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通卡是第一家憑借自身的信譽順利發行的信用卡。公司計劃在5年內達到20萬卡戶,結果在開業前兩個月就突破了這個指標。1966年運通發行了第一張金卡,1984年,運通在全球率先發行第一張白金卡,該卡隻為獲邀特選的會員而設,不接受外部申請。除積分計劃和無憂消費主義以外,持卡人可享受周全的旅遊服務優惠和休閑生活優惠,專人24小時的白金卡服務為會員妥善安排各項生活大小事宜。運通卡將自身的“精英”形象和“為精英服務”的概念推向極致。

1986年,運通公司年利潤首次超過了10億美元。

隨著運通卡的流行,信用卡徹底被社會主流商界接納,信用卡時代終於到來。

信用卡讓人破產?

信用卡從美國誕生之日起就頗受爭議,特別是在其大規模流行後,很多人盲目消費、嚴重透支,產生大量壞賬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混亂,被美國最初的社會主流文化——清教徒精神所批評。

19世紀中葉之前,美國一直被崇尚節儉、反對奢華的清教徒精神所主宰,“節儉”是經濟生活的最高準則。美國清教主義代表人物Cotton Mather要求清教徒們“以烏龜爬行的速度進入負債狀態,以雄鷹疾飛的速度擺脫債務”。

清教徒的道德家們宣揚著一個個因為信用卡的引誘而開始無節製消費然後導致破產的故事,最知名一個故事是羅伯特·曼寧(Robert Manning)講述的。凱瑟琳從大學畢業時並未負債,在念研究生時遭遇到學費上漲,為了降低助學貸款的利率,她使用了一項信用卡低利率的服務。畢業後她找到了工作,但遇到了通脹。凱瑟琳采用了“花錢”的方式來對抗通脹,此後她又遭遇到了離婚和被解雇。

因為有信用卡不斷提供消費貸款,一向入不敷出的凱瑟琳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陷入經濟危機,她又重返學校學習,申請了助學貸款。當她發現自己一時間找不到工作竟然還要還錢時,已經負債累累。信用卡公司找上門來,她無力還款,隻能十分不情願地申請破產。

在這樣的故事中,消費者被描述為無辜的對象,信用卡的發行者被稱為引誘者,用唾手可得的信貸引誘人們過度消費。這種傾向性極強的故事完全忽視了主人公應該有的認識自己財務狀況和自控的能力。

1927年,美國經濟學家埃德溫·塞裏格曼出版的專著《分期付款銷售經濟學》中,論證了“尊生產、貶消費”的意識形態源於傳統社會資源稀缺、產品匱乏的現實,是工業化早期階段資本積累需求在上層建築上的反映。隨著工業化的深入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對生產和消費的看法也在逐漸發生變化。

該書的結論是:消費信貸對現代經濟有顯著的價值和貢獻,應當得到社會的承認和支持。

《分期付款銷售經濟學》不僅為消費信貸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和新視野,而且徹底破除了消費信貸使用者的負罪感。美國隨之發生了消費文化轉型,以消費信貸和家庭負債為主要特征的美國生活方式得以確立。

隨著科技的進步、物質文明進一步發展,信用卡的廣泛使用成為時代的潮流,不可阻擋。盡管信用卡使用有致人盲目消費、過度消費或者在不知不覺中被征收高額利息等缺陷,甚至一不小心還會影響到個人的信用記錄,但是信用卡依然完全融入了現代人的生活。我們隻能一再提醒持卡人,在享受信用卡便捷的同時,千萬要清楚自己的財務狀況,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才能避免無知導致的破產。

(部分資料來源:《信用卡嘉年華》; 《美國信用卡發展曆史回顧》;《教皇與銀行家》 )

責編:範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