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研究綜述(1 / 2)

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研究綜述

教育管理

作者:李輝

摘要:當前,中國社會正在不斷的向前發展,需要更多更好的人才參與其中。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基礎性單位,具有重大的責任和義務。高校學生事務管理作為培養人才的途徑之一,應該在緊跟當前國際國內社會發展趨勢的基礎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在厘清國際國內背景的基礎上,梳理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研究的脈絡,為以後研究的開展提供導向。

關鍵詞:背景 高校學生事務管理 綜述

一、研究背景

隨著經濟全球化形勢的迅猛發展,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和思想正在以不同的方式進行著交流、融合以及碰撞。這對於高校的學生事務管理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一方麵可以學習國外先進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麵,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一些西方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正在不斷的侵蝕著學生內心積極健康的思想。這兩個方麵都給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研究成果

1.國外研究成果

目前,國外關於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研究比較成熟,其中研究最全麵、最係統的是美國。美國作為高等教育強國,在其發展的200多年裏,在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方麵進行了認真持續的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因此,筆者將美國作為主要的關注焦點。美國對於這方麵的研究主要體現為一係列協會和組織報告。

美國教育委員會於1937發表了《學生人事宣言》該宣言將學生事務的各個方麵都給予了解釋和說明,使美國高等學校同意並且確立了文化學習的理念,同時它還要求老師要盡可能地幫助學生發展,激發其內在的潛能,為國家以及社會做貢獻。在該宣言中,還提出了一個比較重要的觀點:要把學生看作是一個完整的獨立的學生。這意味著學生觀的轉變:要把過去隻注重學生的智力的觀點轉變為注重智力、情感、品德以及社會關係等全麵發展的觀點。

1972年,美國學者布朗發表了自己的專著《明日高等教育的發展——回歸學術》,該專著是美國大學人事協會(ACPA)實施的“明日高等教育工程”的成果之一。在專著中,布朗對高校行政人員以及學生事務管理人員提出了要求:要求他們重新思考教育目標的設定,要求他們要共同關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同時,該專著還對所實施的工程的目的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最後,這本書也對學生事務開展了詳細的研究,對學生事務的各方麵進行了新的界定。

美國全國學生事務管理人員協會(NASPA)於1987年發表了《學生事務觀點》報告。該報告包含三方麵的內容:首先,報告梳理了美國學生事務管理的發展曆程,總結了影響美國學生事務管理發展的理論類型及其內容;其次,報告明確了學生事務管理的責任以及地位,提出了對其發展的若幹指導意見;第三,報告通過調查和係統的研究,為學生事務管理輸入了新的核心價值和理念,以促進它的未來的長足的發展。

美國大學人事協會(ACPA)和美國全國學生事務管理人員協會(NASPA)於1997年發表了《優質學生事務實踐原則》的報告。該報告詳細的闡述了原則的內容以及理論依據,並且以言簡意賅的語言概括了其宣揚的原則。具體來說主要有三個方麵:首先,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積極的學習氣氛;其次,充分利用學生事務的谘詢功能,使得學生與學校之間形成良好的,積極的互動關係;第三,要為學生建構一個具有支持係統和包容係統的校園環境。

美國校園活動標準改進委員會(CAS)於2001年對學生活動發表了看法,指出:學生活動是校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活動的內容應是多元化的,其最終目標應是提升學生在校園內的全麵的體驗。同時,它也要求學校應把學生活動的範圍由校園擴大到社會,達到更多的促進在校學生對社會的認知,增加學生的社會適應性的目標。

2.國內研究成果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對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研究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1982到1993年為第一階段,主要研究“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1994年到2000年為第二階段,主要研究“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管理”;2000年之後為第三階段,主要研究“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由此可以看出,1982年——2000年我國學者的研究焦點主要在學生德育,對學生管理方麵的研究也主要為學生德育服務。然而學生德育僅僅是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內容之一,因此這段時期內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對我國學者關於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方麵的研究代表性較小。所以,筆者將收集資料的時間起點確定為2000年。