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伊滕會戰:腓特烈的偉績
戰役
作者:鴻漸
普魯士王國在1757年深陷多事之秋,多支實力雄厚的敵軍從多個方向夾擊而來,令王國在“七年戰爭”中處於極為被動的境地。然而,憑借國王腓特烈二世(以下簡稱“腓特烈”)的出色指揮,普魯士軍隊得以在連續兩場大勝之後轉危為安,化被動為主動。
當年的11月~12月間,腓特烈先是率領普軍主力快速西進,在羅斯巴赫擊敗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聯軍,繼而揮師向東,在洛伊滕重創強的奧地利軍隊。洛伊滕會戰被認為是腓特烈將指揮藝術發揮到極致的著名戰役。
東麵之敵
11月5日,普軍在羅斯巴赫取得輝煌勝利,在這場徹底消除普魯士西境威脅的戰役中,普軍殺傷大量敵人,居然創下令人難以置信的10:1戰損比,成為腓特烈當時贏得的最顯赫的勝利。
但是,腓特烈並沒有放鬆,因為東境的強敵正在有條不紊地行動著。
幾乎與羅斯巴赫會戰同時,一支兵力龐大的奧地利軍隊正蠶食著西裏西亞地區。由查理親王和道恩元帥統率的奧軍號稱有8萬之眾,他們在11月22日的一場壓倒性戰鬥中,擊敗由貝維恩公爵指揮的普軍,隨後進占西裏西亞最重要的城市布雷斯勞(今波蘭弗羅茨瓦夫)。奪取布雷斯勞意義重大,查理親王由此認為攻取西裏西亞的任務已完成大半,便下令在當地駐紮,以便“在西裏西亞度過這個冬天”。
此時,腓特烈正帶領他的羅斯巴赫得勝之師兼程趕來,於11月28日和自布雷斯勞南撤而來的貝維恩部在帕赫維茨相遇。會師後,普軍兵力增至35000人,火炮數量達到176門。當然,這份實力與占據布雷斯勞的敵軍不可同日而語。腓特烈了解到,奧軍編有85個步兵營和125個騎兵中隊,可參戰兵力為7萬餘人,配有235門輕重火炮。而且,和一個月前被自己擊敗的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聯軍不同,奧地利軍隊擁有和普軍不分伯仲的職業素養,甚至奧軍的訓練和裝備更勝一籌。
在兵力上居下風的腓特烈還要麵對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敵人在布雷斯勞新勝之後士氣高昂,而敗退下來的普軍則群情低落。在開戰之前,腓特烈亟需提升部下的士氣:“先生們,我們是為榮譽而戰,是為保衛家園而戰,是為你們的妻兒而戰!”與此同時,他讓羅斯巴赫會戰的參與者們將戰爭情形講述給新加入的戰友聽,以此來恢複他們的自信心。
波爾諾序戰
12月3日,普軍推進至一處叫紐馬克特的地方,將駐守該地的小股奧地利騎兵打散後便據而有之。聽聞這個消息後,奧軍指揮層發生意見分歧,有人主張留守以觀變化,有人則倡議全軍迎戰。雖然此前查理親王判斷普軍不敢在明年春天前就來正麵挑戰,但現在決定率部出擊,以優勢兵力擊垮腓特烈。
奧軍在第二天即跨越施維德尼茲河,5日在河西麵布下自北向南的一字長蛇陣,北起尼培恩,中央為洛伊滕,南至撒格舒茲。這個巨大陣勢的正麵延展達6公裏有餘,是那個時代極為罕見的大陣勢。查理親王之所以擺出如此令人稱奇的長蛇陣,主要是害怕自己的側翼被腓特烈包抄——畢竟那是腓特烈喜歡用的戰術。查理親王自認為所選的地勢不錯:北麵的尼培恩近郊分布著濕地,不利敵軍運動,而南麵的撒格舒茲背靠一連串山丘,同樣很安全。
對於查理親王來說,能夠如此深思熟慮地苦心結陣,實屬不易。因為這位奧軍統帥是奧地利國母、匈牙利及波希米亞女王瑪麗婭·特蕾莎的小叔子,此前並無顯赫戰功,反倒時常並不勝任職務。在1742年的喬圖西奇之役和霍恩弗裏德伯格之役、1745年的索爾之役、1757年的布拉格之役中,他無一例外都是戰敗者,而且前三次都是敗於腓特烈之手。事實上,布雷斯勞戰役是他在戰場上的第一次勝利,因此再度麵對腓特烈時,他雖然擁有優勢之眾,卻也隻能擺出一副防守的架勢。
麵對“強敵”,腓特烈的惟一優勢在於“天時地利”。12月5日這天飄著冬霧,天氣利於喜歡靈活機動的普軍;洛伊滕平原曾是普軍的演習場,他們自然比對手更熟悉這裏的地形。
盡管力量處於下風,腓特烈仍決心搶先動手。他召集高級軍官們宣示:“我將向查理親王發起強攻!的確,他的兵力幾乎是我們的三倍,但今天要麼我們把他們打敗,要麼葬身於此!”
國王的決心被逐級傳達下去,普魯士士兵開始高唱軍歌,而序戰很快就在這天上午於波爾諾村展開了。普軍左翼部隊和奧軍前出主陣線的5個騎兵團相遇,結果普軍以漂亮的側翼包抄擊垮對手,俘虜了800人,包括敵軍主將諾斯蒂茨將軍。腓特烈特意安排這些俘虜列隊從自己的大部隊前走過,以此來鼓舞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