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近代海軍發展的親曆者(1 / 3)

中國近代海軍發展的親曆者

史海鉤沉

作者:顧偉欣

《外國師船圖表》的成書為許景澄博得了很大的聲望,但在此後數年,許景澄在海軍事務上銷聲匿跡,猶如高潮後的休止符。倒不是他瞬間對海軍失去興趣,而是此時北京城裏的政治氣氛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甲午購艦,力不從心

當時的清政府,腐朽無能、麻木不仁。但與此不同的是,每每遭到重大外敵打擊後,清政府深受刺激的中樞就會在一定時期內做出十分振的樣子。中國的海防建設在這段時間內也會隨之呈現出爆炸性的增長趨勢。1885年~1888年,恰好是在受到外敵刺激而激發振作的時期。

在清政府的印象裏,法國一直是好欺負的“歐洲弱國”。不料,這次被這個“弱國”打得滿地找牙。中法戰爭結束後不久,大清國發起第二次海防大籌議,掀起了一輪購艦和自造艦的高潮,即分別向英國和德國訂購“致遠”級、“經遠”級巡洋艦和一批魚雷艇,在國內福州船政局開工興建近海防禦鐵甲艦“平遠”號。其中“經遠”級裝甲巡洋艦是許景澄出麵與伏爾鏗船廠交涉、力薦並最後化為勞動果實的軍艦。而等到其他艦船陸續交付使用、並在數次購艦的基礎上於1888年正式成立了第一支具有國家編製的海軍——北洋海軍之後,心覺振作已有所成的清政府覺得該緩一口氣了。於是,以翁同龢那本著名的、俗稱“停款要命折”的《請停購船械裁減勇營折》為破題,中國海防建設進入了一段長達六年的停滯期。在這六年中,身為駐德公使的許景澄,除了1894年2月受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劉坤一的委托,分別在德國伏爾鏗廠和希肖廠各訂購了兩艘排水量不滿百噸的魚雷艇,也無法對中國的海防建設做出什麼貢獻。

另一方麵,時任大清國駐俄、德、奧、荷4國公使的許景澄此時也沒有多餘的精力去關注海軍方麵的事務。1891年,中國西北邊陲又起事端,沙俄出兵侵占了中國新疆帕米爾地區,身兼駐俄公使的許景澄作為中方的談判代表,責無旁貸地與沙俄外交官員進行了斷斷續續長達四年的談判,可謂艱苦卓絕。此間,許景澄著《帕米爾圖說》、《西北邊界地名考證》,為維護國家主權提供了曆史依據。在帕米爾領土問題談判接近尾聲時候,一封來自李鴻章的電報再一次將許景澄推到了海軍事務的前台:寄彼得堡許使:南北洋無新式快船殊難製敵,奉旨轉電尊處,向德廠詢明現成合用快船,即與議價添購,包送來華等因。已囑龔在英密辦,尚無成議,公於此事,講求有素,如有現成能行廿餘邁之船,快炮、雷筒俱備,設法包送,議價若幹,示複。鴻。

接到這份電報的時間是1894年8月11日。此時,震驚中外的中日甲午戰爭已經爆發,沉睡六年的清政府這時候才如夢初醒,大筆一揮批了200萬兩白銀交給李鴻章,用以購買英德等國現成的新造軍艦。英國方麵的購艦事宜李鴻章托付給了親信、時任駐英公使的龔照瑗,而德國方麵李鴻章則很自然地交給了許景澄。

正為帕米爾領土劃界問題焦頭爛額的許景澄此時無法抽身回柏林向伏爾鏗等船廠訂購,隻好委托留守柏林的公使館人員代勞,但結果令人失望。8月20日,得到柏林方麵初步消息的許景澄在聖彼得堡回電李鴻章:遵詢伏廠及他廠,均無現成快船出售——澄。巧。

發出電報後的許景澄自己並不甘心。1894 年9月3日,帕米爾問題告一段落後,許景澄從聖彼得堡乘火車回到柏林親自查訪消息。公使大人親自出馬,結果自然不一樣。9月8日,許景澄從柏林電告李鴻章,伏爾鏗廠稱考慮到李鴻章是老主顧,可以以優惠價格和最快的施工速度(七個半月,當時可稱為“神速”)為中國趕造一艘巡洋艦;日耳曼船廠內有一艘原本要賣給土耳其的魚雷炮艦即將完工,如果中國需要的話可以優先轉給中國。

一艘即將完工的魚雷炮艦雖然體量無法和巡洋艦同日而語,但相比要在七個半月後才能拿到的巡洋艦,對當時的中國而言,來得更加實際。因此,清政府決定買下日耳曼船廠的這艘魚雷炮艦。但是李鴻章對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日耳曼船廠的生產能力和質量表示懷疑,他心目中的理想目標還是“老相識”伏爾鏗廠,而識趣的伏爾鏗廠此時也派工程師上門推銷,稱該廠也有一艘原本由西班牙訂購、體量類似的魚雷炮艦正在施工,並宣稱可以包送到中國。而中國當時正遭受中立國軍火禁運,這條艦對清政府無疑充滿了莫大的吸引力。就這樣,原本日耳曼船廠誌在必得的訂單被伏爾鏗廠橫刀奪走。這艘魚雷炮艦就是中國海軍曆史上惟一一艘有四根煙囪的軍艦——“飛鷹”號。

由於甲午戰事的急轉直下,在“飛鷹”艦工程即告尾聲的時候,馬關的停戰談判已經進入了議定階段。“飛鷹”艦同在英國購買的“飛霆”艦一樣,最終沒能在抗擊倭寇的戰場上一顯身手,而一手操辦轉購事宜的許景澄此時也多少有些力不從心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