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適卡是一個革命性的商業創意。1989年美國《生活》雜誌將大來吃貨卡的發明人麥克納馬拉列入“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100位美國人”之中。

1959年,大來卡的持卡人達到百萬,同年,大來俱樂部在紐約證交所上市。

銀行進軍信用卡

大來卡的流行很快讓銀行看到了商機,不差錢的銀行絕不會放過如此有前景的生意,於是紛紛加入發行信用卡的隊伍。

1952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富蘭克林國民銀行作為金融機構首先發行了銀行信用卡,成為第一家發行信用卡的銀行。1958年,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弗雷斯諾市推出了美國銀行卡(Bank Americard)。美國銀行卡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循環信貸功能:在得到銀行認可的前提下,持卡人可以不一次付清賬單中列出的全部應還款額,餘額滾入下一個月,發卡銀行則開始對該餘額收取貸款利息,直到持卡人還清該餘額。

循環利息,也就是真正的信貸功能,是美國銀行卡對信用卡的重要發明。這個收費功能一直到現在都是各家銀行運營信用卡的最核心的收入來源。

美國銀行卡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VISA卡。初期也遇到了發展的瓶頸,就是沒有足夠多的商家願意跟他簽約。美國銀行采用了當時能想到的最有效的辦法:批量郵寄。6萬張美國銀行卡郵寄出去,造成了信用卡發展史上著名的“1958年弗雷斯諾市大投遞事件”。事件雖然造成了不少混亂,但最終增加了持卡用戶,進而增加了簽約商家,美國銀行卡總算度過了最初的危機,活了下來,並在三年後實現了盈利。

搭上科技的快車

1970年美國銀行卡又做了一件大事。當時的CEO豪克(Dee Hock)發現了科技的強大力量,甚至他直接想到了用電子貨幣來取代現鈔。豪克大力倡導信用卡聯盟的技術革新,他上任後的第一個大項目就是投資300萬美元建立一套電話通話授權的電子撥號係統。然後,公司建立了成員銀行之間的電子交換網,完全取消了結算與清賬交換係統中的紙張交換過程,成為美國銀行業實現無紙張結賬的先行者。

花旗銀行在信用卡曆史上也寫出了屬於自己的華麗篇章。1967年接任花旗銀行總裁的瑞司頓(Walter B. Wriston)雄心勃勃,決心把花旗發展成美國第一大銀行。他的擴張戰略中關鍵的一環就是重點發展消費銀行。他認識到當時花旗內部工作方式還是傳統的手工操作,根本不能應付迅速增長的商業銀行業務。與商業信貸相比,消費信貸批量大,但每一筆交易的金額少。因此必須依賴於機器運算,實行大規模經營和自動化的信貸流程,才有可能薄利多銷實現盈利。

瑞司頓把學工程出身的29歲的瑞德(John Reed)派去全麵整頓銀行後台運行。瑞德投入大量資金購買先進技術設備,六年時間之後,花旗的後台運行徹底改觀,有人形容說像是自動裝配線一樣規範與高效。

遠程數據交換、IBM的計算機等先進科技率先進入銀行卡係統,為未來信用卡遍布全球的“刷卡”業務的便捷性打下了基礎。

信用卡時代又一推動者:運通卡

1958年,美國運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推出了運通卡(American Express Card),掀起了又一波持有信用卡浪潮。

運通公司是百年老店,從快遞業務起家,憑借全球旅行支票業務,已經走進世界知名公司的行列。當聽說大來吃貨俱樂部計劃建立國際旅行服務網絡的時候,原本還很猶豫的運通老板坐不住了。大來俱樂部開拓出全新的信用卡業務,不僅局限於餐飲業務,還要在旅行這個運通的核心業務上與自己競爭,那還了得!

運通公司很快推出了第一張運通簽賬卡(American Express Card)。良好的市場反應完全超出了公司的預期,運通公司本就是全球知名公司,它的旅行支票被公認為與美元一樣可靠,運通發行信用卡的消息得到了廣泛響應,商戶積極要求加入運通的網絡,生怕搭不上這一班擴展業務的快車。剛一開業,簽約入網的商戶超過17000家。卡戶的增加也毫不費勁,經常旅行的生意人積極辦卡,當時紅極一時的貓王成為第一批持卡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