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七宗罪

封麵故事

作者:王星

《維納斯的誕生》(波提切利,1486)《三賢人》(喬爾喬內,1508~1509)。遠古的愛神之星逐漸被新生的伯利恒之星代替,首先追隨星光前往的三賢人成為人類在探究天上與人間之愛曆程中新的先驅

對於古希臘愛神誕生的神話,15世紀佛羅倫薩派畫家波提切利的畫作留下了最經典的視覺闡釋:自海浪中誕生的愛神站在一隻荷葉般的貝殼之上,西風之神吹著和煦的微風把她送向岸邊,岸上的果樹之神為她準備好了紅色的新裝。

不過,“15世紀”這個年代本身就意味了這幅畫的含意不可能像它表麵那麼簡單。假如以當時正流行的新柏拉圖主義(Neoplatonic)的眼光來看,畫麵上赤裸的愛神代表了墮落前的夏娃(Eva)以及伊甸園時代的純潔愛情,她一旦登岸披上塵世的衣裝就將承受人類的原罪,成為新的夏娃——即將被天使們以“Ave”之名稱頌的聖貞女瑪利亞。美國藝術史學家麥克(Charles Randy Mack)認為:一望無邊的海麵也暗示了瑪利亞的別稱“海洋之星”(stella maris);瑪利亞的名字“Maria”當中本身就暗藏了“maris”(海洋),而“星”(stella)正是遠古愛神的象征;大海孕育了愛神恰恰預示了瑪利亞即將孕育出終極之愛:耶穌基督。

擔負著如此原罪誕生的人類之愛,仿佛注定要帶上一抹海藍色的憂傷。“藍色”是否確實是“憂傷”的代名詞,不同的文化似乎有不同的想法。2014年5月10日,90歲的法國作曲家波普(André Charles Jean Popp)去世於巴黎郊區的寓所中,當天法國音樂電台正好播放他生前接受的最後一次訪談,背景音樂中就有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愛情是藍色的》(L'amour est bleu)。《愛情是藍色的》創作於1967年,原本是為參加1967年的第12屆歐洲歌唱大賽(Grand Prix de la Eurovision)而創作。關於創作過程,波普曾有回憶,向來高產的他在創作這首歌曲時遭受了超乎料想的挫折:“直到截止期前三天,我爬起床,衝到鋼琴前,在10分鍾內捕捉到了這段旋律,而且我知道我等的就是它。”《愛情是藍色的》雖然在比賽中隻得到第四名,但是它在日後成為該年在歐洲最受歡迎的歌曲,甚至被視為是歐洲歌唱大賽曆史上最成功的歌曲。巧合的是,最初的演唱者、因此次大賽而成名的歌手黎安卓斯(Vicky Leandros)其實原籍希臘。

這首歌因名噪一時的莫裏亞(Paul Mauriat)樂隊的演繹而獲得更廣泛的國際聲譽,很快有重新填詞的英語版本。新的英語歌詞集中描述失去愛情後由藍色的憂傷到黑色的孤獨之夜種種絕望的顏色。早期的中文譯本因此曾將這首歌的標題直譯為《愛情是憂傷的》。然而,雖然“藍色”就愛情而言在法語中擁有更形而下的含意,在這首歌曲中卻代表了情人相見後心中如同天空般湛藍一新的感覺。創作《愛情是藍色的》時,波普與妻子讓娜(Marie Jeanne)已結婚18年。波普與讓娜的婚姻長達41年,一直持續至1990年讓娜去世時。以波普自己的情感曆程來看,在他心目中這首有關愛情的歌曲的基調應該是明朗的。

波普1924年2月19日出生在法國盧瓦爾河地區一個具有德國-荷蘭背景的家庭裏,他的音樂經曆始自1939年替代應征服役的父親在當地教堂任管風琴師。從通俗音樂與嚴肅音樂還未彼此遠離對方的年代成長起來的波普始終是一個音樂上的理想主義者,即便在進入21世紀、通俗音樂已經完全以“流行”為取向標準後依舊如此。其實,波普留下的《愛情是藍色的》本應能使我們看到聖奧古斯丁所說的人類記憶中更積極的“愛者本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