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校創業教育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與鞏固(1 / 3)

高校創業教育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與鞏固

教育管理

作者:彭語良

摘要:高校創業教育是我國近年來高等教育鼓勵和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在開展創業教育的過程中卻遇到了學生認識不到位、參與不積極等諸多問題。高校可以從課程定位、教學設計、考核機製等幾個方麵入手,豐富和完善創業課程的形式和內容,以激發學生參與創業教育的興趣、提升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創業教育激發興趣策略

過去十餘年,中國的高等教育走上了“擴招——擴容——擴建”的發展快速通道,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已經轉變成為了大眾教育。近年來,昔日的“天之驕子”們卻不得不麵對“就業難”的現實問題。為了拓展就業思路、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各高校將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業意識、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作為了高校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然而,在大學生創業教育中卻出現了“一頭熱一頭冷”的尷尬局麵,學校期望通過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從而突破就業瓶頸,而學生卻覺得創業離自己很遙遠,缺乏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如何有效的激發大學生參與創業教育的學習興趣與熱情,成為了創業教育中必須麵對並解決的一項重要問題。

一、大學生麵對創業教育的認識與心態

1.我國高校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的興起

由於我國的高等教育在較長時間內對學生更多的強調書本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較之西方發達國家過於缺乏大學生的自主創新和創業教育。直至1997年,清華大學發起的首屆“清華大學創業計劃大賽”才拉開了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序幕。1999年1月教育部公布的《麵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02年4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北京召開的普通高校創業教育試點工作座談會才逐步將大學生創業教育提升到了全局性的高度,我國的高等教育才逐步將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作為高校培養人才的重要任務之一。此後,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等9所高校還被教育部確定為大學生創業教育試點院校,大學生創業教育逐步在國內高校推廣普及。

2.大學生對創業的認識

據筆者的隨機調研訪問表明,目前不少在校大學生對創業教育的認識還是一知半解。很多人認為,創業教育就是教會大家如何當老板、做生意。然而,受到中國幾千年來“官本位”、“學而優則仕”等思想的影響,不少大學生進入高校學習的目的就是想要在畢業以後考公務員、進大企業等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對於自己創辦企業卻未曾想過。盡管市場經濟大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新時代大學生,有一定的超前意識,更加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對待創業這一問題,他們還是缺乏自信心。人民網“大學生自主創業”調查顯示:在為何不想創業的調查問題中,46.7%的網友表示“創業風險太大”。有一小部分想要嚐試創業的學生,卻對創業的理解很模糊,簡單的認為就是自己當老板。大學生對創業的認識不清,直接導致了對創業教育的偏差,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比例也一直較低。根據麥可思研究院於2013年6月發布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表明,“中國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連續兩屆略有上升,2012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達到2.0%,比2011屆(1.6%)高0.4個百分點,比2010屆(1.5%)高0.5個百分點。2012屆高職高專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2.9%)遠遠高於本科畢業生(1.2%)。”從這一報告中不難看出,盡管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略有上升,但是創業人數占總畢業生人數的比例還是非常低的,大學生對創業的認識和認可度還不高。

3.大學生對待創業教育及課程的心態

現在不少高校都以必修或者選修的方式開設了諸如《創業管理》、《大學生創業指導與實踐》等課程。但是,不少高校僅僅隻是停留在開設課程這一層麵,並未真正將大學生創業教育提到一定的認識高度。不少高校將創業課定位為“公共基礎課程”或者就業指導課,而這一類型的課程在學校教學體係中隻屬於“邊緣學科”,隻停留知識的介紹或者就業思路的拓展等表層,未能很好的將大學生創業教育與自身成長、價值實現等相結合。在學生的觀念中,一方麵本來就不太重視專業課之外的大多數選修課程,另一方麵受到就業擇業觀念的影響,不少人認為自己將來是要找工作、考公務員的,不會去做生意、當老板,去開展風險較大的創業活動。所以,創業課在絕大多數學生眼中隻是不受重視的“豆芽課”,不少學生要麼就不會選修創業課,即使選了課也隻是為了拿到學分,這就導致了很多學生對這些課程的學習是隻是當成了完成學業要求、應付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