這樣認為的。”

惠施說:“對於人們的意見,作為國君不應當不加考察和辨別。如果攻齊、楚確實有利,而國人都能看到是有利的,為什麼聰明人竟然這麼多啊?假若攻齊、楚確實不利,而國人卻都認為是有利的,那為什麼蠢人竟然這麼多啊?做任何事都需要商量,是因為利害得失還有疑問嘛;所謂疑而不決,就是說的確有疑問,有一半人認為這件事可以做,而另一半人認為它不可以做。現在您說所有的人都認為可以做,所以大王您失去了以為不可做的那一半人了!而那些控製君主把持大權的朝臣,正是他們使您失去了那一半持反對意見的人啊!”

豁然開朗

“豁然開朗”原形容眼前一下出現了開闊明朗的境界。後比喻忽然領悟了某種道理。

此典出自晉代陶潛《陶淵明集·桃花源記》:“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東晉時候,有一位有名的文學家姓陶名潛,字淵明,世號靖節先生。陶淵明雖然出身士族,但家世早已敗落了。他青年時代懷著為國家建功立業的壯誌,再加上為生活的貧困所迫,曾經幾次出仕。可是因為不肯與士族社會同流合汙,政治抱負得不到施展,於四十一歲棄官,一直過著躬耕隱居的生活。

因為那時候戰亂不止,人民十分渴望安定。陶淵明受到這種願望的感染,在五十七歲時,作了《桃花源》一詩並為此作記。

在《桃花源記》中,陶淵明假想一個武陵(今湖南常德)人發現了一個與世隔絕的桃花源。那個地方剛進去時很狹窄,僅僅可以通過一個人,又走了幾十步,豁然開闊。原來,這是一個山清水秀,雞犬相聞,竟然是人們安居樂業的世外桃源。

擊甕救童

“擊甕救童”的故事描述了兒童的機智聰明。

此典出自《宋史·司馬光傳》:“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其後京、洛間畫以為圖。”

司馬光(公元1019~1086年),字君實,北宋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傑出的史學家,宋仁宗(趙禎)寶元年間(公元1038~1040年)考取進士,宋神宗(趙頊)時,出任禦史中丞。宋神宗熙寧(公元1068~1077年)年間,王安石開始推行新法,因為司馬光和一些保守派都極力反對,於是被貶。宋哲宗(趙煦)即位,司馬光入朝為相,將新法全部都廢了,恢複舊製。司馬光著有《資治通鑒》、《司馬文正公集》等。

司馬光長到七歲時,穩重練達,居然像個成年人似的。聽人講解《左氏春秋》一書,他便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回來對家裏人講述。從此以後,他手不釋卷,刻苦鑽研,甚至到了不知饑渴冷熱的程度。有一次,一群孩子在庭院裏玩耍,有一個小孩爬上一隻大甕,一失足,跌進甕中,被水淹沒了。所有的孩子都十分害怕,紛紛跑了。這時,隻見司馬光拿起石頭把大甕擊破,甕中的水一下子流出來了,那個落水的小孩得救了。機不可失

“機不可失”表示時機難得,不可錯過。

此典出自《舊唐書·李靖傳》:“兵貴神速,機不可失。今兵始集,銑尚未知,若乘水漲之勢,倏忽至城下,所謂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縱彼知我,倉卒征兵,無以應敵,此必成擒也。”

李靖,本名藥師,姿貌壯偉,少有文武才略,常對周圍的人說:“大丈夫如果遇到明主時,一定能夠建功立業,取得功名富貴。”隋煬帝(楊廣)大業(公元605~618年)末年,李靖任馬邑郡丞。那時,唐高祖(李淵)起兵爭奪天下,攻克隋朝京城,抓住了李靖,要殺死他。李靖大呼道:“您率兵起義,本意是為天下除暴亂,可是你為什麼卻要斬壯士呢?”唐高祖覺得他很有誌氣,唐太宗(李世民)也主張不殺他,所以就把李靖釋放了。從那以後,李靖跟隨唐高祖、唐太宗南征北伐,屢立戰功。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靖建議唐高祖攻打占據荊州的蕭銑,唐高祖授予李靖行軍總管之職。這一年的八月,唐軍集於夔州。時值涼秋,陰雨連綿,江水泛漲,三峽一帶路險難走。九月,李靖率師進發,諸將都請求待水退以後再進兵,李靖說:“兵貴神速,機不可失。現在大兵剛剛集聚,蕭銑還不知道,如果乘水漲的勢頭,突然攻到城下,正所謂迅雷不及掩耳,這是兵家的上策。就算蕭銑發現了我軍,開始征兵,但他們也打不了仗,最終一定被我所擒。”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意思是,聽取各方麵的意見,才能明辨是非。

此典出自《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必兼聽,則聖日廣矣;庸說偏信,則愚日甚矣。”

又見《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二年》:“上問魏征曰:‘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對曰:‘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潛夫論·明暗》中記載東漢有一個人叫王符,性情十分耿直,從來都不肯隨波逐流,所以仕途坎坷,鬱鬱不得誌。於是,他隱居著書,評論時政得失。王符在著書立說的時候,不想暴露自己的真實姓名,於是起個筆名叫潛夫,把自己的這部著作稱為《潛夫論》。

王符在《潛夫論·明暗》中說:“作為君主,之所以能夠耳聰目明,明辨是非得失,是因為能多方麵聽取意見;有的君主,之所以昏聵糊塗,作出錯誤的判斷,是因為隻聽單方麵的意見,就信以為真。因此,人君隻要廣泛聽取各方麵的意見,才能通曉事理,變得越來越聰明、睿智;假如隻聽取單方麵的平庸、淺薄的意見,最終就會越來越愚昧。”

《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二年》中記載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問魏征說:“當皇帝的,怎樣才能變得聰慧、有明斷,又怎樣才會導致糊塗、犯錯誤呢?”魏征回答說:“廣泛聽取多方麵的意見,就能明辨是非得失;隻聽一方麵的意見,就信以為真,那麼一定會作出錯誤的判斷。”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比喻為形勢所迫,非這樣做不可。

此典出自《三國演義》三十二回:“陳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耳。’”

東漢末年,曹操和袁紹都占領了黃河南北中原地區的部分土地,兩人都想消滅對方,從而統一中原,於是爆發了一場大戰。袁紹部下有個叫陳琳的人,替袁紹寫了一篇申討曹操罪行的檄文,那文章言詞犀利,說理透徹,把曹操罵得一文不值。文章傳到曹操手中。這時曹操正患頭痛病,痛得吃、睡不得。看了陳琳的文章,竟嚇出一身冷汗來,頭痛反而好了。

曹、袁大戰的結果,袁紹幾乎全軍覆沒,陳琳也被俘了。曹操便讓人把陳琳帶來,說:“你寫的檄文,罵我也還罷了,可是怎麼連我祖父、父親也侮辱了呢?”陳琳答道:“那時我是效忠袁紹的。‘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啊!”曹操愛惜陳琳的才華,所以沒有殺害他,反而讓他做了“從事”官。袁紹手下的人,聽說曹操連陳琳也寬恕了,就覺得曹操是個愛才的人,胸襟寬廣,便都投降了曹操,中原的局勢從此穩定了。

江郎才盡

人們用“江郎才盡”比喻才思枯竭,寫不出好的作品了。

此典出自《南史·江淹傳》。

江淹,字文通,是梁朝人。他年少的時候,家裏十分貧窮,可他依然肯用功讀書。後來文章和詩都寫得極好,在那時享有很高的聲譽。官至光祿大夫。然而,到他老年,不但文章沒有寫得比以前好,甚至還有了退步,詩也寫得平淡了。當時,人們傳說他有一次乘船停在禪靈寺的水邊,夢見一個自稱名叫張景陽的人向他討還一匹綢子,他從懷裏掏出僅剩的幾尺,所以以後寫出的文章便不精彩了。又說他有一次在涼亭睡覺,在夢中一個自稱名叫郭璞的人向他討還毛筆,他從懷裏掏還一枝五色筆,所以以後寫出的詩篇就沒有名篇了。

江淹的文章和詩到老年退步的傳說是真實。但退步的理由卻不是上麵傳說的那兩個神話,而是他自己的思想深處錯誤地認為什麼事情都應該知足,錯誤地認為人生應該及時地行樂,不要過於自苦,導致到後來不能堅持學習和刻苦奮進,所以他的文章和詩詞都退步了。可是那時的人,見到江淹年輕時的才氣很高,年老後反而退步,都說他可能是“才盡”了。

將勤補拙

“將勤補拙”指用勤奮補救笨拙,含自謙之意。

典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自到郡齋,公經旬日,方專公務,未及歸遊,偷閑走筆題二十四韻》詩:“救煩無若靜,補拙莫如勤。”

公元825年,唐敬宗李湛任命大詩人白居易為蘇州刺史。那時的蘇州就是一個交通發達,商業繁盛,而且人口眾多的重鎮。白居易被派到蘇州任職,深感自己肩負著重大的責任。

因此到職以後,白居易顧不上旅途的疲勞,也沒去玩賞蘇州的名勝古跡,立即投入到了緊張的工作中去。他立即召集下屬,詢問公務,調查研究,製定治理措施,每天從早出晚歸,有時甚至工作到深夜。白居易酷愛飲酒和音樂,可是到蘇州以後,因為公務繁忙,往往十天來滴酒不沾,半個月也不聽一次音樂。

後來,白居易給他的朋友寫了一首詩,談了自己那段時間的心情,他在詩中寫道:自己笨拙,擔當不起蘇州刺史這樣的重任,隻有用勤奮來補救外,沒有其他辦法。白居易以“將勤補拙”、勤政愛民的舉動深得蘇州人民的愛戴和崇敬。

解鈴還須係鈴人

“解鈴還須係鈴人”比喻誰做的事,還得誰去了結。

此典出自《指月錄》卷二十三。

金陵清涼山法燈禪師還是一個小和尚的時候,就十分聰明機智,性格豪邁,可他並不是一天到晚念經拜佛,因此大、小和尚都瞧不起他,隻有主持方丈法眼禪師特別器重他,認為他對佛學造詣、領悟最深。一天,眾和尚聚會聽法眼講經,法眼突然向大家問道:“虎項金鈴,是誰解得?”半天,沒一個人答得出來,正好這時,法燈從外麵進來,法眼禪師又把這個問題問他,法燈不假思索地答道:“是誰把鈴子係到虎頸上去的,誰就能解下來。”法眼神師十分讚賞他的回答,向大家說道:“聽見沒有?你們輕視他不得呢!他將來的成就必定高於你們。”後來,法燈果然成為一代名僧。

舉一反三

“舉一反三”比喻善於推理,能由此知彼。

典出自《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孔丘是我國曆史上的一位教育家,傳說,他門下的弟子有三千多人。《論語》是記錄孔丘以及他和他的學生對話的一本書。

據這本書的《述而》中這樣記載,有一天孔丘對他的學生們說:我指出一個牆角,你們就應該學會獨立思考,融會貫通,從而聯想推類到剩下的三個牆角,並用能夠用其餘三個牆角來反證我指出的一個牆角;如果不這樣學習和靈活運用,那麼我就不再教你們了。

絕妙好辭

“絕妙好辭”形容極妙的文辭。

典出自《世說新語·捷悟》。

東漢時,會稽郡上虞縣有一個孝女,叫曹娥。她的父親曹盱會唱歌跳舞,有人說他居然能迎來神仙。東漢順帝漢安二年農曆五月五日(公元143年),曹盱為了迎接伍君神,乘船沿江溯流而上,沒想到卻被洪水吞沒,最終連屍體都找不到了。當時,曹娥隻有十四歲,悲號痛哭,十分想念父親。她把一個瓜放到江上,說:“假如父親的屍體在這裏,瓜兒你就沉下去。”她等了十七晝夜,也哭了十七晝夜,瓜兒突然下沉了,曹娥馬上投到江裏,自殺了。

上虞縣的縣令度尚很敬佩她,為她改葬,並命弟子邯鄲淳為她撰文立碑,這就是有名的曹娥碑。

魏武帝曹操曾經路過曹娥碑下,主簿楊修(字德祖)也一起跟隨著。曹操見碑背上題刻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他感到困惑不解,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於是就問楊修說:“你懂得這是什麼意思嗎?”楊修說:“我知道它是什麼意思。”曹操說:“你先不要說,等我考慮考慮再說。”等到向前走了三十裏路以後,曹操才說:“我已經弄明白了。”於是叫楊修把自己的想法寫了下來,楊修說:“這八個字,是另外四個字的隱語。‘黃絹’,是有顏色的絲,比喻‘絕’字;‘幼婦’,說的是少女,比喻‘妙’字;‘外孫’,是女兒的兒子,比喻‘好’字;‘齏臼’,就更容易。‘齏’,是切細的醬菜或醃菜,並且帶有辛辣味兒。把它放在臼裏,臼就要承受辛辣之物。‘受’和‘辛’合起來就是‘辭’。因此,‘黃絹幼婦外孫齏臼’這八個字的隱語是:‘絕妙好辭’。”曹操已經把自己的見解記下來了,風與楊修的說法幾乎相同。曹操十分感歎地說:“我的才智遠不如您,走了三十裏路,才想出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