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垮蘇聯的阿富汗戰爭
史海鉤沉
作者:吳強
上世紀70年代,蘇聯為了與美國爭霸,爭奪戰略出海口,加強了對阿富汗的控製,並企圖以“代理人戰爭”的方式控製這個積貧積弱的國家。當“間接手段”失敗以後,蘇聯當局於1979年直接派遣軍隊進入阿富汗,試圖以武力塑造一個真正親蘇的阿富汗政權。
阿富汗這個“大國墳墓”,曾經埋葬了大英帝國軍隊的榮譽,但並沒有引起蘇聯當局的足夠重視。他們在戰略利益的誘惑下,冒險踏入了阿富汗這個戰爭泥潭。結果,蘇聯強大的正規軍加上親蘇的阿富汗軍隊打了整整10年,不但沒能消滅阿富汗反抗武裝,反而讓他們越戰越強。最終,蘇軍在嚐試各種可能的手段之後不得不黯然離開阿富汗。阿富汗戰爭的失敗甚至成為蘇聯解體的重要誘因,留給了人們無盡的思考。
阿富汗亂局中的武裝幹涉
目前,戰略思想界的主流觀點認為,蘇聯進行阿富汗戰爭的目的是奪取暖水港,走向世界海洋。其實,在沙皇時期,俄國就一直對阿富汗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雖然沙俄(蘇聯)瀕臨諸多邊緣海,但都無法直接麵向三大洋。而阿富汗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得不論是沙俄還是蘇聯,都想通過控製阿富汗來解決其海口問題。因此,早在阿富汗戰爭之前,蘇聯就延續了沙俄時期與英國明爭暗鬥的傳統,並在1919年支持了阿富汗人民的抵抗運動。
阿富汗在打敗英國以後獲得了獨立,但這個國家並沒有得到和平與安寧。1919年2月28日,阿富汗國王阿馬努拉汗在喀布爾清真寺宣布阿富汗完全實現獨立的時候,英國發動了第三次阿富汗戰爭。打敗英國以後,阿馬努拉汗開始進行一係列的改革,並頒布了首部憲法。但是,在接下來的50年間,政權三次更迭。直到1978年3月,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發動政變,並於同年4月推翻了原有政權成為執政黨,這就是所謂的“四月革命”,而這次革命的成果很快又被另外一次政變奪走。1979年下半年,“人民民主黨”的“人民派”領導人阿明又發動了一次政變。同年,在阿富汗亂局中,原教旨主義勢力趁機得到了發展。1979年底,“阿富汗伊斯蘭黨”和“阿富汗伊斯蘭協會”等組織已經控製了阿富汗領土的70%,並掌握了阿富汗超過1000萬的人口,幾乎控製了阿富汗的整個農村地區。而此時,美國等幕後力量早已涉入其中。阿明發動政變後,蘇聯感覺阿明就要“失控”了,於是準備運用軍事手段幹掉這個“不聽話”的阿富汗領導人。此時,蘇聯已經物色好了新的“代理人”。幹掉不聽話的阿明,扶持親蘇聯的新“代理人”上台就成為蘇聯的重要目標。阿富汗戰爭就此開始。
1979年12月27日20時45分,蘇軍和克格勃特種分隊在阿富汗親蘇軍隊的配合下強攻了阿明宮,殺死了阿明。隨後,蘇聯開始逐漸增加入侵阿富汗的部隊。1980年,蘇軍第40集團軍主力已經基本進入阿富汗,其主要力量包括2個摩步師、1個空降師、1個空降強擊旅和1個獨立團。蘇聯還專門為阿富汗戰爭建立了指揮體係。這個指揮體係包括國防部作戰組(駐鐵爾梅茲地區、作戰組組長為索洛科夫元帥),直接或通過土耳其斯坦軍區司令和參謀部對在阿富汗作戰的軍隊進行指揮。之後,蘇聯不斷加強兵力,到1985年達到頂峰。此時,在阿富汗的蘇軍總兵力為10.8萬人。出於政治等各方麵考慮,蘇聯當局稱參加阿富汗的部隊為“蘇軍有限部隊”。這支浩浩蕩蕩開進阿富汗的蘇聯軍隊萬萬沒有想到,等待他們的不是一次速戰速決的勝利,而是一場持續長達10年的爛仗。
“蘇軍有限部隊”的苦戰
在蘇軍正式進入阿富汗之前,在阿富汗角逐的主要有蘇聯力量、美國特工、阿明勢力以及總部位於巴基斯坦的原教旨主義。蘇軍進入阿富汗以後,雖然很快消滅了阿明,並且迅速扶持起一支親蘇的阿富汗勢力,但是反對派原教旨主義勢力在美國的支持下控製了阿富汗的全部農村地區。在這種複雜的形勢下,“蘇軍有限部隊”戰鬥的基本模式是沿公路線布防,並以此為依托,不斷進行打擊反對派的行動。蘇軍在阿富汗的行動總體上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自1979年12月~1980年2月,這一階段蘇軍剛剛進入阿富汗,參加了一些小規模的戰鬥;第二階段自1980年3月~1985年4月,蘇軍進行了大規模的作戰行動,這一階段也是阿富汗戰爭期間蘇軍軍事行動的主體部分;第三階段自1985年5月~1987年1月,由於大規模軍事行動效果並不理想,蘇軍因此改變了行動模式,隻以航空兵和炮兵火力支援親蘇的阿富汗軍隊實施戰鬥;第四階段自1987年1月~1989年2月,蘇聯已經對軍事行動失去了信心,開始推動親蘇阿富汗政權與反對派進行“民族和解”,但小規模的戰鬥仍然時有發生,直到蘇軍最後撤離阿富汗。阿富汗戰爭期間,蘇軍的基本做法是扶持親蘇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旗幟派,武裝他們的軍隊,並指揮這支軍隊去打擊反對派。除此以外,他們常與阿富汗軍隊協同作戰,打擊對手。蘇軍也經常獨自打擊高危集團、保護交通線和重點目標、進行小規模清剿行動、掩護國家邊境並進行特種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