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洛伊滕會戰:腓特烈的偉績(3 / 3)

戰鬥的焦點終於移到了洛伊滕。開戰時這裏是奧軍的大本營所在,現在則是兩軍勝敗的關鍵。15點30分,普軍擊潰敵人在城郊的臨時防線,蜂擁入城,隻是鎮級規模的洛伊滕瞬間呈現白熱化的膠著態勢,城內的部隊一度塞得太多,以致有人稱“難以立足”。

經過近半小時的惡戰,奧軍在城內的據點隻剩下曾是查理親王指揮部的洛伊滕教堂。這裏圍著一圈石牆,易守難攻。腓特烈的移動炮兵再一次及時到場,古老的石牆在連續炮擊下化為齏粉。

有人記述當時的戰況:“激烈的戰鬥持續著,敵人在失望之餘困獸猶鬥,一營又一營的兵力開上去,但都不能成功……最後,近衛軍在資深長官的率領下以無比的勇氣向前推進。經過半小時的激戰,(普軍)終於迫使敵人放棄了陣地。”到16時,洛伊滕已入普軍之手。

“斜擊”戰術造就輝煌

然而,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普軍奪取洛伊滕時,發現自己處於非常不利的境地。原來,利用這段爭奪戰的時間,查理親王把右翼的炮隊轉移到了洛伊滕城北。當他的人全部從城裏敗退出來後,這些大炮便開始向洛伊滕集中轟擊。

普軍攻下了敵人的防禦中心,反而被困在這裏。腓特烈有他的應對之道,辦法仍然是他熟悉的側翼包抄。他下令左翼的德裏森所部離開洛伊滕,立即向北轉進以包抄奧軍右翼。與此同時,奧軍右翼的兩位將軍盧切賽和塞貝洛尼也受領了相似的命令:用他們的70個騎兵中隊包抄普軍左翼的德裏森所部人馬。

於是,一場和時間的賽跑開始了,誰能較早發起攻擊,誰就將掌握主動。結果率先行動的是普魯士人。當德裏森的部隊衝向奧軍騎兵時,後者仍在集結。在已經變暗的天色中,好不容易整成隊形的奧軍騎兵即刻不複嚴整,普軍奮勇向前,腓特烈又一次達成了他的意圖。

接到報告的腓特烈下令洛伊滕附近的部隊全線進擊,於是韋德爾和齊滕再掀攻勢。這一次,在多麵受敵的情況下,奧軍再也無法堅持了。目睹此景,查理親王或許會為他戰前做出的一個決定而後悔:部隊開拔時,他決定把重炮留在布雷斯勞,而隻帶上了輕便火炮。現在,他沒有重火力可以壓陣了!

當夜色開始降臨時,查理親王不得不下令全線撤退。據說在目睹敗局時,這位統帥喊道:“這真令人難以置信!”奧軍的退卻,很快就變成了逃亡。最終,在扔下大量或死或傷的戰友之後,各路奧軍人馬經施維德尼茲河上的四座橋梁潰逃而去。

逃兵身後,是普魯士騎兵的縱情追殺。事後,腓特烈得意地寫道:“賽德利茨的胸甲騎兵們牽回了大把大把的俘虜。”當追擊的腳步停下後,腓特烈又意猶未盡地評論,“假使不是夜晚過早降臨,這本該是這個世紀裏最具決定性意義的交戰”。此戰奧軍傷亡約1萬人、被俘2.1萬人、被繳獲116門大炮,而普軍的全部損失僅6300餘人。幾天之後的12月20日,普軍收複了布雷斯勞。

洛伊滕會戰沒有讓奧地利人“在西裏西亞過冬”,鞏固了普魯士在西裏西亞的地位,令其在“七年戰爭”結束後繼續成為這裏的控製者。加之此前的羅斯巴赫會戰,普魯士不僅一舉從多線受敵的困境中擺脫出來,而且一躍成為全歐洲最令人生畏的軍事力量。

洛伊滕會戰的勝利,是腓特烈側翼包抄戰術達至頂峰的結果。這一戰術在軍事史上被稱作“斜擊”戰術。在17世紀和18世紀的歐洲戰爭中,交戰雙方習慣進行正麵對決,腓特烈卻總是堅持尋求對方某一翼的漏洞,爾後以自己的一翼運動包抄其後。他在自己所著的《軍事教令》一書中對此有明確的闡釋:

“使你自己的翼側和後方安全,盡力破壞敵人的翼側和後方,這是一條永恒的戰爭準則。”

“盡量對敵軍的一翼進行側翼攻擊。10萬人的大軍,如果在側翼隻受到3萬人的攻擊,也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被擊潰。”

“站在敵人側後的3名士兵,其價值遠勝於麵對著敵人的50人。”

可以說,上述原則在洛伊滕會戰中得到了完美的呈現。無怪乎拿破侖說,“靠這個會戰(洛伊滕會戰),就足以讓腓特烈永載史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