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拖垮蘇聯的阿富汗戰爭(3 / 3)

戰術上,當蘇軍在阿富汗麵對反對派的遊擊戰時,他們仍然試圖用傳統的正規戰術來應對。比如,在初期的行動中,部隊按照規定進攻的方向與縱深實施正麵推進,並在推進過程中消滅遇到的敵人,達到規定縱深後,他們的作戰行動便結束。這種過於呆板的戰術在對付高度分散與快速機動的遊擊武裝時顯然力不從心。因為遊擊武裝根本就沒有固定的防禦地域。當蘇軍進攻時,他們會主動撤離,而蘇軍也隻是將他們“擠出”了攻擊地區而未能將其消滅。待蘇軍離開後,反抗武裝又會回到原來的地方。後來,蘇軍采取了以襲擊和伏擊為主的特種作戰行動。但是由於反抗武裝擁有巨大的回旋空間,蘇軍的作戰效果並不理想。為了壓縮反抗武裝的活動,蘇軍甚至采用了毀壞農業設施和村莊的極端方式,但依然無法控製局勢,隻是增加了當地居民的憎恨,使他們更加支持反抗武裝。實戰經驗證明,與遊擊武裝作戰,特種作戰是最有效的戰法,但是蘇聯顯然沒有在這方麵做好準備。

除了戰略戰術上的不足,阿富汗的作戰環境對於蘇軍而言也很不利。首先,雖然有親蘇的阿富汗政府配合,但是反抗武裝得到了美國及其盟友的支持。蘇軍不但要對付眼前的敵人,還要對付他們背後的“隱形”對手。其次,宗教對阿富汗人的影響也大大增加了蘇軍的困難。由於阿富汗幾乎全民信教,反抗武裝以伊斯蘭教作為號召人們反對蘇軍的旗幟,使他們擁有了強大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足以和蘇軍的物質力量相抗衡。而蘇軍作為“異教徒”,在這樣的宗教環境下作戰,自然會遇到很大阻力。再次,阿富汗廣闊的農村地區為遊擊武裝提供了足夠的回旋空間,使蘇軍的反遊擊戰難上加難。阿富汗雖然貧弱,但是人民普遍擁有尚武精神和堅強不屈的性格,這樣的民族精神曾經淹沒了大英帝國的軍隊,但是蘇軍沒有吸取教訓,走上了英軍的老路。

影響與啟示

蘇聯當局可能認為,憑借蘇軍的實力,隻需動用“有限”的軍事力量就能製服阿富汗。他們沒有想到,弱小的阿富汗會如此頑強地抗擊他們的入侵。他們更沒有想到,這場軍事衝突會持續十年。蘇聯的失敗告誡強大國家,不要輕易使用武力去征服一個具有強烈民族意識的民族。英國用三次阿富汗戰爭的失敗證明了這一點,蘇聯步其後塵,再一次用沉重的代價予以證明。

其次,蘇聯的阿富汗戰爭還提醒軍事強國,直接幹涉他國內部事務存在著巨大的風險,而“間接”幹涉雖然沒有直接幹涉那麼速效,但卻是一種更加“安全”的方式。在正式進入阿富汗之前的1954年,蘇聯就加大了對阿富汗內部事務的“間接”幹涉,既影響了阿富汗國內局勢的走向,又沒有付出太大的代價。但蘇軍的直接軍事幹涉卻讓其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在戰術上,阿富汗戰爭再次證明了遊擊戰等“非正規作戰”相對於正規作戰而言具有的“非對稱優勢”。蘇聯軍隊動用了飛機、大炮和坦克來對付手持輕武器的阿富汗遊擊隊,卻被對方高度分散的遊擊戰搞得被動異常。蘇聯的經驗與教訓提醒軍事大國,不要輕易使用常規作戰對付非正規作戰,要想有效應對非正規作戰,必須在平時加強特種部隊的建設,並有針對性地增強常規部隊的特種作戰能力,尤其是要注重提高分隊指揮員的指揮能力與分隊的行動能力。不要因為重視高技術武器的發展就忽視了傳統作戰能力的建設。

總體上看,這場阿富汗戰爭對世界最大的影響可能還是這場戰爭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蘇聯這個超級大國的解體。阿富汗戰爭就像一塊試金石,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試出了蘇聯這塊“金子”的成色。通過阿富汗戰爭,表麵上看起來令人生畏的超級大國,暴露出了內外政策的不足以及從戰略指導到戰術能力方麵存在的問題。蘇軍的失敗讓人看到,一身肌肉的“北極熊”其實已經外強內幹。戰爭中暴露的弱點以及人民心裏積累的不滿成為壓倒蘇聯這頭巨大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就連蘇聯內部人士也大多認為阿富汗戰爭是引起蘇聯解體的重要因素。這種“意外收獲”可能是阿富汗反抗武裝自己都沒有料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