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徐光啟和《農政全書》
中國農業大國,農學自古受重視。到了明代,隨著社會經濟的高度發達,特別是中後期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農業生產又有了新的發展。適應時代的需要,便又有反映新時期農業生產的新水平、新技術和新經驗,全麵總結古今農業生產知識的新農書問世,這就是徐光啟編著的、馳名中外的《農政全書》。
徐光啟,字子先,號玄扈,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出生在上海一個商人兼小地主家庭。他通過讀書應試,雖然在三十五歲考中舉人,四十二歲考中進士,先後在翰林院,詹事府和禮部任職,到了晚年,甚至被崇禎皇帝由禮部左侍郎升任尚書、內閣大學士,但是由於明朝末年政治腐敗,權臣用事,宦官專權,使得他身在其位卻不能謀其事,並且屢遭排擠打擊,未能在政治上有所建樹。他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關心人民疾苦,熱烈追求真理,以堅韌不拔的精神,鑽研科學文化,特別是農學知識。史書上稱他“寬仁果毅,淡泊自好,生平務有用之學,盡絕諸嗜好,博訪坐論,無閑寢食。”通過畢生的努力探索,終於成就廣博的學識,並且,在介紹西方自然科學和發展我國的農業、天文、數學等科學技術方麵做出了重大貢獻。他晚年編著的《農政全書》更使他名揚中外,永垂史冊。
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開始,徐光啟便和利瑪竇過從甚密,向利瑪竇請教自然科學方麵的知識。他痛切感到中國知識分子在科舉製度和儒學的影響下,死記經書教條,學術空疏,輕視實學,脫離實踐知識,一心隻想升官發財,導致科學技術停滯落後。於是他決心把所學到的西洋自然科學知識介紹到中國,便開始與利瑪竇合作,翻譯了歐幾裏德的《幾何原本》前六卷。在翻譯的過程中,他虛心聽利瑪竇的講解,認真細致地繪圖、筆錄,反得訂正修改,終於在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定稿刻印出版,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本翻譯的西洋數學書。此外,徐光啟還和利瑪竇合譯了《測量法義》、《測量異同》等兩部應用幾何學著作,自譯水利科學著作《泰西水法》。魏忠賢專政,徐光啟被罷官。崇禎皇帝即位後,才被任命為禮部左侍郎,不久又被提為禮部尚書。這時,他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可他壯心不已,建議開設曆局,修訂曆法。祟禎皇帝批準了徐光啟的建議,以他為監督,聘請耶穌會士龍華民、羅雅穀、湯若望等人共同修訂。在修訂曆法的工作中,他作風嚴謹,遇有差錯,必查明原因,務求做到“上推遠古,下驗將來,必期一一無爽;日月交食,五星淩犯,必期事事密合”,並且親自參加觀測、驗算等具體工作。經過多年的艱辛勞動,終於編成了一百多卷的《崇禎曆》。
徐光啟最重要的著作不是這些,而是編寫《農政全書》。《農政全書》是一部“考古證今,廣谘博訊”的農業科學名著。它是徐光啟一生刻苦鑽研,親身試驗和實踐而獲得的豐碩成果,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農政全書》內容豐富多彩,可以說是集古代農業知識之大成。它總結了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經驗,輯錄了有關農業理論和政策的資料,具體介紹了關於水利工程、農業工具的形製和使用方法,以及各種穀物、蔬菜、果樹、桑、棉、麻等作物的選種、栽培方法,還有關於牲畜的牧養、食品的加工,及至消滅蟲害、荒年賑災等等無不詳錄備載,議論精到。這部科學著作的主要價值是:
第一,重視農業生產經驗和技術的總結,既輯錄了古代三百多種重要的農業文獻,又及時地總結了明朝當代農家以及徐光啟本人的農業實踐經驗,使一些傳統的農田園藝知識和從實踐中獲得的新經驗得以流傳推廣。在揖錄農業文獻資料方麵,除彙集曆代重要典冊之外,更注意搜集明人的著述,如沈一貫的《山東營田疏》、吳嚴的《興水利以充國賦疏》等。在總結農業生產經驗方麵,他把自己多年觀察研究的重要成果也都加以記述。如對農業的用水五法,逐點陳述;對於如何消滅蝗災、確保糧食豐收方麵,他詳盡地敘述了自己觀察所得的蝗蟲成長規律,以及消滅蝗災的具體辦法。其它如作物果蔬的栽培種植的經驗的記載,那就更多了。
第二,注意提倡經濟作物的種植和推廣。明代中後期,隨著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經濟作物和種植比以前更為普遍和繁榮。《農政全書》關於這方麵的記載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新特點。如對棉花的種植記載得特別詳細,從選種、種子貯藏、播種期、施肥技術、行距等,總結出一整套栽培技術理論;又如種植烏桕可以取桕油,種女貞可以取白蠟,“其利濟人,百倍他樹”,書裏也做了詳細介紹;又如茶葉,當時已經銷售國際市場,是“民生日用之所資,國家課利之一助”,徐光啟在書中也詳細論述了有關品種、采取、製作以至收藏、飲用等方法。
第三,書中宣傳“人定勝天”思想,反對保守,有助於人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推動人們從實踐上得真知。徐光啟在書裏說道:“土性雖有宜不宜,人力亦有至不至,人力之至,亦或可以回天,況地乎?”意思是說,人有回天之力,可以使土地由不適宜作物成長變為適宜。他反對那種“凡種植必用本地種”,否則“風土不宜”,難於存活的保守思想。他還引實例做為有力論證,說棉花由外國傳入,中國普遍種植,成為衣被之源;甘薯由外國傳入南方,在北方也得到推廣,並且獲得豐產。由此他得出結論說:“若謂土地所宜,一定不易,此則必無此理。”
《農政全書》於公元1625年~公元1628年之間寫成。全書六十卷五十多萬字,分做十二門,包括農本、田製、水利、農器、農事、開墾、栽培、蠶桑、牧養、釀造、造屋、家庭日用以及荒政等方麵,其中以“開墾”、“水利”和“荒政”為全書重點,約占全書二分之一的篇幅。
公元1633年,徐光啟死,享年七十一歲。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
宋應星是繼徐光啟、李時珍之後的又一個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
宋應星,字長庚,江西奉新縣人。由於封建時代不重視科學技術,《明史》沒有為他立傳,但是,江西省誌及一些地方誌書卻保留了他的生平事跡的片斷記載。
宋應星一生寫了不少著作,有《卮(zhī)言十種》、《畫音歸正》、《雜色文》、《原耗》和《天工開物》等多部,其中前四部已失傳。近年來又發現四篇佚著的明刻本,即《野議》、《論氣》、《談天》和《思憐詩》。《野議》是議論明朝治政的得失,提倡政治改革的文章;《思憐詩》是作者憤世憂民的內心激情的表露,有幾篇詩還批判了“宿命論”;《論氣》和《談天》是關於自然科學方麵的著作,反映了他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如他提出“盈天地皆氣也”,由氣構成的自然界處於永恒的運動變化過程之中,並由此闡明了關於物質不滅的思想。
其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天工開物》一書,寫作於分宜任上,公元1637年由其友人徐泊聚刊行。這是一部內容廣泛的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巨著。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又細分為十八卷,每卷一目,即“乃粒第一”,寫糧食作物和一部分植物油原料的生產;“乃服第二”,寫衣服原料的生產;“彰施第三”,寫染料製造;“粹精第四”,寫糧食原料加工;“作鹹第五”,寫食鹽的生產;“甘嗜第六”,寫糖的製造;“陶埏第七”,寫磚、瓦、陶器的製造;“冶鑄第八”,寫金屬器物的鑄造;“舟車第九”,寫各種車輛、船隻的類型、結構及功用;“錘鍛第十”,寫金屬器物的鍛造;“燔石第十一”,寫煉炭、石灰及各種礦石的燒煉;“膏液第十二”,寫油類的榨取方法;“殺青第十三”,寫造紙;“五金第十四”,寫各種金屬的冶煉;“佳兵第十五”,寫兵器、火藥的製造及使用;“丹青第十六”,寫顏料的製造;“曲蘖第十七”,寫酵母劑的製造;“珠玉第十八”,寫珠寶玉料的開采。全書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圖,繪製精良,和文字說明互為表裏,相互補充。
《天工開物》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衣食住行,凡和人類生活有關的,幾乎都包括在內。書中對所列各項都作了詳細的記載,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等各方麵的卓越成就,又反映了當時社會生產的發展水平,是一部內容全麵,係統分明,資料充實,體製宏大,圖文並茂的科學著作。宋應星認為自然界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人是“萬物之靈”,能夠開發自然,創造物質財富,因此把書名定為《天工開物》。在安排章節順序時,他取“貴五穀而賤金玉”之義,先敘農業,其次是服飾日用,把珠玉列於卷末。
《天工開物》首先總結了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方麵的先進經驗,對水稻記載尤為詳盡。他介紹了水稻的不同品種、記述了從浸種、育秧、施肥、到耕種、除草、防止病蟲害等一係列生產過程,並且記錄了用骨灰和石灰改良土壤的先進經驗,以及在冷浸田使用“骨灰蘸秧根”的合理使用磷肥的方法。宋應星尤其注意總結經濟作物的栽培經驗,如對甘蔗的選種、育苗、中耕、培土等方法都有詳細的記述,並介紹了多種油料作物。書中還載有利用雜交優勢改良品種的科學技術知識,如利用不同蠶蛾品種雜交而“幻出新種”的方法。在手工業方麵,介紹了絲織業生產中結構精良的提花機及織造工藝,記載了冶煉業中的大型失蠟精密鑄造法和先進的“灌鋼法”、煉鋅技術等。書中對於榨糖、榨油,以及勞動人民在生產中革新發明的曬鹽等方法都詳加記錄。其次,《天工開物》對事物分析實事求是。例如,他解釋了出現於田野的磷火現象,說明並非鬼火;指明“夜光珠”的“夜光乃其美號,非真有黑夜放光之珠也”;說明窯變是原料變質所引起的,並不是什麼神秘現象。這有助於破除人們的某種迷信思想。《天工開物》還注意用數據說明問題。宋應星在書中對生產各種產品所需要的時間、人力、原料,生產工具的規格、尺寸、效率,各種金屬的比重,合金成分的比例,……都有具體數據做說明。據今人研究,很多數據是有科學根據的。這有助於人們判斷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反映了作者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