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 / 3)

淺析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探索與思考

作者:黃蓓蕾

[摘 要] 當前網絡已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互聯網時代帶來的巨大信息量極大影響了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態度,同時也給高校思政工作者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何充分運用網絡更好地為大學生服務,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更有效更全麵地開展工作,是高校輔導員應該重視的問題。文章從網絡環境對大學生的影響入手,提出加強網絡思政工作的必要性,並提出建議。

[關鍵詞]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議

[作者簡介] 黃蓓蕾,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專職輔導員、助理館員,研究方向:思政輔導,廣西 南寧,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23(2013)03-0070-0003

一、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現狀

(一)高校思政指導工作缺乏網絡平台

目前,我國高校的網絡覆蓋率已達到100%,有部分高校甚至實現了全校園無線網絡覆蓋,這就意味著高校大學生可以隨時運用手中的通訊工具在網絡上進行交流。但是,就高校思政輔導工作現狀來看,高校輔導員往往不能通過網絡這個途徑對學生進行統一的管理,大多數針對大學生弱勢群體的思想教育,往往還是仍停留在單純的課堂說教、灌輸階段,教育層麵、教育方式單一化,不能利用網絡作為平台,讓學校的教育滲透進去,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網絡影響下無法發揮巨大效應。思政輔導工作在網絡環境下缺乏一個整合的網絡平台,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一個缺失。

(二)利用網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隊伍偏少

新興媒體的出現極大改變了每一個大學生的認知方式和生活態度,而網絡交往也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最主要的社交方式之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緊跟時代步伐,主動適應社會網絡環境,接受新技術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從而改變工作方式,創新工作方法。但是現在高校的教師隊伍存在一個年齡斷層,經驗豐富的高校教師普遍年齡比較大,對網絡應用的了解並不多,而35歲以下的教師還處於一個學習、提升階段,缺乏深厚的文化功底,知識儲備不足,缺乏思政輔導實踐經驗,所以,能夠真正運用好網絡做好思政輔導工作的教師隊伍偏少,缺乏一批有較高政治素養、經驗豐富的網絡思政工作輔導員,熟練地做到網絡與教學相結合。

(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製度缺乏

我國“網絡思想政治工作”這個概念最早提出是在1996年張建鬆發表的《發揮校園網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文中,2000年,江澤民同誌也在《關於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的若幹意見》中強調過網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但大多數的理論研究主要都是針對網絡信息管理製度,例如,如何組織學生開展有益的網上文化活動,如何避免不良信息對學生的影響,缺乏具體網絡思政輔導製度。輔導員如何運用網絡指導學生管理問題、如何定期開展網絡就業輔導等,大部分高校容易忽略這一針對網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製度製定。

二、網絡對大學生思政工作帶來的影響

相關的調查表明,我國大學生群體獲取信息的途徑63%依靠新媒體,而獲取的信息超過一半是由新媒體提供的,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內容的主要灌輸者這一事實正在發生改變,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帶給大學生的不僅僅是海量的信息,還有諸多實時交流互動的應用,方便快捷的信息儲存方式,因此,思想政治輔導工作者們必須迅速占領網絡這一思政工作新陣地,把握思政工作的主動權。但是,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所提供的信息有積極的同樣也有消極的,它為高校思政工作帶來新的機遇,同樣也帶來新的挑戰。

(一)網絡對大學生思政工作帶來的正麵影響

新興媒體帶來了一個全新的信息時代,大學生們在這一個環境中更能體現個性,張揚自我,大學生思政工作者也能充分發揮網絡的便捷、高效等特點,與學生開展互動,交流最新信息,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也可以及時發布就業信息,掌握學生就業動向。在對大學生就業輔導時,網絡的便利性就得以體現,有的學生性格內向,與老師正麵交流少,卻能夠通過網絡和老師積極開展互動,能夠及時反饋就業想法和就業信息,為思政工作帶來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