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製研究生階段醫學學專業教學的探討
教育管理
作者:馬華鋒等
摘要:七年製醫學研究生的教學模式不同於五年製本科生和普通研究生的教學模式,而眼科學相對於其他學科的專業性也更強。針對於七年製臨床醫學眼科學專業研究生的教學問題,結合學生學製及學科的特色,進一步探討更適合該學科七年製研究生的專業教學模式。
關鍵詞:七年製 眼科學 專業教學
一、七年製及眼科學的特殊性
七年製醫學專業是我國九十年代中期所形成的一種培養高層次醫學專業型人才的長學製專業,七年製本碩連讀這種學製既不同於普通5+3模式研究生,也不同於五年製本科生,它有著自己的特殊性,本專業分為普通基礎和基礎醫學教育三年,臨床醫學教育四年,將本科階段及研究生階段的理論課程均完成後,才開始進入臨床實習階段。經過十幾年的探索與實踐,其教學模式一直在不斷改進,力於尋找出一套更適合該特殊學製型研究生的教學方法,以便為二十一新世紀培養出適應於醫學科學發展的複合型創新人才。
眼科學是研究人類視覺器官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其防治的專門學科,有著很強的專業特點,主要表現在解剖結構複雜而精細、生理功能特殊、專業術語生疏、眼科疾病種類較多、發病機理繁瑣、眼科檢查項目繁多以及專科儀器使用技術性強等,但又與其他臨床學科和基礎醫學學科有著廣泛而密不可分的聯係,所以眼科學專業是一門專業性強涉及其它學科疾病廣泛的獨立學科。而七年製眼科學研究生具有理論學習課時較其他學科少,專業難度性卻比其他學科大的特點,即使與五年製甚至專科醫學生相比課時也並未增加,這便造就了七年製眼科學研究生在研究生階段臨床實踐過程中由於理論知識缺乏及專科檢查複雜而難以上手的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經過不斷觀察、思考,探討出更適合七年製眼科學研究生進入臨床後的教學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二、理論教學
七年製學生學習眼科學都是在大四的下學期,同學們還未接觸臨床,大部分學生尚未選擇好自己以後有意向深造的臨床專業,因此眼科學作為一門考查課授教,很多學生僅僅是為了能順利通過期末考試而學習本課,然而這對於有意向學習眼科學的七年製學生,這種“考查課”式的教學無疑是“蜻蜓點水”,無法將眼科學複雜而繁多的內容講授給學生,再加上理論課時有限,這便加重突出這一矛盾,造成七年製學生“高不成,低不就”的一種現象,那麼如何在有有限的課時內讓七年製的學生對眼科學理論學習達到眼科學專業型碩士研究生的要求呢?針對於這一問題,我們探索出一套適合他們的方法。
1.本科階段理論教學模式多樣化
目前眼科學有專門針對七年製學生所編寫的教材,可是教學內容卻和五年製本科生的教學內容相差並不大,七年製醫學教育模式的培養原則是“七年一貫,本碩融通,加強基礎,注重素質,整體優化,麵向臨床”[1]。因此,教學方法方式的改革顯得尤為重要,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早已不能適應現代化多元社會的發展。為了滿足對七年製學生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在理論課時有限的情況下做到事半功倍,選取每個章節具有代表性的疾病來深入講解,並按照臨床思維模式進行引導,通過典型病例的引入讓同學們自己思考,學習疾病的診療過程,再講解分析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總結臨床表現等,而不是一味的從疾病概念、病因、病理等逐一介紹講解,這樣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並通過舉一反三認識其他的疾病類型[2]。與此同時,由淺入深的加入專業外語詞彙,進行雙語教學,並鼓勵同學們課外積極查閱相關的外文文獻,將自己感興趣的文獻與同學們分享學習,達到共同進步、提高綜合能力的目的[3]。
2.研究生階段需完善理論教學
七年製的學生全是專業型碩士研究生,研究生階段待在本科室的時間僅10個月,再加上大部分學生在本科輪轉階段幾乎都沒有眼科,那麼對於選擇眼科學作為專業的七年製研究生比起其他專業的研究生,時間顯得更加緊迫,所要完成的學業也顯得更加困難[4]。由於本科階段理論課時較少,所以研究生階段的理論課程教學應該繼續下去。我們安排了七年製研究生在本科眼科學教學中以助教形式輔助老師進行臨床見習與實習教學,可以促進他們進一步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同時嚐試利用休息時間進行其它形式的理論教學,由學生自己任教,每一位學生負責一個章節,選擇更接近於臨床的書籍作為教科書,或者是英文教材,在雙休日或者晚上進行眼科專業教學,授課對象除包括所有七年製學生外,甚至還可以包括研究生、本科生以及規培生和進修生。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檢索文獻、臨床病例的學習以及向老師請教指正後,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講解形式向其他學生講解答疑,分享自己的收獲,既充實了自己也方便了他人,讓大家在短短的臨床實踐期間,以最快的速度學到最多的知識,成為一名適應於當今新時代所要求的專業型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