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是古羅馬帝國末期最重要的神學家,他靈魂分為記憶、理智和意誌三種官能,而“記憶”是人類學習知識最重要的基礎。根據凱利(J.N.D. Kelly),《早期基督教教義》記載,聖奧古斯丁相信人類靈魂結構具有與神的“三位一體”類似的結構:“奧氏從他的人格形而上學發展出三個階段的人類類比三一的組合:1.心靈、心靈對自己的知識、心靈對自己的愛;2.心靈已存的知識記憶、心靈對自己的悟性了解、自知所產生的意誌行動;3.心靈記憶、認識、愛神本身。這三組類比都是從‘一’(一個生命、一個心靈及一個本質)出發的三個真實因素,且彼此相連。奧氏自己最滿意的則是第三組類比。”

因此聖奧古斯丁曾經以愛的觀念來解釋“三位一體”結構,即“愛者本體”、“愛的對象”、“連接這兩者的愛”。隻不過,再有愛的神學家也不會忘記人類的原罪。聖奧古斯丁論證說:“靈魂(即上帝意誌在人身上的體現)是高貴的,但身體(感官的貪婪)卻是邪惡的和受詛咒的。這種詛咒是為了懲罰亞當屈從誘惑的原罪。所以,為了將靈魂從詛咒中解放,隻有抵抗邪惡的誘惑。因此,要有美德就要控製身體。但上帝任意地把世界分為‘道德的存在’和‘不道德的存在’。也就是說,上帝任意決定了有的人能抵受誘惑,而有的人卻不行。這就意味著,除非一個人能用靈魂(記憶、理智、意誌)控製自己的身體(感官上的貪婪),否則他就會受到上帝的詛咒。但那些不能控製身體(感官上的貪婪)的人,卻是上帝已經預先決定了的。”

或許所有這些對於愛的詛咒都來自於當年那顆蘊藏了辨別善惡的禁果,但是禁果帶來的知識也足以讓我們得到祖先們的記憶,看到更加混沌的時期人類曾經擁有愛情。恰如藍色之於愛情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版本,諸如這樣的史前傳說究竟是優美或是憂傷也完全依看客境由心生:“始初,隻有馬武齊尼姆,沒有人和他一起生活。他沒有妻子,他沒有兒子,也沒有任何親戚。他是完全孤獨的。一天,他把一個貝殼變成一個女人,同她結了婚。當他的兒子出生時,他問他的妻子:‘它是男的還是女的?’‘他是男的。’‘我要帶著他。’然後他走了。男孩的母親哭了,並回到了她的村莊,即環礁湖,在那裏她又變成了一個貝殼。”

在原始部落的傳說中,“星”帶有遠超脫於善惡之外的溫情色彩:“兩個母親創造了星人,把他們的眼鏡做成閃亮的白色水晶,使他們能在夜晚閃爍,照耀世界。當星星們在世界低處生活時,他們聚合成美麗的群體,他們並不像在世界高處那樣零星分散在各處。”無論愛的本源是善是惡,它已經如同聚合在“世界低處”的星人一樣,被留在人世的人類當作證實自我存在的元素。關於“創世紀”,先祖們留下並延伸出過很多說法,即便我們已經沒有能力去領悟本初的種種暗示,至少在我們能看懂的世界裏營造出人類的自由意誌的創世紀,愛自然也在其中。

隻是在愛情的宇宙中,看到並不意味能表述,更不意味能行動。人類的愛情創世紀注定得經過漫長的地獄之旅後才可能出現。愛在某種本質上是一種對異域的恐懼和自我征服的混合,恰似貓科動物對你下手吃或不吃間的閃念,而假如借用貓科動物的語言:當你容許我握住你的爪子而不再傷害時,我開始看到了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