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拖垮蘇聯的阿富汗戰爭(2 / 3)

而處於蘇聯軍隊和親蘇阿富汗軍隊強大壓力下的反對派武裝是如何作戰的呢?他們的基本作戰模式是遊擊戰。反對派控製著廣大的農村地區,因此擁有廣闊的機動空間。

他們利用這些空間不斷以小規模襲擊的方式來打擊蘇聯軍隊及其扶持的政府軍。從表麵上看,反對派的力量要大大弱於蘇軍以及親蘇聯的阿富汗軍隊,但他們因受宗教和民族主義的激勵而士氣高昂,在阿富汗廣大地區得到了當地人的廣泛支持。大多數阿富汗人由於憎恨蘇聯這些“異教徒”侵略他們的國家,都支持反對派的鬥爭。而在蘇聯支持下的阿富汗軍隊,雖然規模可觀,也擁有相當的技術裝備,但是素質低下、士氣低落。除此之外,蘇聯侵入阿富汗以後,美國並不甘心退出阿富汗,因此采取了支持反對派間接打擊蘇聯的策略。在美國的影響下,巴基斯坦和伊朗向阿富汗反對派武裝提供了大量的武器,並派遣了顧問和訓練人員,大大增強了反對派的力量。

對於蘇聯的戰敗,很多蘇聯將領都不承認。即便如此,事實勝於雄辯。蘇聯軍隊進入阿富汗以後,盡管他們動用了可觀的戰爭資源,但是他們的敵人卻並沒有被消滅。蘇軍在阿富汗進行了長達10年的戰爭,耗資40億盧布,傷亡5萬多人。而他們的對手卻越戰越強。蘇聯統計數據顯示,反對派武裝在蘇軍進入阿富汗以後,從不足3萬人逐漸發展成一支超過15萬人的強大軍事力量。僅從這一點來看,蘇聯軍隊都難言勝利。另外,1987年1月,在蘇聯軍隊入侵阿富汗9年之後,7個有影響的伊斯蘭政黨在巴基斯坦白沙瓦召開代表大會,準備在蘇聯撤離以後成立“伊斯蘭共和國”,蘇聯對此毫無辦法,最終於1989年1月黯然從阿富汗撤軍。“蘇軍有限部隊”長達十年的苦戰就此告終。由於軍事行動的失敗,加上蘇聯人民對戰爭的厭惡,參加過阿富汗戰爭的蘇聯軍人,回國後並沒有受到英雄式的歡迎,而是人們的鄙視。這不能不說是一件可悲的事,就連戰死的蘇聯軍人也得不到政府像樣的安葬。一切的一切,都毫無光彩可言,就像他們進入阿富汗的方式一樣。

蘇聯戰敗原因

為何一支強大的現代化軍隊不能快速消滅一群裝備低劣的散兵遊勇?除了遊擊戰的“非對稱優勢”,還有哪些因素決定了戰爭的結局?分析蘇聯戰敗的原因,要從戰略、戰術和環境等方麵進行探討,才能比較客觀地得出結論。

戰略上,對於蘇聯而言,當時他們戰略的主要方向是歐洲,最大的對手是美國為首的北約。但是蘇聯當局認為控製阿富汗以後可以獲得暖水港,進而得到進入大洋的出海口,但是卻沒能考慮到軍事幹預行動失敗的可能性以及失敗後的巨大代價。本來蘇聯決定不出兵阿富汗,但眼見阿明要失控,於是倉促決定出兵,推翻了自己之前的戰略判斷。

這種不夠嚴謹的戰略決策方式本身就是失敗的。況且,出兵阿富汗,倘若不能迅速解決阿富汗問題,蘇聯便會陷入腹背受敵的不利局麵。因此,即使爭取暖水港對於蘇聯意義重大,在當時也不是蘇聯使用強力手段爭取這個戰略利益的有利時機。再者,由於決策準備不足,當蘇軍出兵阿富汗以後,當局依然沒有關於阿富汗的明確政治目標、戰略企圖和完整構想。身處阿富汗的蘇聯軍人甚至不明確自己的任務,隻是被籠統地告知,要“給友好的阿富汗人民提供國際援助,以及為製止鄰國可能的反阿富汗行動創造良好條件”。這種情況下,各級指揮員無所適從,他們的軍事行動又怎能與戰略目標高度統一呢?同時,由於行動倉促,蘇軍沒有時間進行充分準備,不論是部隊的訓練還是裝備與麵臨的任務都難以相互匹配。蘇聯甚至在對手沒有任何空中力量的情況下,向阿富汗派遣了大量的防空部隊,結果這些防空部隊非但無法參戰,反倒成為需要保護的“累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