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1 / 3)

第十五章

金入主中原

金宋在相約合力滅遼的時候,曾約定滅遼之後,將幽雲十六州還給北宋,北宋將給遼的歲幣轉給金國。金天輔五年(1121年)十二月,金發動攻遼戰爭。金兵勢如破竹,連連攻占遼國名城。但是,腐朽的北宋王朝一直拖延到第二年十月,才發動攻遼戰爭。童貫統率的10萬宋軍在良鄉等地連吃敗仗,潰逃百餘裏。宋朝不得不再派使節赴金,以每年增加納絹5萬匹、銀5萬兩的代價,約金國出兵夾攻燕京。不久,金太祖親征,攻占燕京(今北京市)等地。金國群臣攻占燕京等地之後,不願履行約定。金國大臣宗翰認為我們占領燕京,該地賦稅應當歸我。金太祖更是直截了當地告訴宋使趙良嗣說:“我聽說宋朝將領之中以劉延慶最能打仗。這次劉延慶的15萬大軍不戰自潰,宋朝何足道哉!我們金國獨自打下的燕京,當然應該歸我們所有,憑什麼該交給宋朝呢?”宋使無言以對。經過談判,北宋以年幣40萬之外,每年另加燕京代稅錢100萬緡的代價,換取了燕京。天輔七年(1123年)四月,金太祖撤出燕京時,將該地的金帛、子女等席卷一空,給北宋留下一座空城。

在攻打燕京的過程中,金國君臣了解到北宋的外強中幹,萌生了進攻中原的念頭。隻是因為遼的殘餘勢力尚未消滅,才與宋維持和好。金完顏吳乞買天會三年(1125年)二月,金滅遼,八個月後便發動了侵宋戰爭。金太宗任命完顏杲為都元帥,主持南征,統率全軍。命完顏宗望率東路軍自平州(今河北盧龍)攻燕京,完顏宗翰率西路軍自大同攻太原。規定東、西兩路的會師地點是北宋首都開封。當金國調兵遣將,進攻部署已經完成之時,北宋君臣竟然毫無覺察,仍然和平時一樣向金朝派遣使節。

金軍十一月發動進攻。東路宗望軍攻占檀州(今北京密雲)、薊州(今天津薊縣)等地,並在白河、古北口等地大敗宋軍。燕京守將郭藥師投降。同月,西路宗翰軍包圍太原。東路宗望軍也攻占了浚州(今河南浚縣),並渡過黃河。宋徽宗逃往江南,留下欽宗守開封。由於李綱等大臣堅決主戰,開封守軍頑強抵抗金軍,再加上各地勤王的宋軍相繼到達開封城下。宗望在取得了宋割讓太原、中山、真定三鎮,對金稱侄,派親王為人質等條件後,答應欽宗求和,勝利班師。但是,太原、中山等地宋將拒不交出城池,堅決抵抗金兵。金太宗便以此為理由,再派宗翰、宗望征伐宋朝。不久宗翰軍攻占太原。宗望軍攻占真定(今河北正定)。然後兩路金軍渡過黃河,再次兵臨開封城下。最後,金兵攻克了開封,宋欽宗投降。天會五年(1127年)四月,金軍俘虜徽、欽二帝及大批人口、財物北返。金軍北撤之前,立宋大臣張邦昌為楚帝,讓其治理中原和南方。

北宋滅亡之後,宗室康王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稱帝,史稱南宋。在此之前,張邦昌主動取消帝號,仍做宋朝的臣子。宋高宗趙構下詔河北、河東官民抗金,但又將首都遷到揚州,不敢和金軍較量。天會五年(1127年)十二月,金將宗翰兵分三路大舉進攻南宋。宗翰自率中路攻河南,宗輔、宗弼兄弟率東路軍攻山東,婁室率西路軍攻陝西。到第二年年初,宗輔、宗弼的東路軍攻占山東的青州、濰州等地,同時分兵奔襲揚州,主力轉攻開封。宗弼在開封城下見城池堅固,守將宗澤戒備森嚴,隻好轉攻河南其他城池。宗翰的中路軍攻占宋西京洛陽等地。婁室的西路軍則攻占了長安(今陝西西安等地)。不久,各路金軍在中原掠奪大批戰利品之後,撤兵北返。

天會六年(1128年)七月,金太宗聽到南宋東京留守、名將宗澤去世的消息,決定大舉南征。這時,宗翰建議先攻西夏,再攻南宋,以防大軍南征,西夏趁機襲擊金軍側翼。金太宗認為應當趁南宋立國未穩,先取中原、江南,但陝西等地也不可放棄。於是派宗翰率主力南下,婁室率偏師攻陝西。到年底,婁室軍攻占了陝北的延安等地。宗翰軍與宗輔軍在濮州會合,連破開德(今河南濮陽)、北京(今河北大名)等地。宋濟南知府劉豫投降。宋東京留守杜充不敢出戰,決黃河之水入清河,暫時擋住了金兵。宗翰決定率軍自山東東平出發,直逼揚州。次年正月,宗翰大軍攻占徐州,接著又在沐陽擊潰宋軍主力韓世忠部,乘勝強渡淮河,分馬攻占兩淮郡縣。二月,宋高宗倉皇離開揚州,逃到建康(今江蘇南京市)。金兵進入揚州,直追到瓜洲江邊才回師揚州,將全城劫掠一空,縱火燒城而去。

宋高宗逃到建康之後,一再派遣使節向金朝表示,情願削去帝號,自居藩臣,乞求金兵不再逼迫了,均遭到金朝拒絕。天會七年(1129年)七月,宋東京留守杜充不顧將嶽飛等人反對,以糧草斷絕為理由放棄東京汴梁。從此,中原地區落入金朝控製之下。同年十月,金兵分兩路南下,直逼江西、浙江。宗弼率東路軍從和州(今安徽和縣)渡過長江。在馬家渡擊潰宋軍陳淬、王等部。這時,宋高宗早已從建康逃到杭州,又從杭州逃到越州(今浙江紹興市)去了。由於在馬家渡一帶擊潰了建康宋軍的主力,宗弼兵不血刃進入建康。這時,高宗又逃到明州(今浙江寧波市)。十二月,宗弼追到杭州,高宗幹脆乘船逃到海上。次年正月,金兵追到明州,並派出海船追擊高宗300餘裏,遇到宋軍的阻擊才被迫回師。於是,高宗得以到達溫州。宗弼見未能達到活捉高宗的目的,擔心孤軍深入,決定北返。二月,宗弼大軍在撤退途中連續焚毀明州、杭州、平江(今江蘇蘇州市)等城鎮,給江南人民造成巨大的痛苦。同時,也激起了南宋軍民同仇敵愾的決心。三月,宗弼的10萬大軍在鎮江遭到韓世忠部8000人的阻擊。金兵損失慘重,在黃天蕩(今南京東北江中)中被困了48天。宗弼從黃天蕩突圍後,再也不敢輕易用兵江南。後來金兵在焚建康北返途中,又遭嶽飛部隊的沉重打擊。與宗弼同時南下的西路金軍在攻占江西諸郡之後,轉攻荊湖,焚毀潭州(今湖南長沙市)等地之後,也撤兵北返。

金太宗在侵掠江南失利之後,決心在中原扶持劉豫的偽齊政權,與南宋抗衡。同時,集中兵力進攻陝西。天會八年(1130年)九月,宗弼、婁室率兵在富平擊敗宋將張浚的40萬大軍,取得了進軍關隴的決定性勝利。到次年二月,金兵攻占了涇原、熙河兩路的州縣,盡得關隴之地。

天會九年(1131年)金軍繼續向漢中挺進。五月,金軍在和尚原(今陝西寶雞北)被宋將吳玠擊敗。十月,宗弼率兵數萬再攻和尚原,仍遭慘敗。宗弼身中兩箭,全軍折損將近萬人。經過六年的戰爭,金朝取得了秦嶺、淮水以北的大片疆土,成為中國曆史上又一個入主中原的王朝。這一戰爭奠定了12世紀中國南北對峙的政治格局。

南宋的建立

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在兩路金軍直逼京城的形勢下,徽宗傳位於子趙桓,是為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閏十一月,金軍攻破東京開封。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金下令廢掉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宣告了北宋皇朝的滅亡。三月,金兵立宋親金派頭目張邦昌為傀儡皇帝,國號楚。四月,金軍帶著俘獲的徽、欽二帝和趙氏宗室、大臣、百工技藝3000多人,以及掠到的大量金銀絹帛、儀仗古玩等北歸。

宋朝皇室中,隻有被廢的哲宗皇後孟氏和在外地的欽宗之弟康王趙構幸免於金軍之擄掠。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當金軍先頭部隊到達開封時,欽宗任命趙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知磁州宗澤為副帥。趙構在相州(今河南安陽)建立大元帥府。他不顧京城的危機,隻派少量部隊南下,名義上是援助京城,其實是作為疑兵,掩護自己帶領主力部隊出相州到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宗澤從磁州(今河北磁縣)趕到大名,勸趙構率軍南下澶州(今南濮陽附近),伺機解除開封之圍。趙構卻順水推舟,派宗澤率兵南下,自己逃向東平(今山東東平),而後逃到濟州(今山東巨野)。宗澤在自大名到開封途中,連連擊敗金軍。宗澤在衛南(今河南滑縣)聽說金兵俘掠徽宗、欽宗北去,就率兵轉到大名,計劃搶渡黃河,截斷金兵歸路。宗澤還傳檄附近各路宋軍,約他們共同行動,欲邀奪二帝。但各地宋兵都未到,宗澤隻得放棄自己的計劃,上書趙構,勸他即皇帝位,重興宋王朝。

金兵退後,傀儡楚帝張邦昌遭到人民的唾棄,呂好問等部分北宋舊臣,也主張張邦昌還位於趙構。張邦昌不得已,於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把隆祐皇後孟氏迎進宮,尊為宋太後,來垂簾聽政。此後,張邦昌派人到濟州尋訪趙構,並派吏部尚書謝克家去迎接趙構,趙構遜辭不應。張邦昌再派蔣師愈等攜書信到趙構處,說自己將“歸寶避位”。趙構諭宗澤:張邦昌受偽命義當誅討,但考慮權宜之策,不可輕舉妄動。謝克家又以“大宋受命之寶”到濟州,趙構慟哭跪受之。於是,趙構前往南京(今河南商丘),五月初一在那裏稱皇帝,重建趙宋王朝,史稱“南宋”。改年號為建炎,趙構即宋高宗。張邦昌也前來稱臣朝賀,趙構以他“知幾達變,勳在社稷”,封其為太保。

高宗即位之後,起用抗戰派代表李綱,拜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宗澤知襄陽府,後改知青州,又徙知開封府。又任用主張棄地逃跑的人物黃潛善為中書侍郎,汪伯彥為同知樞密院事。李綱入朝上十事奏,反對和議,主張與金作戰。請求嚴懲張邦昌等降金人物。並提出改革軍製,整頓軍紀,積極備戰等建議。他破格任用抗金有功的將士。勸高宗定都關中或襄、鄧,說:“關中為上,襄陽次之,建康為下”,以保全中原故土。宗澤上書高宗,反對逃往江南,“蹈西晉東遷既覆之轍”。宗澤在開封整頓社會秩序,修築防禦設施,招撫和改編抗金義軍,使形勢漸趨穩定。宗澤便上書要高宗果斷回開封立都。高宗任宗澤為京城留守,開封尹。在主戰派的督促下,高宗隻好先送孟太後過江,自己留下,表示要與金一戰。以黃潛善、汪伯彥為首的主降派要高宗割地厚賂與金講和,並以“汴都蹂踐之餘,不可複處”,“東南財方富盛,足以待敵”為名,極力慫恿高宗南逃。主降派官員範宗尹等攻擊李綱為金人所惡,且名過其實而震主,不宜為相。他們還編造起用義軍引起“盜賊”的謊言,使高宗罷免李綱推薦的抗金將士。高宗在黃、汪二人鼓動下,指使朱勝非起草詔書,說李綱備戰抗金是騷擾,指責李綱“狂誕剛愎”,過分“專製”,以此罷免李綱相職,隨即度了所有抗金措施。建炎二年(1128年)金軍再度南侵,南宋政權幾乎覆滅。由於南宋軍民英勇抗金,高宗的統治才穩固下來。

理學開山祖——周敦頤

周敦頤(公元年~年),字茂叔,號濂溪,世稱濂溪先生,公認他為宋代理學的開山祖師。他的主要哲學著作有《太極圖說》一卷,《通書》四十篇。其思想以《易傳》和《中庸》為核心,又接受道教和佛教的影響而構成自己的體係。《太極圖說》主要談天道,《通書》主要談人事。

《太極圖說》裏,他係統地論述了宇宙的本源、萬物的演化以及人性善惡等問題。認為宇宙的本源是太極,太極的動和靜產生出陰陽,陰陽二氣交互作用生成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元素(即五行或五氣),他明確地指出:“自無極而為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成陰,靜極複動”,產生出天地萬物和人。陰陽五行是萬物生成的必然環節,“無極之真,二五之精(二,陰陽;五,五行),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天地萬物均可經由五行、陰陽的環節,歸本於太極。“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周敦頤的“太極——無極”說規劃出一個先於天地萬物的宇宙本原,在認識上衝破了傳統的“天地父子生成圖式”,為後學者開辟了一個新型的思維天地。

周敦頤在《通書》中對《中庸》的“誠”作了進一步的發揮,把“誠”解釋為人的至善的本性,是仁、義、禮、智、信這些所謂“主常”的根本。為了達到“誠”的最高境界,他提出了“主靜”的修養方法。“主靜”就是“無欲”。

張載的完整宇宙論

張載(公元1020年~1077年)是宋代又一理學家,他從另一角度探求世界本原,提出“太虛”本原說,建立了以氣為本體的宇宙論,奠定了宋時理學的基礎。

他認為“太虛者,氣之休也,”氣是太虛的具體形態,太虛是氣的原初形式,所以說:“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世間萬物都是某種存在,既是存在,就有具體形態或形狀,而具體的形態(狀)都是由氣凝聚而成,這就叫“凡可狀者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氣也。”“氣”與”太虛”的關係有如水之與冰,“氣之聚散於太虛,猶冰凝釋於水”。“太虛即氣”遂成為天地萬物的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